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平
作為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重點工作和具體實踐,檢察機關推行的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備受矚目,其探索以更為謙抑、輕緩的方式辦理涉企刑事案件,嘗試將企業合規經營作為犯罪從寬處理的理性依據,被業界譽為“一次偉大的司法理念革新”,成為近年來社會效果顯著的刑事司法改革。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新問題新情況隨之出現。為確保重大改革要求于法有據,需推進刑事立法修改完善工作,及時將改革實踐經驗固化上升為法律規范,以法律制度革新指引改革走向深入。
改革釋放司法紅利
涉案企業合規改革,源自對民營企業的依法平等保護。具體指檢察機關辦理涉企刑事案件,在依法作出不批準逮捕、不起訴決定或者根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提出輕緩量刑建議的同時,針對企業涉嫌具體犯罪,結合辦案實際,督促涉案企業作出合規承諾并積極整改落實,促進企業合規守法經營,減少和預防企業犯罪。
2020 年 3 月起,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在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的 6 家基層檢察院開展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試點工作。2021 年 3 月,在總結第一批試點經驗基礎上,最高人民檢察院部署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 10個省市開展第二期試點工作。2022 年 4 月,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
數據顯示,2022 年檢察機關已對整改合規的1498 家企業、3051 人依法不起訴。通過企業合規改革,涉案企業得以重獲新生、恢復生產經營,繼續發揮供應產品、提供就業、創造稅收、創新科技等經濟和社會價值,對促進行業發展、激發市場活力具有重大意義,為廣大企業實現高質量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劉艷紅表示,通過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平等保護市場經濟主體的檢察履職,企業合規理念與方式得到傳承和發揚,有助于引導全社會企業樹立守法合規的法治觀念,忠實崇尚和堅定捍衛社會主義法治,進一步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改革遇到新情況和新問題
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自推行以來,影響和前景獲得各方認可,同時也遇到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
一是適用對象和條件相對受限。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景峰指出,在現行刑事訴訟法律框架和范圍內,合規不起訴適用對象受限,對重大疑難復雜涉企案件適用空間較小,導致案件類型、適用罪名和影響力有限。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黎宏從具體試點情況分析表示,由于多種因素存在,致使檢察機關在推進企業合規改革時,主要針對以個人或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試驗效果。
二是存在權力異化、濫用風險。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龍宗智表示,各種行業的企業領域有別、組織規模不同,合規整改能否公正實施、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執行,都帶有相當不確定性。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車浩認為,企業合規改革在基層執行過程中,檢察機關的權力運行缺乏真正制約,很可能讓涉案企業在配合認罪并享受不起訴后果與拒不認罪而被起訴之間作出選擇,成為威壓和利誘企業“俯首認罪”的“利刃”,尋租空間和錯案風險將被成倍放大。
三是監管主體的參與度、積極性有待提升。涉案企業合規改革不僅是一場司法改革,而將成為社會綜合治理改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奮飛撰文稱,由于這場改革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部署啟動,并未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公安機關、人民法院、行政監管機關參與辦理企業合規案件的積極性能否保障,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試點檢察機關的溝通協調能力,這可能會制約改革試驗效果。
完善立法指引改革行穩致遠
為解決改革面臨的瓶頸、難題,推動刑事立法完善,成為指引改革走向深入的當務之急。理論界和實務界多數意見支持在刑事訴訟法第五編“特別程序”中為涉案企業合規增設專章,建立單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參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突出“合規”個性化問題作出相應規定,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明確企業合規訴訟程序適用對象和條件。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瑞華等專家認為,在適用對象方面,該制度可適用于重大單位犯罪案件、輕微單位犯罪案件以及大中型涉案企業和小微涉案企業。在適用條件方面,涉案企業應自愿承認被指控的犯罪事實,有效配合刑事執法活動,及時處理對犯罪負有責任的內部人員以及承諾或履行補救挽損措施,如補繳稅款、繳納罰款、賠償被害人以及修復受損環境資源等,還應提供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相關證明材料、提交有效的企業自查報告、出具有針對性的合規整改方案。
二是合理設置合規考察期限,提升司法效率。確認合規考察期,是建立健全合規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基礎環節。結合歐美經驗,學界與實務界較為一致的考慮是將考察期限定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同時合理設置考察中止、延長等相關規定。例如,一些大型、跨國企業可結合實際情況在三年基礎上協商延長;小微企業合規考察期可縮減為六個月至三年。既有利于保障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企業的合規整改實效,也有利于保障被告人合法權益,節約司法資源。
三是拓展合規司法程序,強化權力制約監督。正如學者所言,改革試點及第三方機制啟動運行主要在檢察辦案環節開展,偵查、審判環節較少涉及,合規改革尚未在刑事訴訟全流程形成合力。因此,將企業合規“前延偵查環節”“后續審判環節”,是立法完善路徑選擇、強化程序監督的重要考量。高景峰認為,在偵查、審判環節適用企業合規,不僅符合制度建構需求,更增強合規監管質效。要貫徹落實公檢法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規范申請、移送與審查流程,細化與第三方機制適用銜接,強化程序制約監督,推動形成合力。
四是建立行刑銜接機制,確保行政機關有效參與。推動合規成果在刑事和行政領域得到互認,強化與行政執法的雙向銜接、與行業監督的協同合力,已成為業內共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李奮飛等人建議,首先確立合規互認制度。企業有效合規整改不僅作為檢方從寬處理的依據,也應得到行政機關認可。其次是建立合規檢察建議、意見制度。檢察機關在合規整改結束后,可向行政機關發出建議或意見,建議其對涉案企業繼續進行監管。再次是確立行業合規制度。檢察機關對帶有結構性、行業性特征的企業違法違規現象,應當以合規整改為契機,建議行政機關督促行業協會加強行業合規治理。最后是建立行刑聯合執法機制??山梃b其他國家治理經驗,由檢察機關會同行政監管部門對涉案企業聯合開展考察,實施統一的合規整改方案,建立刑事和行政一體化的違法預防機制。
(責編惠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