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璐
摘 要: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美國等一些國家發布的國際貿易的限制政策無疑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尤其是對研發和科技發展的影響更大。文章基于相關的理論,研究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企業研發的影響,希望為我國企業研發投資及資源配置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 企業研發 影響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3-013-02
近年來,美國對于中國實施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打壓,面對這樣的打壓,中國也采取了一系列反抗措施,如2017年“301調查”、2019年加征關稅等等,中美之間的貿易競爭此起彼伏甚至有增長苗頭。根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站中中美兩國之間各行業企業的出口應訴案件與措施方面的相關整理,2014年至2021年期間,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立案數、反傾銷案立案數呈遞減的趨勢,對于中國各行業企業均有較大影響,中國企業逐漸減少在美研發投資數量,可見中美貿易摩擦的激烈程度逐漸上升。
我國企業正面向廣大的世界市場逐漸擴大自己的研發子公司范圍以及寬度,自1979年中美建交和簽訂雙邊貿易協定以來,中美兩國貿易往來頻繁,中國由于其迅速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成為美國敏感且重要的合作伙伴。但是同時由于中美之間貿易之間的碰撞以及兩國之間技術的摩擦,美國不斷采取措施抑制我國上市公司企業研發發展,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發展。因此,研究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企業研發的影響具有極大的必要性,可以為未來我國企業的研發投資方向提供建議。
一、理論基礎
(一)逃離競爭理論
逃離競爭理論的主要思想是指在企業研發和創新上,企業可通過貿易往來的外部競爭來倒逼其國內的創新和研發,同時通過發現自身缺陷,實現對于產品的轉型升級,這一效應也稱為“逃離競爭效應”。中美兩國的上市公司通過技術、服務的貿易交往,無形之中交換了一定的貿易信息。這樣的貿易信息促使中國上市公司企業反思自己企業的不足之處,制定屬于中國上市公司企業自己特色的研發政策,使中國的上市公司在國際市場上擁有屬于自己特色的一批產品。根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站數據可知,摩擦中美國實施的“301調查”以及加征關稅導致了紡織業、化學制造業以及橡膠制造業等反傾銷案數量的減少。中美貿易摩擦加深后,中美兩國貿易來往受限,不利于上市公司獲得國外的貿易信息,不利于研發國際化的發展。
(二)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由大衛·李嘉圖提出的著名經濟理論,同時也為國際間貿易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是由于各國生產技術之間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商品成本差別,進行貿易活動的國家間都應集中力量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利于本國生產優勢的產品。從比較優勢理論出發,在世界經濟大環境市場中,美國自二戰以來,特別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后一直是貿易強國,但在中美貿易中,自21世紀以來,中國卻成為美國第一貿易逆差國。巨額的順差,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造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也導致了中美貿易摩擦。
(三)前期關于中美貿易摩擦對企業創新影響的研究
前期研究認為,中美貿易在全球貿易經濟范圍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近年來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事件頻頻發生,貿易摩擦逐漸升級并且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這對中國制造業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從大環境上,中美貿易間的對峙對我國制造業企業專利申請產生了負面影響且顯著,抑制了中國制造業創新水平的發展,中美貿易摩擦主要影響的對象是創新導向型發明專利;它短期內會抑制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將會激發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行為,推動制造業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這種推進行為在高技術企業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二、貿易摩擦對研發影響的理論分析
