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方法為考察和解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問題提供了重要方法論啟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百年奮斗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質是一個總體性范疇,它統攝內涵總體性、動力總體性、過程總體性和特征總體性。以總體性方法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有賴于深化經濟文明發展,夯實物質基礎;深化政治文明發展,筑牢制度根基;深化精神文明發展,涵養精神動力;深化社會文明發展,穩固現實根柢;深化生態文明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關鍵詞:人類文明新形態;總體性;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3)03-0004-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人類文明新形態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原創性貢獻研究”(22XKS02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意識形態安全視閾下我國科技話語權建構研究”(D5000220281);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時代美育融入‘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的實踐路徑研究”(SGH21Q003);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時代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研究”(FJ2022JDZ005)。
作者簡介:吳美川(1992—),男,福建大田人,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1]。從總體上看,自習近平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概念以來,理論界從生成邏輯、理論來源、實踐價值等方面展開了廣泛探討,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這為理解和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然而,縱觀已有研究成果發現,當前學界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存在單向性闡釋過多而整體性闡釋不足的問題,這容易造成人們對人類文明新形態在認知上的單向化和實踐上的偏頗。有學者也指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質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蘊含的文明的一種總體概括,它“不是限于某些文明因素,也不是限于某些領域,更不是限于某些可以量化的指標,而是對文明的整體觀照”[2]。由此可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個總體性的范疇,理應將其置于總體性方法視閾中進行學理透視,揭示和闡明其總體性的學理意涵和實現途徑。
一、總體性:考察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發展的方法
從哲學層面看,所謂總體就是“不同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3]23。盧卡奇認為:“總體范疇,整體對各個部分的全面的、決定性的統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并獨創性地改造成為一門全新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4]馬克思對黑格爾總體性思想進行了唯物主義的徹底改造,形成了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體性思想,由此不僅揭示了錯綜復雜的現實生活的本質及歷史發展趨向,而且表達了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境遇的總體性價值關切。
從理論上看,馬克思恩格斯以總體性方法審視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趨向。馬克思恩格斯對資產階級社會展開了經濟學與哲學的總體性批判,進而進行共產主義社會的總體性建構。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深刻闡述了社會有機體思想,表達了社會發展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總體性過程。“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5]社會總體的發展過程“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于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有機體制在歷史上就是這樣向總體發展的。它變成這種總體是它的過程即它的發展的一個要素”[6]。社會歷史發展所彰顯出的是一個社會結構的總體性,總體生成要素、方面,而要素、方面也是處于總體統攝下的有機整體。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經濟制度內在決定著它不可能追求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生態領域等諸多要素的耦合、協調和總體的發展。追求經濟至上、攝取剩余價值最大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最核心訴求和目標。而為實現這一價值目標,資產階級必然會置其他要素、領域于不顧,由此帶來社會發展總體性的缺失,形成了社會危機、人的生存危機、生態危機等。資產階級“陷入形而上學思維的片面性”,“抓不住整體的聯系,就會糾纏在一個接一個的矛盾之中”[7],他們不僅不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文明實踐所帶來的內在矛盾和痼疾,反而會激化和加劇這種矛盾和危機,并由此逐漸使自身走向自己的對立面,即邁向一個注重各個要素、各個領域相互協調和整體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8]187的總體性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以總體性方法闡述了人的總體的存在是人的理想的存在方式。“人是類存在物”[8]161,“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3]6。馬克思在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世界觀改造后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融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于一體的總體的人。因而,人的生命及其存在方式不是單一、狹隘、靜止的,而是全面、開放、變化的。“人是特殊的個體……同樣,人也是總體,是觀念的總體,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自為的主體存在……作為人的生命表現的總體而存在。”[3]188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主宰下的生產方式,形成一種異己的存在物和力量,使人的類本質與自身相異化,塑造出了一種單向度、片面的人。人的單向度、片面表征著人的類本質的喪失、個體人格完整性的瓦解,這是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總體的人”相對立的。共產主義社會摒棄以往那種形而上學的線性、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堅持“把社會看做活動著和發展著的活的機體”[9],進而推動“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8]185,由此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個體人格的完整性方能真正實現全面復歸,“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8]187。
總體性既是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歷史發展的基本方法。中國共產黨人善于運用總體性方法洞察、分析和解決中國社會歷史及現實發展問題。從歷史上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把總體性方法一以貫之地運用到中國具體的、現實的社會發展問題之中,有力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性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政治、經濟和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思想,認為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10]。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總體性方法,進一步強調要辯證處理好十大關系,推動社會主義總體性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總體性思想,強調“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1]。江澤民和胡錦濤也延續運用總體性方法的傳統,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齊頭并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了總體性方法的運用,有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如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兩個大局”、新發展理念等,都是對總體性方法的具體運用、延伸和拓展。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也明確強調,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12]230;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他進一步指出,“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的方法”[1]。由此可見,總體性方法的運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不會被弱化,反而會隨著這種實踐的深入發展而得到強化;總體性方法是貫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百年歷史實踐的重要方法,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原則。
