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產黨宣言》闡述了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的實現過程,資本利益實現的過程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極大破壞的過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危及人類的生存,成為世界性的問題,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為了走出生態困境,《宣言》立足于現實的個人,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生態要堅持兩個原則:一要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二要堅持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生態困境;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運動
在“兩個百年”的重要歷史交匯期,重讀《共產黨宣言》(下文簡稱《宣言》),從中汲取和挖掘合乎時代發展要求的生態哲學理論,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美麗中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危機的產生根源:資本主義私有制
十九世紀的四十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構建起自己的新哲學,并將自己的哲學運用到實際的斗爭中來。1848年二人合作發表《宣言》并聲明“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1]6這不僅僅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是導致廣大無產階級絕對貧困的社會制度,更重要的是在生態向度上也是一個過渡索取自然,使生態危機全球化蔓延,最終也將使人類不能實現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制度,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的所有制形式造成了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雙重困境。
(一)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破壞了人與自然的相對和諧
《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指出資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在他們對資本追逐的過程中,人口大規模越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流動,逐步形成了世界市場,歷史從而進入到世界歷史中。從中可以體會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在對自然過渡開發利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是一部生態環境逐漸惡化、進而全球生態危機出現的歷史。
“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2]401,徹底開辟出一條不同以往的新景象,大機器生產、逐漸形成的世界市場快速地代替了原來的工場手工業和國內市場,世界市場進一步促進了世界范圍內商業、海陸交通的發展,同時商業、海陸交通在快速發展中又進一步刺激著工業的迅速發展。資本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資本獲利的程度也越來越高,科學技術也因此而迅猛發展,歷史大踏步地進入到工業革命時期。在翻天覆地的時代大變革中,人類逐漸擺脫了自然界的束縛,工業、商業、航海業、鐵路交通等的發展以不可思議的力量改變著我們居住的世界,人們對自然界進行了空前大規模的征服、改造和利用,這一時期“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32資產階級享受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社會財富,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神圣的和需要敬畏的,而且隨著世界市場的建立,他們迫使被壓迫民族接受了他們的生產方式,民族的、地域的界限被打破,資本主義體系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起來。這是一場世界范圍內的逐利運動,當然這也是一場生態毀滅運動,“自然力的征服”、廣泛的化學“應用”、大規模陸地“開墾”、“人口”的大量產生,“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1]32資產階級擁有利用自然的超強能力,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和利用不論廣度、深度和密度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強,河流、大海、陸地、田野......在資本瘋狂的擴張中,世界上已經沒有人類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同樣,機器、科學、化學等各種技術廣泛運用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充滿自信、生機勃勃的時代,但是資產階級的妄自尊大同時也導致了自然界本身的循環更新系統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人與自然在農業時代的相對和諧狀態被打破。
(二)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導致了全球生態危機
在歐洲資本主義時期,資本的擴張既建立在對勞動者勞動的剝削上,也建立在對自然界瘋狂掠奪的基礎上。資產階級統治得以實現的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條件是雇傭勞動。”[1]40他們依靠罪惡的原始積累攫取了驚人的財富,并將其轉化為資本,從而在世界范圍內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他們把資本投入到任何一個地區或任何一個部門,只需要考慮資本在哪一個地區或部門能夠帶來最大的利潤就可以了。至于生態環境,這只不過是理所應當被他們所使用的東西罷了,它們不過是一種無生命的,是因為人們需要從而得以存在的物質,它們存在的意義也就是滿足人們的需要而已。資產階級并沒有把生態環境看作是一種和人類生命息息相關并最終會影響到人類生存的資源。所以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歸根到底就是資本家瘋狂追逐資本利潤最大化的必然結果。
資本家們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利潤,從而也變得越來越貪婪,越來越唯利是圖,在對資本和物質財富的追逐中充滿了無限的金錢崇拜。資本家們終于把一切關系都打上金錢的烙印變成了“現金交易”,這是個只崇尚金錢和利益的社會,在資本邏輯的影響下一切都成了資本增值的要素,一切的關系都成了金錢的關系。資產階級根據自己的需要來不斷改造、開發自然界,為了獲得高額利潤,他們不僅加大對工人的剝削力度,而且不斷地濫墾濫伐,肆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他們只關心他們如何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至于以后將會是什么樣的發展勢態,這和他們沒有關系,也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正是由于資產階級對自然環境的忽視,才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極度惡化。
