葉似劍 王軍 呂延豐 黃星剛
黨中央、國務院就扎實穩住經濟、幫扶小微企業等做了一系列決策部署,各級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也積極出臺助企紓困政策措施,助推小微企業回歸正常生產經營。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23.16萬億元,同比增長23.66%,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3.14個百分點,有貸款余額的戶數為3832.02萬戶,同比增加511.12萬戶,階段性完成“兩增”目標。
但是,小微企業的恢復發展勢頭仍不穩固。工業和信息化部調研顯示,小微企業存在的問題集中在訂單、成本、回款、融資需求、物流等方面,部分處于產業鏈末端的小微企業面臨資金鏈脆弱、缺少流動性等問題。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的2022年12月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為87.9,仍處于不景氣區間(0—100)。在具體分項指數中,市場、成本、資金指數等反映出小微企業正面臨成本上升、預期偏弱、賬款拖欠、融資困難、開工不達產等問題,復蘇基礎尚不穩固。
前期小微金融服務的舉措與成效
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從融資規模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整體上繼續保持著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58.2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22.9萬億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約為24.4%。從融資成本看,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利率繼續保持下降態勢,2022年上半年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5.35%,較2021年全年下降0.35個百分點。同時,銀保監會繼續明確小微企業貸款增量、擴面、提質、降價的工作目標,督促金融機構助力小微企業“爬坡過坎”“輕裝前行”。
金融服務質效不斷優化。一方面,金融服務便利性明顯提升。隨著金融科技應用不斷深化,小微金融服務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金融機構根據不同需求特點,主動改變服務模式,加大線上線下專屬產品開發,使小微企業可以獲得低成本、高質量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例如有銀行開發“交易快貸”產品,提高需求響應速度和服務效率;有銀行推出“小微易貸”產品,對接稅務、工程、外貿等信息,更精準地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整合和共享力度不斷加大。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通過整合產品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有效打破信息壁壘,助力小微企業融資。例如北京市充分發揮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平臺作用,拓寬小微金融服務渠道、完善授信評審機制。有銀行實現金融科技與數字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小微企業不僅可以自助操作,還可以參與金融產品定制。
助企紓困政策不斷強化。助企紓困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重點更加突出。2022年5月,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明確要求將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的資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相關部門加強聯動,出臺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措施,加大對重點區域、領域和行業金融支持,確保紓困政策落地。銀保監會明確提出42條助企紓困政策舉措,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幫扶市場主體力度,針對金融服務中的痛點、堵點、難點,采取針對性紓困措施,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給予金融支持。
小微金融服務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銀行機構“放貸難”:部分企業“貓冬”意愿凸顯,有效融資需求不足。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人民銀行銀行家調查結果顯示,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為59.0%,比上季度上升2.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9.3個百分點(見圖1),其中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指數為63.8%,比上季度上升2.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8.3個百分點(見圖2)。部分小微企業經營策略趨于保守,傾向于收縮產能、減少支出,導致有效融資需求不足。在市場趨勢不明確的情況下,企業“貓冬”意愿凸顯,只有明確看到市場機會時才有資金需求。部分企業資產與經營狀況較好,但缺乏投資和消費動力,主動還款增多。有效需求不足導致銀行機構對小微企業“放貸難”。
小微企業“韌性弱”:部分企業面臨供需兩端壓力,現金短缺風險加大。相對于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存在資源稟賦不足、產業低端化等問題,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更加敏感。一方面,小微企業訂單不穩定,人工、原材料等固定投入高,導致企業成本端負擔重、現金流緊張;另一方面,產業鏈、供應鏈及物流不夠通暢,導致企業銷售端受阻、產品銷售變現能力降低。小微企業在供需雙重壓力下經營韌性弱,金融服務需求呈現“短小頻急”特點,現金短缺風險大。金融資源在應對“韌性弱”、暢通“金融血脈”等方面力度不足。
金融服務“可得性不足”:部分企業信用信息、抵質押品缺失,無法獲取足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信息存在孤島現象,金融機構對各類涉企信用信息的采集、更新、運用不充分。有的銀行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過度依賴抵押擔保,在授信審批、放貸環節仍過度關注企業基本面,存在信用貸款占比偏低問題。部分科創型小微企業由于傳統抵質押物缺失,難以滿足擔保物融資要求;部分盈利能力較差、現金流緊張的小微企業難以獲取足夠的金融支持,金融服務可得性有待提高。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小微企業單戶融資需求是當前實際獲得信貸規模的2.8倍。受信用信息缺失、銀企信息不對稱、抵押物缺失等因素制約,小微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有待進一步強化。