總之,理論邏輯和歷史實踐兩個層面深刻表明,總體性方法是“哲學切入現實的基本方法”[13],是考察和解決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的一把鎖鑰,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基礎。
二、立體呈現:作為總體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之表現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百年歷史實踐創造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孕育和發展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2]10。構成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五大文明”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因此,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質上不是一個單向性、靜止性的實體性范疇,而是一個全面性、聯系性的總體性范疇。換言之,它是由多要素、多方面相互協調、相互塑造而形成的總體的、整體的文明形態,總體性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屬性,總體性方法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的基本方法,總體性邏輯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的基本邏輯。因此,理應以總體性方法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總體性的學理內涵和價值底蘊。
第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涵總體性。這是探究人類文明新形態本質的問題。人類文明新形態內涵總體性表現在價值、結構、情感三個層面。從價值角度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文明形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構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的價值目標。這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文明形態,是實現全體人民而不是少數人共同富裕的文明形態。從結構角度看,構成人類文明新形態內部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不可分割的結構性整體。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14]591因而,物質文明具有決定性、基礎性的地位,它能為文明新形態發展提供重要物質基礎;政治文明具有方向指引的作用,能為其他子文明的良性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精神文明能為其他子文明良性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支撐;社會文明能為其他子文明良性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生態文明能為其他子文明良性發展提供優良的自然條件。各個子文明要素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實踐圖景。從情感角度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種講人文、懷天下以及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的文明形態。與西方只有“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14]34的資本主義文明形態不同,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是根植于一己私利、唯我獨尊這一哲學世界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堅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公共價值情懷,把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努力為世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作為己任的文明形態,是堅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為世界上其他民族國家現代化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樣本的文明形態。
第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動力總體性。這是探究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根源的問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產生和發展以生產力為其根本動力、以人民群眾為其主體動力、以改革為其基本動力、以黨的領導為其核心力量。具體來說,首先,生產力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根本動力。判斷一種文明形態是否實現了實質性變革、更新,歸根結底還是要看當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8]602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所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中國社會生產力取得巨大成就基礎上實現的,是在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不斷適應經濟基礎中發展的。其次,人民群眾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主體力量。所有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8]287。也就是說,人民群眾是物質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從事物質生產實踐,能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支撐。同時,人民群眾又是價值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能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5],也只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16]5。再次,改革是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動力。人類文明形態發展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程。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時,必然會阻礙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健康發展,因而必須實行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17]370,進而釋放出更強勁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最后,黨的領導是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核心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18]44。中國之所以能夠從“文明蒙塵”走向“文明新形態”,“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18]67。歷史和現實都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8]67
第三,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過程總體性。這是探究人類文明新形態展開的動態圖景的問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黨領導人民經過百年歷史實踐所開創出來的,因而是一個歷史性的、動態性的存在,是歷史實踐量的積累與質的飛躍的辯證統一的歷史過程。從歷史邏輯上看,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獨立自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中國人民進入了能夠自主“創造自己的文明”[19]的時代,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創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創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化支撐,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黨領導人民百年奮斗,“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8]64。可見,應當將人類文明新形態放到具體的總的歷史過程中理解。換言之,它是歷史階段性與歷史連續性、歷史創造性與歷史主體選擇性的有機統一體。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共產黨所創造的這種異于并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文明新形態,是在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國情中形成的。因此,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歷史發展與演進過程中的階段性文明成果,是一種漸進性的、不斷趨于完善的文明形態,距離實現馬克思畢生向往的共產主義文明形態還“將經歷一個極其艱難而漫長的過程”[8]232。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而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8]539。也因此,如果把人類文明新形態看成是一個靜態的、僵化的范疇,那就陷入了形而上思維的窠臼。人類文明新形態是辯證的總體與歷史的總體的結合體,是人們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8]540逐漸開辟出來的歷史性存在,是在消滅現存世界舊狀況中不斷成長、壯大的文明形態。