眾所周知,貿易摩擦對雙方間的發展都會具有深刻的影響,對企業的研發尤其是國際合作研發的進行會形成巨大的障礙。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中美貿易摩擦會抑制出口,降低海外發展的機會,減少研發國際化。根據李昕(2012)實證證實,中美雙方爆發貿易戰后,中國國內當期實際經濟增長率下降1.67%~4.51%,一般貿易出口下降0.14%~1.15%,一般貿易進口下降0.2%~1.74%。對于我國來說,在實際經濟增長率以及一般貿易水平都有所下降的情況下,我國上市企業將會減少海外投資中心的數量以及力度,這將不利于上市公司研發國際化。二是中美貿易摩擦會間接影響資本市場外部因素,不利于上市公司研發國際化。李奧等(2020)研究發現,中美貿易摩擦的過程中對各個金融市場上的市場主體,即公眾的投資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受投資者自身情緒影響較大,且投資者的素質也會影響企業研發過程,在中美貿易戰的大環境下,世界市場波動巨大。三是中美貿易摩擦會刺激國內研發。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因為美國企業或者企業的核心技術的沖擊導致一定的外部競爭,國內企業會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引導中國上市公司企業進行出口創新改革,從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終極目標,根據其研究結果以及“逃離競爭理論”,企業可通過發現相比較外部因素來說的優勢特征,激發國內企業活力,發現國內企業研發過程中的不足,反向促使企業進行創新改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根據以上的理論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實證研究假設:
假設1a:中美貿易摩擦與上市公司研發國際化呈負相關,對上市公司研發國際化有反方向的抑制作用。
假設1b:中美貿易摩擦與上市公司企業國際化呈正相關,可以促進上市公司研發國際化。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初始樣本為2002至2020的上市公司樣本,條件為:美國曾對該企業發起出口訴訟案件;將涉及反補貼反傾銷、保護措施和特別保護措施訴訟的上市公司按行業進行手工整理,并刪除重復的數據,剔除已缺失、出現異常的數據樣本;剔除已退市的上市公司樣本。數據經整理和計算后采用STATA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最終得出實證結果。
(三)模型設計
CTi,t=α1TDi,t+α2TD_ADi,t+α3TD_SCMi,t+α4TD_SSi,t+α5Sizei,t
+α6Levi,t+α7ROAi,t+α8Growthi,t+α9Boardi,t+α10Indepi,t+α11Duali,t
+α12SOEi,t+α13Agei,t+α14Top1i,t(1)
GSi,t=β1TDi,t+β2TD_ADi,t+β3TD_SCMi,t+β4TD_SSi,t+β5Sizei,t
+β6Levi,t+β7ROAi,t+β8Growthi,t+β9Boardi,t+β10Indepi,t+β11Duali,t+
β12SOEi,t+β13Agei,t+β14Top1i,t(2)
模型中所示,中美貿易摩擦立案數(TD)、反傾銷案(TD_AD)、反補貼案(TD_SCM)、保障措施(TD_SS)為本文的解釋變量,定義為2001—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案件立案數量、美國商品在中國市場上的傾銷所采取的抵制案件、美國反補貼當局征收反補貼稅和其他措施以抵消損害中國產業的案件以及在非歧視原則的基礎上對該產品的進口實施限制措施。在中美貿易摩擦大背景下,研發國際化越來越成為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四)變量設計
四、回歸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結果
表2為本文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根據結果顯示:TI與FI的標準差分別為0.296和0.939,在主要變量中標準差值處于標準水平,說明所研究的上市公司研發機構間個體差異不大。TD、TD_AD、TD_SCM、TD_SS的標準差分別為6.039、4.643、1.484,相比來說數值較大,說明不同企業之間中美貿易摩擦立案數差別較大,體現了中美貿易摩擦對于上市公司企業的行業差異;而TD_SS的標準差數值較小,說明我國政府的保障措施對于上市公司的普遍適用性。
表3是本文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結論:從相關性系數來看,各個主要變量的均小于0.5,所以排除了變量間共線較高的可能性,說明相關性結果符合研究性質、模型比較合理;中美貿易摩擦與上市公司研發國際化的相關性系數顯著為負,表明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初步證明了假設1a;控制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即與海外研發機構、海外研發子公司之間的關系多為顯著且相關性高,證明本文模型設計合理。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結論:中美貿易摩擦是影響上市公司研發國際化的不可或缺因素,且二者之間呈負相關關系,通過實證檢驗后證明結論依然成立。通過實證證明,解釋變量中中美貿易摩擦立案數(DE)、反傾銷案(TD_AD)、反補貼案(TD_SCM)、保障措施(TD_SS)等也解釋了中美貿易摩擦對上市公司研發國際化的負面作用。
(二)研究建議
本文建議:企業應當加大創新研發力度,采取適度的走出去政策,形成屬于中國的獨特品牌優勢。
在中美貿易摩擦下,我國企業的海外研發中心以及海外研發子公司數量均受到負面影響,企業應當梳理現有的供應鏈以及產品,分析進口數據,考慮納稅稅率以及他國的限制政策,綜合考慮后做出適應當前大環境的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 李昕.中美貿易摩擦——基于GTAP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2(11)
[2] 李奧,張濤,馮冬發.公眾對中美貿易摩擦的關注差異研究——來自網絡搜索大數據的證據[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08)
(作者單位:杭州天寬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