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網信辦實施“清朗規范重點流量環節網絡傳播秩序”專項行動,一批輿論場中的“李鬼”陸續現形:4月6日以來,已集中清理仿冒新聞單位、新聞主播賬號10.7萬個,清理虛假新聞信息83.5萬條。
網信辦從嚴打擊,可見其負面影響已經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一方面,有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網絡用戶,并不是那么在意信息的來源,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不會專門騰出時間去求證其真實性;另一方面,這類以假傳假的自媒體深諳吸引眼球之道,越是驚悚的情節,越是“重磅”的新聞,就越有可能被當成“流量利器”。這些經過剪貼拼湊、惡意炮制的不實信息,一旦披上“官方”“權威”的外衣,其危害性可想而知。
這類亂象之所以“久治不愈”,一些賬號換個馬甲后又卷土重來,平臺恐怕難辭其咎,同時也說明,斬斷其中的利益鏈,并非一勞永逸。這正是專項行動值得肯定的地方——今年3月,網信辦就表示,將針對清理整治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督促指導網站平臺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通過建章立制總結經驗、固化成果。期待此次行動能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以雷霆手段正本清源,集眾人之力激濁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