配套支持政策“需要強化”:融資擔保、風險補償、盡職免責等政策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一方面,融資擔保、風險補償等支持政策仍需要進一步深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當前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增信機制未充分發揮作用,對初創企業、首貸戶的支持力度有限;風險分擔補償機制不健全,各地由于財力不均衡,有的未建立財政貼息和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有的風險分擔比例較低或實際代償門檻較高。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盡職免責等政策制度需要進一步落實,部分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激勵措施不夠、服務意愿不足,“拒貸”“惜貸”問題仍然存在。
此外,部分銀行機構服務小微企業還面臨來自同行的競爭壓力。相對于國有大型銀行,中小銀行資金成本較高、貸款利率高,雖然紓困類金融產品有專屬利率補貼,中小銀行貸款利率仍不占優勢。部分大型銀行存在“掐尖”和“擠出”中小銀行的情況;部分中小銀行也未充分發揮貼近市場和客戶的優勢,未能“門當戶對”地服務小微企業。
政策建議
針對當前小微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不僅要找準癥結所在,還要堅持完善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努力讓信貸“活起來”,讓企業“動起來”。
聚焦“精準性”,從供需兩方面支持小微企業紓困和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推動金融供給提質增效,切實為小微企業“加油”。推動普惠小微貸款明顯增長,繼續提升信用貸款占比和首貸戶數量。要圍繞國家戰略導向,完善重點客群專屬服務模式,強化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制造業等領域的信貸投放,杜絕違規收費和變相轉嫁服務成本,保持普惠貸款利率穩中有降。金融機構要建立高效的銀企互動關系,關注小微企業融資變化情況,探索為優質成長型小微企業提供差異化、定制化金融服務。要實施差異化風險定價,根據小微企業規模、發展階段、行業等因素綜合評價信用風險水平。要擴大服務覆蓋面,創新信貸產品,促進小微企業采用供應鏈融資、隨借隨還貸款等個性化、定制化金融產品,增強市場主體獲得感,使其更好地發揮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努力推動金融紓困政策落實落細,打通長效機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形成小微企業穩健發展的良性循環。做好金融服務和困難行業支持工作,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金融機構要搶抓時間窗口,梳理紓困企業名單,提前對接客戶到期融資,采取續貸、展期、調整還款安排等方式,推動惠企政策落地,助力小微企業渡過難關。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服務,聚焦制度、辦法的可操作性,提升客戶對政策的知悉度,確保應知盡知。對有信貸需求但現階段不滿足貸款條件的小微企業,要充分發揮政策合力,聚焦普惠性和針對性政策措施,避免出現行業性限貸、斷貸、抽貸。
聚焦“普惠性”,初步構建“敢做”“愿做”“能做”“會做”普惠金融服務機制。針對融資門檻高等問題,推動構建商業可持續、成本可負擔、風險可控制的普惠金融服務機制,強化普惠金融與基層治理協同,提升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硬科技”和“軟環境”水平。一方面,銀行機構不能僅依靠財務數據評價企業風險狀況和還款能力,要充分運用金融科技等手段識別小微企業信用,在授信管理、貸款定價、信息整合等環節提高數字化水平,使具備貸款條件、有貸款意愿的客戶獲得貸款,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在確保數據合法合規應用前提下,探索以數據資產為企業增信,充分挖掘企業內外部數據并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信用信息,進而對小微企業精準畫像、綜合評價,提升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
另一方面,對缺少傳統抵押物的科創型小微企業,要加強聯動,科學合理地對知識產權等進行確權和定價,持續完善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知識產權評估與交易等環節,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提高服務過程透明度。在降低企業金融服務門檻的同時,銀行機構要加強信貸風險防控,持續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利用數字化技術工具,增強對貸款風險的識別和管理。
強化正向激勵和評估考核機制,深化貸款風險補償、融資擔保、盡職免責等政策機制。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完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提供小微企業貸款貼息和獎勵。積極開展銀政擔保業務合作,加大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支持力度,提高擔保效率。推動銀行機構持續優化內部資源配置、績效考核和盡職免責等安排,增強支持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加強基層員工培訓,有效保護基層從業人員想干事、能干事的積極性,科學判定從業人員是否存在違規操作風險。
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小微金融服務體系。國有大型銀行要提升小微企業“首貸戶”考核占比,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兩增”目標;股份制銀行和地方法人銀行要用好、用足相關政策工具,改善金融服務的可負擔性,通過數字化手段加強場景開發,實現金融服務提質降本。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中國銀保監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共建平縣委黨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