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資本無限擴張的本性使得資產階級的一切行為都有了世界性,他們在全球范圍內掠奪原料,傾銷產品。一切國家都參與到世界經濟運動中,生產規模在不斷地擴大,經濟活動在不斷地增多,相應意味著原材料的耗費量在不斷增加,各種產業廢物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加,這些行為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所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充分暴露了出來,生態環境開始承受著越來越無法承受的壓力。那個在短短的歷史時代就創造出大量的、讓人難以置信的社會財富的生產方式,終于使人們驚嘆社會所蘊藏著巨大生產力的同時,也出現了另外一個面貌,正如在《宣言》中所說,這個像擁有“魔法”似的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1]33資產階級將自己的發展理念和生產方式推廣到了世界各地,同時由于生產過剩帶來的以經濟危機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各種危機也席卷了世界各地,結果就是社會一下子又回到了“野蠻狀態”,整個世界就像是遭遇了一場“饑荒”,或是“毀滅性戰爭”,曾經在短暫時代積累起來的巨大的社會財富,突然之間就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一切又回歸到了貧窮、饑餓、破碎、惡劣的狀態中,這種周期性出現的經濟蕭條、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工人赤貧等的現象,特別是自然環境對人類日甚一日的報復,使人類已經不能夠繼續按這樣的方式發展下去,資本主義制度已經不能夠控制和解決這一系列的矛盾,這樣的社會已經不能繼續“生存”“相容”,人類必須去尋找新的途徑去實現自己的解放。如果不進行社會革命,工人階級將無法生存下去;如果不進行社會革命,生態危機的狀況不會發生質的改變,因此,“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1]40
二、生態關懷的價值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在人類發展史上,人們一直在尋求著自身的解放和發展。當歷史發展到資本主義時代,資產階級依靠理性和科技,大大增強了人的主體性地位,使人從神學和封建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他們開天辟地地追求著自身的解放。他們以無產階級的絕對貧困和自然環境的絕對惡化為代價,建立起資本統治的現代生產關系,同時也使資產階級在資本追逐中受制于資本的統治,人性發生異化,喪失了自主、自由個性。
(一)生態和諧的立足點:現實的個人
《宣言》作為無產階級的戰斗檄文,它具有全人類的視野,探索論證的是對全人類自由全面發展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的問題。馬克思立足于具體的現實的個人,致力于批判消除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一切異化現象,致力于探索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途徑。
1845年春,馬克思在實踐范疇基礎上指出人的本質是隨著人的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生成,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4]139,從而開創了自己新哲學的理論路徑。后來,馬克思繼續發展自己的新哲學理路,并且明確指出歷史的開端并不是依靠頭腦的設想“任意提出”,也不是“教條”,而是“一些現實的個人”[2]146,是依賴于自然界存在的有生命的肉體存在,是同自然界緊密聯系并受自然規律客觀制約的感性存在;同時也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并能夠進行創造活動的感性存在。馬克思正是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屬,論述了唯物史觀中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交往關系、所有制關系等等,其中也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對于工業化以來的社會歷史,資產階級在享受著生產力大發展帶來喜悅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由此而來的社會困境,“大工業通過普遍的競爭迫使所有個人的全部精力處于高度緊張狀態”[2]194,每個人在看似發展潛力巨大的社會中卻遭遇著人性的最大限制,人和人本身應該是多樣化的關系變成了唯一的經濟關系,所有具有一定歷史性的“現實的個人”都處于被壓抑、被束縛的境地。自然環境此時僅僅作為能夠使資本實現增值的條件而存在,自然環境和人的關系不再是彼此制約相互統一的了。在一定意義上,此時關注人的解放,就一定需要關注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解放;思考人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思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尋求人的發展解放途徑實際上也是為自然界尋求發展和解放。在人和環境嚴重失調的生態危機在世界范圍內爆發后,現實的人和現實的自然之間的關系就無比嚴肅地擺在了人類面前。
(二)生態和諧:人的自由發展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異化現象做了全面的揭示和批判,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不僅是無產階級為生存而被奴役,而且資產階級為資本也被奴役,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無盡的奴役和束縛中。馬克思在批判的基礎之上也對理想社會進行了設想,怎樣實現人的真正解放和自由,這是馬克思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當然,實現自由的前提是人一刻也不能脫離環境而獨立生存,所以客觀上人的自由發展也要求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所謂自由就是自由貿易,自由買賣。”[1]44這個處處標榜自由、崇尚自由社會,社會內部的個人卻又沒有真正的自由,“自由”僅僅對貿易或買賣來講才是自由的。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人們不得不聽命于資本的調遣,此時人的發展是畸形而片面的。實現對人類自身的救贖,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的終極目標。作為一種狀態,更是一種能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顯現,是人性的復歸,是發展的最高境界,“自由發展”,是指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揚棄和超越中,人們不再受制于生計、階級的剝削與壓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實現自愿自主地發展,表現為人類能夠自由駕馭自身發展的一種能力;“充分發展”是指擺脫各種各樣的限制,使自己的各種正當發展需要得到最大程度和限度地滿足,是一種完全的發展,是在量上對發展寬度的衡量。
