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



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并稱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其相關文物收藏于各地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研究院。
近日,隨著“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幕,“四大發現”珍貴文物首次薈萃一堂,帶領廣大觀眾一同溯源中華文明,探尋古文獻魅力。
文脈淵源 傳承不息
從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甲骨文,到生動展現漢代戍邊吏卒工作生活面貌的居延漢簡,從有著“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美譽的敦煌遺書;到中國歷史上保存數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檔案明清檔案……依次步入“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個專題展廳,在由249種、計382件多種類型珍貴文物文獻組成的“四大發現”文物展覽上,觀眾得以近距離觀看橫貫中華文明30 0 0年的珍貴文物文獻,感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1899年,“甲骨文之父”王懿榮發現中藥鋪所售“龍骨”上面的文字,由此開啟了探索、發掘、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大門……一進入“殷墟甲骨”展廳,“重現的文明”單元就把觀眾帶回到甲骨文探索大幕開啟之時。
作為研究殷商歷史的第一手文獻資料,甲骨文的發現意義深遠,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保存了30 0 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 0 0年。因此,甲骨文對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摸清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無獨有偶,在本次展覽的“居延漢簡”“ 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三個展廳中,不僅有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在居延地區(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發現一萬余枚漢簡的故事,更有道士王圓箓在第16窟甬道北壁發現堆滿經卷及絹畫、絲織品的藏經洞后引發的“敦煌遺書”的發現與流散,也有民國初年北洋政府公開售賣內閣大庫檔案的“八千麻袋事件”……
探本溯源、傳承不息。人們在展覽中既能看到王國維、羅振玉等學術巨擘篳路藍縷,揭開“四大顯學”的研究序幕,也能了解后來學者苦心孤詣,踵事增華。他們通過研究這些新文獻,重新詮釋和解讀中國歷史與文化,使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
珍寶薈萃 難得一見
“本次展覽是‘四大發現主題相關文物迄今為止最大規模展覽,因為作為書寫介質的甲骨、簡牘、紙張的脆弱性,這些文物難得一見。目前已經吸引了超過77000人前來參觀。”據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顧恒介紹,隨著展覽預展開始,每天都有許多觀眾慕名而來。
在“殷墟甲骨”展廳,契合中國農歷兔年特色的甲骨2174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顧恒說:“它是記載商王田獵,獵獲麋鹿和兔的龜腹甲殘片甲骨,上面的‘兔字象形,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現出來,十分生動傳神。很多小朋友都非常喜歡這件甲骨。”
與此同時,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甲骨5 4 05同樣引人注目。“甲骨5 4 05長43.5厘米、寬2 4厘米,共218字,內容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隨著講解員的講解,觀眾們紛紛拿起手機,記錄起這些難得一見的珍品。
“其實不止‘殷墟甲骨,本次展覽中的每一件文物文獻,都是極具特色的珍品。”對于展區內的展品,顧恒如數家珍。
據顧恒介紹,在本次展覽中,分別由國家圖書館和甘肅簡牘博物館藏的“肩水金關”簡在“居延漢簡”展廳得以重聚一堂,讓一位參展觀眾寫下了“看了,居延有史,漢簡當歌!”的評價;抄寫于西涼建初十二年(417年)的《四分律初分》,是國家圖書館收藏敦煌遺書中有紀年的最早一卷,不僅珍貴非常,還有重要的書法鑒賞價值;而用以盛裝皇帝圣訓、實錄等珍貴典籍的清代金匱、現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儲匣—道光帝秘密立儲諭旨并匣(仿制品)、清光緒時期的文科大金榜(仿制品)等文物文獻也讓許多觀眾熱議不止,還有家長專程帶孩子來參觀感受“金榜題名”的震撼。
四館“跨界” 創意滿滿
“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研究院一起來辦展覽,感覺像是打破‘次元壁一樣。”次仁多吉是中央民族大學大二的學生,在得知此次展覽后,他第一時間就來到國家典籍博物館參觀,匯聚四館珍寶的展覽讓他大呼過癮。
此次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主辦,不僅是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研究院之間打破館際、行業資源壁壘,突破地域限制,整合優質文化資源,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溯源中國歷史,探索中華文脈的一次圓滿聯動,更是發揮各自優勢,同心協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新嘗試。
與此同時,本次展覽在形式上積極創新,充分發揮高新科技的價值。
2月15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館長探館”直播活動瞬間吸引了超過2 8 0萬人在央視新聞客戶端以及央視新聞、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的新媒體賬號在線觀看,微博話題#文物背后有料有趣的中國故事#閱讀次數1.5億,沖上熱搜前三名。
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張志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韓永福、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齊聚展館現場進行直播,向觀眾介紹了“四大發現”的寶貴價值,收獲眾多點贊。
而除了與央視新聞等平臺合作,采取館長探館、專家解讀等直播的形式外,本次展覽還利用人機交互、多媒體等技術,對展覽內容進行拓展深化,吸引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了解“四大發現”,以及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內涵和思想智慧。
“此次展覽聯合字節跳動公益,圍繞展覽4個專題中的代表性文物展品,結合相關史料記載、考古遺存等,創作了4段故事化、情景化的V R互動紀錄片,并利用虛擬現實(V R)技術開發‘線上超現實看展體驗項目—古籍尋游記,以沉浸,互動的VR紀錄片對文物展品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解讀,并同時構建虛擬展廳,以虛擬方式展示代表性展品。”據顧恒介紹,該VR體驗項目不僅有實體體驗區落地國家典籍博物館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線下展廳,更以4D形式通過PICOVR設備平臺,以2D形式通過抖音等互聯網APP進行廣泛的推廣。
另外,國家典籍博物館和京港地鐵合作,在國家圖書館地鐵站E口設置展區,展出“四大發現”的文物仿制品11種,乘客掃描地鐵站海報上的二維碼,即可查看文物與展覽詳情。這種合作形式將實體展覽拓展至博物館外,進一步拓寬了展覽邊界和受眾范圍,形成了展品展示和展覽宣傳的新模式,還能讓更多乘坐地鐵的人能夠方便快捷地享受精神文化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