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洪林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心理建設領域的具體展開,體現了我國心理建設全方位、全覆蓋的發展方向。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從國家“十三五”到“十四五”,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根據國家十部委《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青島瑞陽心語作為社會力量,認真領會國家政策精神,扎實探索實踐,全面助推青島市城陽區社會心理服務,為更高水平的平安城陽、健康城陽、幸福城陽建設做出了應有貢獻。多項工作成果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媒體刊發播報,國家、省、市有關領導先后到瑞陽心語調研指導并予以充分肯定。
瑞陽心語組織專家團隊在全國率先開發出了集心理數據收集、分析研判、危機干預、科普宣傳等功能于一體,包括12個子平臺和52個子系統的社會心理服務智慧云平臺。該平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眾口袋里的心理咨詢師,也是社會治理和社會管理助手。
社會心理服務智慧云平臺與社會治理平臺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直接助力社會治理和社區管理。該平臺同時面向社區、企業、學校人員、政府管理者、心理服務從業者、心理服務機構等人員或群體,提供科普宣教、測評調研、咨詢問答、數據分析、網格管理和資源交互等6項心理服務內容,為推進各行各業人群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技術保障。
瑞陽心語心理服務數據來自一線服務所得,這些數據既有科研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經過多年實踐,他們已為全國36個地市(縣)布設了社會心理服務智慧云平臺(云歲·生活);為全國68個縣市(區)教育系統布設了學校心理建設智慧云平臺(云歲·朵朵),用云智慧助力多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同時,瑞陽心語為幫助心理服務機構做好內控管理,還專門開發了心理服務機構運營管理智慧云平臺(云歲·管家)。
社會心理服務物理空間是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的重要陣地和載體。瑞陽心語持續加強心理服務空間設計、心理裝備研發生產、心理文化和文創產品制作、運維管理工作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打造社區“心理便利店”。到目前為止,瑞陽心語已經建立1個市級綜合性心理服務基地、36個縣市級心理服務工作中心、260個街道級心理服務工作站、600余個社區級心理服務工作室,分布在社區、學校和企業等各個領域。這些數字化工作站均與社會心理服務智慧云平臺實現了數聯和物聯。
1場所命名溫馨化。恰當的場所名稱是拉近服務人員與社區居民情感距離、融洽關系的“連心橋”。為打消社區居民對“心理”二字的抵觸情緒,瑞陽心語建設的社區心理工作室多以溫馨、陽光和文化氣息濃郁的詞匯命名:如社會工作室(十部委文件中的名稱)、心靈驛站、愛心小屋、安心小屋等,讓居民更容易接受。
2硬件設施智能化。通過物聯與數聯技術,實現線上和線下互聯,裝備與平臺互通,形成較為完善的數字化心理服務物理空間。通過智能化設施,方便服務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
3設備配置體系化。本著實用、便利的原則,系統配置有關心理設備,引導居民參與心理活動。瑞陽心語有1個心理裝備研發中心和6條心理裝備聯合生產線,開發心理科普、心理訓練、心理專業工作、高校心理、心理智慧云平臺、心理空間建設和醫療輔助級七個心理裝備系列100余種心理裝備,有效滿足了不同社區的建設需求。
瑞陽心語重點推進人才選拔工具開發、校企辦學和人才培養三項工作,保證“人網”建設高水平推進。
研發測評工具。瑞陽心語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合作,獨立研發近20套心理測評工具,主要涵蓋中小學、公安干警、司法等領域,為專業服務提供支撐。
推進校企辦學。瑞陽心語與青島工程學院共建“心理科技學院”,招收全日制本科學生,推行“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心理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并與魯東大學共同建設了應用心理學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建設人才隊伍。一是加強心理咨詢師隊伍建設。瑞陽心語成立心理咨詢師事務所,入駐心理咨詢師3600余人,督導專家70余人,壯大社會心理服務隊伍。與中科院心理所共建心理咨詢師培訓青島實驗班,已成功舉辦八期,培訓1000余人。二是加強EAP援助師隊伍建設。與青島市總工會聯合培訓EAP援助師2000余人,建強了為企業和廣大職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骨干隊伍。三是加強社會心理服務指導師隊伍建設。為青島市培訓社會心理服務指導師2000余人;舉辦基層隊伍綜合治理能力訓練營,合計培訓了6000名基層社區骨干;舉辦政法綜治隊伍培訓班,培訓學員300人。全面加強了社會心理服務骨干隊伍建設,增強了社會心理服務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能力。
瑞陽心語積極投身社會心理服務實踐,在政府指導下,全面推進“和網”建設(體系化專業服務保障工作),努力打造社會心理服務示范區。經過3年試點,青島市城陽區已經形成“區、街道、社區”三級全方位、全覆蓋、多元化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服務覆蓋230個社區。城陽區已建設1個社會心理服務中心,8個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站,中心和街道配備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站站長,組建社會心理服務隊伍,采取“1+1+N”進社區服務模式,服務隊伍由“社會心理服務指導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婚姻家庭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治療師、網格員”組成,開展常態化服務工作。2019年—2022年,城陽區社會心理服務已發放心理科普宣傳折頁、手冊和書籍等資料60000余份,開展心理科普講座和團體活動3800余場,服務重點人群5000余人和特殊人群300余人,受益人群覆蓋100萬人,打通了社會心理服務的“最后一米”。
結合工作實踐,瑞陽心語邊調研、邊服務、邊豐富、邊完善,逐步摸索總結了社區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方法路子,為持續抓好社區服務工作強基賦能。精心制定“一個方案”。理清社會心理健康服務思路,為精準、高效開展服務工作打牢基礎。規范“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及時為社區居民鞏固心理資本、釋放心理壓力、正確認識自我、調整完善心態。大力配強心理專家專業隊伍、社會心理服務骨干、社會心理服務顧問“三支隊伍”,確保服務內容高效落實。扎實提高社區居民自我認知、情緒調節、人際溝通和家庭建設指導的“四個能力”,不斷增強了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