因此,實現人的真正發展,就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態自然觀,轉變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態度,以更加科學和理性的視角去審視和塑造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樹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有機整體”的生態倫理觀,倡導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僅不受大自然的奴役,也不再奴役大自然,不再采取耗竭自然資源的方式來實現人類發展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自覺進行合理的調節,建立起以生態為基礎或中心的新型和諧關系。
三、生態和諧的根本途徑:共產主義運動
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學說,《宣言》不但指明了人類的發展方向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且它從產生以后一直就是全世界無產階級不斷前進的行動指南。傳統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的極度漠視和開發,使得全球生態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目前世界各國基本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積極進行全球合作,雖然有所成效但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此時重讀《宣言》,會幫助我們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中認識到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這場偉大的保護生態斗爭中擔負的歷史責任和社會擔當。
(一)生態問題解決的歷史承擔者:共產黨人
生態危機的全球性顯現,為全人類敲響了警鐘,使人類重新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持續發展成了人類共同的歷史性任務。生態問題的解決,也是一項長期的全面的系統工程,是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聯合和努力才能實現的,因此需要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這項重任歷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身上。
原因有三:首先,這是由共產黨的性質所決定的。無產階級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批判力,它用現實的力量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異化現象進行全面的揚棄與超越。無產階級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41,他們以實現人類的解放為己任并為此而努力。人類的解放不僅包含自身的解放也包含著生態環境的解放,作為一種“生命共同體”,人與生態環境具有不能分割性,二者的關系在本真意義上需要實現真正和解、融合。因此,無產階級政黨可以發揮制度優勢,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意識,保證生態文明的建設方向。其次,由共產黨的特點所決定。共產黨人具有最為徹底的革命性和國際主義精神的,是隨著歷史不斷發展變化,始終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政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不僅在實踐方面,而且在理論方面,他們都是始終堅決地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的力量,因為他們了解和掌握運動的條件、進程和結果[1]4。無產階級的解放是通過國際團結進行的,他們的方式就是通過全世界的聯合,然后實現勝利。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聯合和協調,這也是解決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必由之路。再次,由共產黨的任務決定的。“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1]42,資本主義不僅是對人實行全面奴役的階段,而且也是對自然界實行全面奴役的階段,這種奴役的根源還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正如文章中指出的那樣,我們進行的運動是要廢除使人、自然、勞動乃至社會全面異化的私有制,即資產階級的私有制,而不是一般的私有制。也只有這種私有制對自然界竭澤而漁,總之,生態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對人的生存關懷缺失問題”[3],因此,消滅資本對人的占有和支配,關注人類的持續發展,就必須要走一條世界范圍內的尊重合作、共存的道路,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二)生態和諧發展的實踐途徑:共產主義運動。
作為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人必然致力于實現人的現實的幸福,探索人的本質的復歸。資本增殖是資本主義時代的主題,對利潤的追求超越了一切,征服使人、社會、自然等發生了異化。首先共產主義是實踐的運動,是對舊世界進行積極揚棄并進行根本改變的實踐活動,它通過消除異化,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質,真正實現和以往的所有制關系、傳統的觀念“最徹底的決裂”[1]49;其次共產主義運動是追求公平正義的運動,資本家依靠對資源和被壓迫階級的剝削發家致富,作為一個階級的概念,公平正義在這樣的制度內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不公平不正義。真正的公平正義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51,表現為社會內部的各要素互相作用、相互依賴,共同構成了有序、公平、系統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居環境優美,人們物質生活豐裕、人們的潛力不斷得到發掘、自己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得以實現,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而美好。只有保證了生態和諧,發揮出生態環境的基礎作用,不斷實現人類自身物質、精神、社會高度發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
如今,保護生態、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已經成為世界共識,建設生態文明也成了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把生態文明作為國家建設的指導思想,不僅要領導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中國夢,而且要高揚國際主義精神,為世界的綠色發展開拓道路。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 曾長秋.馬克思論人類對自然的異化[J].學習論壇,2016(9):58.
基金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鑄魂育人”視域下呂梁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zsszsx116);呂梁學院2021年度校級教改創新項目“思政課發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作用的路徑研究”(XJJG202113)
作者簡介:趙利華(1974- )女,內蒙古包頭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