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的靜脈曲張躺‘腫了”!近日,從事快遞行業的汪師傅,一瘸一拐地找到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孟路陽主任醫師。
原來,近期40 多歲的汪師傅就因為左小腿內側的“蚯蚓”周圍皮膚疼痛不適,確診了下肢靜脈曲張伴淺靜脈炎,但他因工作忙碌并未及時處理。直到不久后,汪師傅發燒在家休養了3 天,卻總覺得腿上傳來陣陣疼痛,一看才發現自己的靜脈的曲張整整“鼓”起了一大圈,十分嚇人。
醫生立即為他做了個超聲檢查:影像中,汪師傅的靜脈內已形成了一團團“血塊”——血栓。所幸沒有蔓延到深部靜脈造成更危險的情況。“你這是靜脈曲張導致淺靜脈炎伴靜脈血栓,不要再拖下去了”,醫生趕緊將汪師傅收治入院,進行取栓手術治療。
最終確診多處血栓當天,同樣被收治入院的,還有70多歲的胡爺爺。但只是“腿有點腫并沒有血管異常”的他,卻面臨著比汪師傅嚴重數倍的危險……
近期,發燒后的胡爺爺一直在家休養,“有些虛弱,也沒怎么出門,一天基本就在搖椅或是床上休息”。可如此6天后,胡爺爺的咳嗽依舊不見好轉,甚至還出現了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擔心的家人便帶著他前往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就診。
“醫生,我的腿總感覺漲漲的、痛痛的……”,胡爺爺就診時無心的一句講述,卻引起了醫生的注意。前來會診的醫生初步查體后發現,他雙下肢浮腫程度并不一樣,相比靜脈曲張,左下肢的腫脹反而更明顯,情況并不簡單!進一步的肺動脈CTA(CT血管成像)和靜脈彩超證實了醫生的判斷,胡爺爺不僅左下肢靜脈和左側髂靜脈都有血栓形成,更兇險的是右肺上葉肺動脈主干也出現了局部栓塞。
好在發現還算及時,通過急診吸栓、溶栓手術和積極的抗凝、溶栓、抗感染等治療,胡爺爺目前恢復良好。
血栓可危及生命血栓是一個隱蔽殺手,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任何時間。不少市民都聽說過“心肌梗死”和“腦卒中”,它們多是由動脈血管內斑塊導致的心腦血管的堵塞。其實,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比動脈血栓還高,因其發病率高、隱匿性強,素有“沉默的殺手”之稱。
孟路陽介紹,靜脈血栓多發生在下肢靜脈。下肢靜脈系統的回流要克服重力作用,從遠端向心臟回流,且有不少特殊的生理結構,因而相對來說容易發生血流緩慢、血液的瘀滯。它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汪師傅所患的淺靜脈血栓,另一類則是胡爺爺的深靜脈血栓,都需要及時進行相應治療。
下肢靜脈血栓就好比是下水道堵塞,會導致肢體腫脹,局部張力升高,使皮膚出現張力性水皰、硬塊、失去彈性等情況。若繼續進展,則會發生皮膚缺血、蒼白、壞死、潰瘍、出血等現象,最終可能導致截肢。
更危險的是,當血栓蔓延到了管徑比較大的髂靜脈等位置,由于血管較大,一旦大塊血栓脫落,會引起大面積肺栓塞,直接威脅生命。
醫醫生提醒,不論任何年齡,只要出現血液高凝、血液流速緩慢、靜脈壁有損傷中的任何一項都是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
具體來說,除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抗磷脂抗體陽性、凝血功能異常、惡性腫瘤等患者易發生血栓外,60歲以上老年人,體重超重、肥胖或者吸煙者,口服避孕藥或激素替代治療者,孕婦、剛生產的產婦以及久坐、久站、長期臥床和長時間坐火車、飛機的人群等也是多發人群。
如有靜脈血栓家族史或患有靜脈曲張的患者,則需要更加關注自身下肢變化,若出現雙腿疼痛、腫脹、低溫、麻木等情況時,不要自行按摩患處,同時避免泡腳和劇烈活動,及時到醫院進行處理。高危人群一旦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咯血,就需要盡早就醫排除肺栓塞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醫生建議大家從以下幾方面預防血栓:
●盡量避免久坐久站久臥,增加下肢活動量。久坐后,進行適當的活動。在長時間乘坐長途交通工具或宅家休息時,應適時緩慢站立后,進行一些簡單的活動,比如在下肢、腿伸直的狀態下,腳做背屈動作,從而讓小腿后面的肌肉能夠發揮肌肉泵的作用,促進靜脈回流。
●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飲食宜低鹽低脂、高纖維、清淡及減少煙酒,減少一切對血管壁不利的因素。
●保證每天1.5升以上的飲水,特別是發燒或運動出汗后尤其要注意補水,預防血液黏稠。
●適當鍛煉。以不感覺疲勞為度,注意保暖,防止急冷急熱。
編輯/胡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