第四,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特征總體性。這是闡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獨特性的問題。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辯證性、整合性、公共性、和諧性和人民性的特點。一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辯證性特點。它追求文明發展的整體性,即經濟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是協調、系統的發展,最終也把人的全面發展貫穿于文明發展始終,實現文明發展與人的發展同頻共振、辯證統一。因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把文明發展建立在“有機體制”基礎上的,最終達到文明發展的最優值。二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整合性特點。從時間維度看,它是在對前現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充分借鑒、整合和吸收基礎上形成的;從空間維度看,它是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充分整合吸收基礎上形成的。因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多元先進文明與優秀思想文化融合而呈現出的整合性文明形態。三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公共性特點。與資本主義文明把文明實踐建立在資產階級追逐私利邏輯基礎上不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4]42,是一種反對并走出原子式個人主義的、追求不同文明共生與共享的文明。因而,人類文明新形態始終沿著“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何以可能的道路持續探索和實踐。四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和諧性特點。它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上的,因而于民族國家內部而言,它堅持推動人類文明內部結構建設和發展的系統性、協調性、平衡性;就世界歷史發展而言,它追求不同民族國家主體間關系的和諧、融洽,承認并尊重不同文明的差異性與個性,提倡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諧共生的理念,“呼喚著人類文明同放異彩,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20]434,推動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與協調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堅決摒棄西方文明的狹隘、唯我獨尊的世界觀,追求“美美與共”的大文明圖景。五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人民性特點。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以“現實的人”為邏輯起點,堅持依靠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堅持文明成果人民群眾共享。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條價值主線,由此與以資本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文明區別開來。可以說,人民性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異于西方資本文明的顯著標志。
三、多維聯動:以總體性方法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總體性維度決定了其發展路徑的總體性取向。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貫穿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個歷史進程,必須以總體性方法深化、提升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的總體性程度,由此形成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的總體性效應和力量,進而徹底、“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8]527,推動人類文明朝著共產主義文明形態的方向發展。經濟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不僅構成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內容和價值追求,而且也是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和發力點。
第一,深化經濟文明發展,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是人們主觀臆想、臆造出來的,而是奠基于扎實的物質生產實踐中,以厚實和豐富的物質基礎作為堅實支撐。推動經濟文明發展是夯實人類文明新形態物質基礎的必由之路。經濟文明是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相統一的經濟狀態,具有引領社會進步發展、推動文明形態變革的作用。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長期不注重“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17]373,就會使自身的經濟發展停滯乃至倒退,這樣的民族國家就難以為自身乃至人類新質文明的產生創造出有利條件。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沒有生產力的普遍的、高度的發展,“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8]538。因此,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深入推動經濟文明發展的關鍵所在。經濟文明不僅解決人們所需要的基本衣食住行用等基礎性需要的問題,也在于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生活需要。申言之,經濟文明實踐的內在邏輯與變革圖景就在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科學技術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就是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表現,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文化前進的重要載體”[8]343。科學技術發展賦能社會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現代化革新與轉換,實現經濟發展的先進性和可持續性。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就要求高水平、高質量的科學技術給予支持。實現高質量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以高水平的科學技術為后盾。然而,時下我國高質量的專利仍然比較少,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仍然存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領域的“卡脖子”難題仍有待下苦功夫解決。因而,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的思想,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發展著力點更多地放在創新上,發揮創新激勵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大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而賦予人類文明新形態變革“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8]529的強大推動力。
第二,深化政治文明發展,筑牢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的制度根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不僅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還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明作為保障,提供良善的秩序和制度運行環境。深化政治文明發展核心在于堅持人民民主,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2]259,也不會有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性開創。隨著經濟文明不斷向縱深發展以及人們對政治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更好的、更先進的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會隨之增長。而能否滿足人民對這種更好的、更先進的政治文明的需要,關鍵還是要在具體的、現實的實踐中保障人民主體地位。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相比,中國的政治文明發展給予人民群眾最真實、最廣泛的投票權。由此,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顯著標志。因而,是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審視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的深度和廣度的標尺。習近平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12]26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現我國國家性質、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要保證人民依法行使選舉權,民主選舉出人大代表,并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落實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環節的全過程。通過民主實踐,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和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培育人民群眾的國家治理主體意識,防止和糾正違背民意、損害民情、侵害民利、傷害民心的行為。“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21]因此,要堅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堅持全方位踐行人民民主,提升民主運行的水平和質量,為走向更完善、更成熟的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營造有利的政治環境。
