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 徐冬先
摘 要: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京津冀協調發展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依據國家發展現狀做出的重大決策。從分工的角度對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優化區域分工專業化水平,創立區域產業創新機制體制等措施,發揮產業協同集聚促進經濟增長,以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分工 京津冀 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3-118-03
一、引言
2014年2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工作匯報時作出重要指示,將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北方的重要的經濟中心,京津冀區域的發展有著帶動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輻射作用。京津冀區域人口密度大、高校人才眾多,適合發展制造業。海岸線平緩,港口眾多,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適合運輸和出口。2017年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又一重大部署。雄安新區位于河北省,是對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轉移和疏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思路。”[1]通過區域不同效率的分工的專業化,擺脫對城市競爭的依賴,使區域分工成為主導。八年來,推動京津冀地區協調發展已有初步的成效,以下將從分工思想的角度分析京津冀區域經濟現狀,并發現其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路徑指引。
二、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京津冀都市圈是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之一,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重要意義。根據對京津冀地區的行政區域劃分并分析各地區的發展現狀,以探尋經濟發展的最優解。
(一)北京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作為最大的綜合性城市,聚集了全國最多的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科高校34所,具有人才培養和科研水平等優勢。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地區的生產總值累計值是40269.55億元,實際增速為8.5%。北京核心地區常住人口有181.2萬人,相較之前人口密度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優勢。
《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中將北京市定位為全國政治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北京以高科技產業和技術服務為主,數字經濟發展迅速,北京的數字經濟規模達到GDP比重的40%以上,但是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融合體系還不夠健全,在三大產業中數字經濟的滲透率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因為產業鏈數字化體系尚未建成,沒有將數字技術很好地融合到產品的制造環節中。目前北京正處于培育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的關鍵期,厚植產業生態,創新驅動發展的黃金發展期。
(二)天津都市圈經濟發展現狀
天津地區作為直轄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基礎雄厚,在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工業門類相對完備。天津的港口眾多,在交通運輸行業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天津和北京同屬于直轄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出臺之后,更加明確了天津區別與北京的城市定位。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了一部分北京的產業,加強產業互補,減少了京津冀區域內的同質化競爭。2021年天津地區生產總值為15695.05億元,增速為6.6%, 近年來發展較為緩慢,經濟增速落后于平均水平。天津的第三產業占比不斷提高,第一產業發展趨于平緩,這意味著面臨發展的瓶頸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下,天津必須通過創新驅動為經濟發展尋求新的動力。
(三)河北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2021年河北省生產總值40391.27億元,增速為6.5%。第一產業增加值4030.3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6364.2億元,增長4.8%;第三產業增加值19996.7億元,增長7.7%。河北的傳統制造業實力較強,河北礦產資源豐富,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傳統工業的比重較大,產業結構欠合理。第三產業增速較快,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河北現發展較為快速的是低端服務業,而高端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由于承接了一部分京、津地區的產業,河北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快,但是由于承接的是一些工業污染較大的產業,對河北的可持續發展并不是有利的。
綜上,在京津冀區域中,北京和天津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河北地區拉開較大差距,人均生產總值遠遠高于河北地區。北京正在逐步進入后工業時代,天津是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齊頭并進,而河北的產業結構依舊處于相對落后的以工業為主的發展階段。由此可知,京津冀區域間產業分工的結構還有待完善。
三、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面臨的問題——基于分工的角度
近些年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縮小,區域協調性增強,但是還存在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以及區域內部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產業協同不足等問題。
(一)分工不合理導致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
京津冀地區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人均生產總值來看,北京的位次與天津、河北拉開較大差距,三個地區發展的基數和速度并不具有一致性,天津近五年人均生產總值名次落后較多,河北發展較為緩慢。北京和天津的第三產業占比都非常高,這就意味著制造業相對較欠缺,但是具有承接功能的河北的制造業并沒有因此發展,因為京津冀地區的行政割裂比較明顯,導致很多企業寧可去高地價的北京也不愿意去河北投資,這對于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是不利的。河北省的制造業由于對工人的需求減少造成人口的流失,這些人口流向發達城市繼續從事服務業,對北京地區的第三產業提升做出新的貢獻,造成了“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的發展的落差和局面。
因為產業分工的不合理造成了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馬克思提出分工是勞動的并存與分離,勞動的并存是不同類型勞動之間以相互獨立為前提,不同種類商品中的不同種類的勞動的同時存在;分工的分離是這些商品的生產過程被細化成不同的操作步驟,使各個勞動步驟分開進行。在商品經濟生產的過程中,由于各地區資源要素稟賦不同,區域間的分工與協作是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河北作為承接京津地區產業,承接的多是重工業等基礎產業,面臨著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地區發展的局限。
(二)分工不合理導致區域市場機制不完善
