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輝



摘要:目的 探究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音樂治療與團體心理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醫院收治的20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100例實施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100例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接受音樂治療及團體心理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精神癥狀評分、生活質量、心理狀態評分以及滿意度。結果 治療前,兩組精神癥狀、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精神癥狀、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精神癥狀、生活質量評分,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理狀態緒分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音樂治療及團體心理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精神分裂癥;音樂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精神癥狀
精神分裂癥慢性階段,患者人格往往會出現明顯的改變,且患者會封閉內心,影響其心理反應的協調性以及合理性,患者行為能力減退,影響患者正常生活,使其無法自理生活,無法適應正常的社會交際[1~2]。為幫助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提高其生活質量,必須及時對其進行治療。既往多以藥物手段展開治療,但單一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因此在藥物基礎上還需配合其他干預手段[3]。本研究旨在探討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音樂治療與團體心理治療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醫院收治的20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52例,女28例;年齡21~52歲,平均(36.54±3.26)歲。觀察組:男53例,女47例;年齡22~52歲,年年齡22~53歲,平均(37.01±3.1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家屬均知情;配合度高;無精神疾病史。排除標準:患有惡性腫瘤疾病;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凝血功能異常;治療依從性差;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同時常規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為患者提供有利于其病情的運動、娛樂活動等。
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接受音樂治療以及團體心理治療。(1)音樂治療:選擇節奏活潑、輕松,律動性、節奏感強烈的音樂,指導患者選擇舒適體位,引導患者放松并播放音樂,通過演奏、唱歌、聽的方式進行治療,引導患者跟隨音樂展開想象,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表現予以鼓勵,激發患者潛力。音樂治療工作需由具有專業音樂治療師資格者進行,5次/周,1 h/次。前期可通過聽的方式治療,治療周期為30 d,對情緒波動較大的患者可通過輕柔的音樂治療,并在治療期間引導患者了解自身喜歡的音樂類型,治療期間可教導患者唱歌,隨后強化其對音樂的興趣,從而保證情緒的穩定性。(2)團體心理治療:在精神科醫師指導下,心理治療師制定針對患者的治療計劃,將患者分為10人/組。在治療前,指導患者熱身,再結合治療計劃選擇有關聯的活動,包括組建團隊、幫助患者了解自身、識別患者興趣、描述體驗、關注自身、喚醒積極情緒、情緒表達、自我接納、對話他人、自身感受表達等,每次結束后布置作業,并檢查患者完成情況。第1個月,接受2次治療;第2個月起,1次/周,75 min/次。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在家屬與其他家庭成員溝通期間需了解患者用藥的重要性,減少日常情緒刺激。引導其積極接觸社會化事物,積極與其他人交流,培養患者的感知能力,評估其處理意外沖突事件的能力;關注患者的異常思維,及時糾正錯誤思維,糾正其不良行為,對其認知與行為進行干預,使其了解到正確的行為理念。
所有患者均接受連續5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精神癥狀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精神癥狀以PANSS評分進行評價,包括陰性癥狀、陽性癥狀各7項,一般精神癥狀16項,每項分值為1~7分,共30~210分,分值越高,精神癥狀越嚴重。生活質量:選用SF-36表格評價,從社會、生理、精神3個方面評價,分數為0~100分,取3項平均分評價,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2)觀察患者消極情緒狀態,采用SDS、SAS量表進行評估。(3)滿意度:選取醫院自制的《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及家屬展開調查,包括服務態度、疾病宣教、診療環境、溝通情況、生活指導以及出院指導等,劃分為四個標準,即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患者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精神癥狀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精神癥狀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精神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P<0.05。見表2。
2.3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理狀態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精神分裂癥屬于臨床上確診率較高的疾病之一。經試驗評估提出,該病的治療較久、復發率較高,預后質量較差,同時會在素質狀態、遺傳史、社會影響等多方面影響下加重病情[3]。現階段,臨床對該病的治療多為用藥控制,針對患者應用抗精神病類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控制疾病進展[4]。但疾病的復發率較高,臨床在對癥治療期間需加強對疾病的預防護理,充分改善患者的情感功能、社會功能,使其重視自身精神狀態的改善,不斷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疾病的復發次數,保證患者的正常生活[5~6]。同時,精神分裂癥患者多伴隨消極、自卑、抑郁等情緒,且日常自理能力較差,給家庭造成較大壓力。
團體治療工作通過多種交互作用的療效因子,從而獲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針對慢性精神分裂癥這類患者展開治療,由于其所患疾病的類型相同,屬于同一質性團體,團體成員發病的心路歷程、社會問題、情感問題等大致相似[7]。當其處于這一團隊中時,可以卸下心理防備,勇敢表露自我,并能獲得一種共同抵抗疾病的精神支持,信心大幅增長。通過團隊心理治療,對患者展開系統的心理治療,尋求其共同關心的話題,從而激發患者心理潛能,改善患者精神狀態[8]。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音樂,幫助患者進行人格的喚醒、整合、重塑,通過寓教于樂的措施以及激勵方法,提高患者人際交流能力,增強患者社會意識以及對康復工作的信心[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精神癥狀、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精神癥狀、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精神癥狀、生活質量評分,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理狀態緒分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與吳澤英等[10]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音樂治療及團體心理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文佳.音樂治療和團體心理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黑龍江科學,2022,13(2):92-93.
[2] 何艷,杜榮榮,張景明,等.音樂治療對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的作用[J].護理與康復,2020,19(6):39-42.
[3] 劉燕玉,肖志平.團體心理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上海醫藥,2019,40(12):60-62.
[4] 宋慧娟,沈灝,粟幼嵩,等.布南色林聯合團體心理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對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和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0,20(20):3849-3852,3869.
[5] 林桂紅,陳娜,石貴鳳.放松運動聯合音樂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癥狀及康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31):71-73.
[6] 趙文博.音樂治療和團體心理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 社會功能的影響分析[J].心理醫生,2018,24(12):99-100.
[7] 劉琳,李靜雯,張娛,等.歌曲回憶技術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的干預效果[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1,35(11):889-895.
[8] 崔月,謝永儉,楊建芳,等.積極心理學團體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對照研究[J].智慧健康,2021,7(20):191-196.
[9] 肖劍英,蔡溢,漆靖,等.支持性-表達性團體心理治療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急性期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21,23(3):452-454.
[10] 吳澤英,許生平.團體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1,21(25):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