第三,深化精神文明發展,涵養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的精神動力。與物質文明相伴而生的精神文明,是人類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需要在更高層面的精神生活中得到有效滿足,以充盈人的精神世界。“精神是人的象征,人的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在某種程度上比物質生命更接近人的生命本質。一個沒有精神支柱的人不可能釋放生命的光彩,一個沒有真善美價值守護的社會必定陷于精神的貧乏和晦暗。”[22]一方面,精神文明的程度構成了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重要標尺。“人類不僅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還要追求‘幸福指數”“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精神生活的充實,追求生命的意義”[23]。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設反映一個民族國家的文明發展程度,由此也成為一個民族國家的靈魂。“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24]9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國家,充盈的、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其釋放生命活力、把握個體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重要維度。如果沒有精神文明的指引和啟蒙,必然會使人與社會陷入無根的生存境遇之中。因而,不注重精神文明建設,“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24]9。也因此,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在認知和政治立場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人民本位的哲學立場,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教育的作用。在精神文化生產上,堅持文化自信自強是推動精神文明健康發展的關鍵。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決不“以洋為尊”、不“以洋為美”、不“唯洋是從”,摒棄那種“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主流化”的行為;要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反映時代精神、引領時代發展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正確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25]。因此,在精神文明生產的方式方法上,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介,創新精神文化內容,更新精神文化傳播方式,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注入強大的物質力量。
第四,深化社會文明發展,穩固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的現實根柢。作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社會文明程度反映著一個國家和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8]97一方面,社會文明的核心在于人的文明。深化社會文明發展,必須增強人的文明程度。人的文明表現為人的行為、心智、思想等方面開化、進步。社會文明不僅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來支撐,也需要崇高的精神、先進的思想涵養人的精神世界。為此,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20]33。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時期,其在實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也出現了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諸多社會問題。為此,要大力“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1]。另一方面,深化社會文明發展,就要深度推動社會平衡且充分的發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追求公平正義、真正保障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是社會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社會文明發展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需要為目標,以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價值導向。只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需要得到更充分、更平衡的實現,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才能得到相應的改善和提升。所以,在深化社會文明發展中,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保證人民群眾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人們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16]4。
第五,深化生態文明發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的良好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是人們創造歷史和推動歷史發展的前提基礎,也是實現人類文明新形態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是先在于人而存在的,人靠自然界生活,“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8]158。因而,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構成了一個共生、共在和互惠的關系體。習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26]如果人們把自然界當成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工具、降格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體,而蔑視自然界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主體地位,就會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陷入緊張與對立,最終必然傷及人類自身,影響人類新質文明的創造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是以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為前提條件的發展。作為最普惠的公共產品,生態環境沒有其它替代品,用之不覺且失之難存。恩格斯早就語重心長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27]為此,在深化生態文明發展中,在思想認識上,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懷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之心,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辯證理解和把握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始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決不以犧牲和損害生態環境利益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暫時的經濟增長;在發展方式變革上,摒棄傳統粗放型發展方式,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在生活方式變革上,推行綠色生活方式,主張合理消費,反對鋪張浪費、超前消費,牢固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增強人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通過推行綠色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倒逼生產方式綠色化轉型和生態化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唯有如此,才能為人們改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提供最優的實踐場域。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豐子義.人類文明形態的深刻變革[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8-30(0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76.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1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25.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1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3]閻孟偉.總體性:哲學切入現實的基本方法[J].理論視野,2016(6):15-17.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4.
[2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1]列寧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6.
[22]毛勒堂,韓濤.作為總體性的“美好生活”及其可能[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3):13-19.
[23]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24]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5]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2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
[2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責任編輯:雨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