京津冀區域的城市之間一體化機制尚不夠完善,由于分工的不合理,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現象仍然存在。北京與天津人口集聚密度大,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許多高新興產業能夠在此基礎上得到良好的發展,但是拉大了京津冀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將一些產業有效的轉移,使相對落后的地區承接這些產業并將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在現有的行政管理下,區域間的發展規劃缺乏統一且高效的機制,使得京津冀區域間的合作效率較低,區域產業間轉移和承接分工不夠合理、明確。當出現地區間產業的變動與當地的發展利益產生沖突的時候,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反而會引發地區之間的矛盾與爭端,阻礙區域間的和諧發展。在面對京津冀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時,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產業分工的合理分配等問題下,需要政府機構主導和統籌規劃,建立有效的機制體制去平衡地區間的因經濟發展產生的不穩定因素。
(三)分工不合理導致區域產業協同不足
京津冀區域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集聚水平相對較高,但是整體質量較低,產業同質化嚴重,不同區域間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北京地區中高端的服務業比較發達,因為其政治功能和環境因素外遷,河北地區和天津地區承接了一部分產業,但兩地依舊以傳統制造業為主,沒有發展出較高水平的第三產業。區域間缺乏生產上的聯系,區域關聯度低。通過產業聚集從而實現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需要拉動協同聚集的動能,激發創新意識,合理運用分工實現產業間的內生協同性。所以,京津冀地區通過產業間單純的承接與轉移,是難以實現拉動經濟增長,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的,要通過創新驅動,加強產業間分工結構調整和優化。激發產業的內生增長效應,發揮分工的協同集聚對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增長的正向效應。
四、以優化區域分工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區域的產業分工是指利用各區域的優勢實施區域的專業化生產,是以社會經濟活動依據一定規則在地域空間的有機結合,區域分工等同于是社會分工的空間表現形式。對于區域內產業分工合理化的途徑是通過充分的產業競爭與合理的區域補償來實現。因此,應加強京津冀區域分工與合作,提升區域分工專業化水平,利用產業優勢,實現產業互補和產業結構一體化,為最終實現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有效研究對策。
(一)加強京津冀區域分工與合作,增強區域互補性
促進京津冀地區的產業承接和產業轉移,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因為京津冀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較大,把產業從比較發達的地區轉移到欠發達地區,是京津冀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手段之一。明確京津冀區域功能分工,首先要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堅持集中疏解與分散疏解相結合,對于一些第三產業中高消耗的產業和區域性專業市場、物流基地進行有序的分散和疏解,對一部分社會服務功能、事業型服務機構進行集中疏解。因為各地區的資源要素的稟賦不同,利用合理有效的分工使京津冀各地區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地區產業的專業性與互補性。
加強京津冀區域內的經濟合作,首先要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2020年京張高鐵北京至承德段開通意味著北京、天津、石家莊為核心的津雄京保1小時交通圈的形成。京石高速、津石高速等高速公路的建成,提升了區域網絡聯通水平。《綱要》中對京津冀區域的整體定位是“以北京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以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的引領區、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也是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實現京津冀三個省市功能上的互補,區域間錯位發展,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二)提高京津冀區域分工專業化水平,構建協同發展創新機制
解決區域內發展不平衡問題,要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進行分類指導和因地制宜,承認發展存在的客觀差距,不能搞“一刀切”。為促進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發展落差往往是發展空間,打造一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提高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明確要求。
生產力推動分工的發展,在傳統工業發展緩慢的時候,借助創新分工機制,提升生產效率,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強京津冀地區產業銜接,對京津冀三地區進行統籌規劃,建立天津和河北對北京產業的承接的平臺,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根據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做好京津產業轉移承接平臺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引導專業平臺的集聚,實現產業精準承接。創新體制機制,河北提高新區的規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促進產業的轉移,發揮集約效應和規模效應。減少北京向河北產業轉移的審批步驟。河北雄安新區作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載地,培育多個承接平臺,促進河北省的產業結構從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轉變。加強京津冀區域產業間的有效分工,建立完善的區域協調組織,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對京津冀各地區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規劃和分配,使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流動。出臺激勵政策,對產業政策落實的記過進行績效評價。維持各地區利益主體的平衡,減少京津冀地區經濟協同發展中可能會出現的矛盾。
(三)明確京津冀各地區產業優勢,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問題上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統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道路。京津冀地區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布局,打造產業一體化。首先要明確分工和發展的方向,北京地區的技術人才,知識型區域,負責設計研發,進一步提高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天津地區有技術和港口優勢,屬于加工型區域,應優先發展制造業,完成從制造到研發的轉型升級。河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相對落后,具有勞動力低價成本優勢,作為資源性區域,有采集工業和重工業,應優化產業結構,縮小與北京地區與天津地區的發展差距。北京地區轉移產業,天津地區進行產業升級。河北地區承接一部分京津地區產業。在同一條生產鏈北京負責研發,河北初級加工,天津高級加工和出口,整合地區的比較優勢。
其次是加強產業鏈融合,分工明確,避免產業同質化。馮云廷提出“真正的區域分工表現為產業活動分布在不同所在地,并以此產生區域范圍內的產業聯系,通過區域分工而產生的穩定的區域經濟聯系并沒有使其他城市付出代價。”[2]京津冀區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制造業門類豐富且產業鏈完備,難免會出現同質競爭的現象。在促進京津冀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面對這樣的問題,應延長制造業的產業鏈并提升其價值;面對同質化競爭,應優化產業分工布局,對產業定位進行明確的區分,使得制造業與服務業能夠實現協同集聚和發展。將制造業積聚起來將會形成規模效應,帶動提升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推進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戰略具有強大助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J].求是,2019(24)
[2] 馮云廷主編.區域經濟學第2版.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03.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0)
[作者簡介:蔣雪(1996—),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佳木斯大學法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通訊作者:徐冬先(1972—),男,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