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財
【摘要】要培養小學低段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需從以下四個方面予以突破和提升:捕捉文本內涵,注重價值引領;關注文章“留白”,豐富語言積累;注重鏈接生活,提高應用能力;借助表達范式,習得語用方法。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語言文字運用
語言文字運用特指學生能夠根據漢語和漢字的特性,以它們為工具來進行表達、溝通和交流的動態過程。其中,我們將以漢語為工具的表達、溝通與交流定義為口頭運用,將以漢字為工具的表達、溝通與交流定義為書面運用。
一、提升小學低段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背景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將語言文字強化運用,在聽說讀寫中扎實地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感和語言表達能力,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所以,教師要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語言訓練上,正確引導學生抓住相關詞、句、插圖、留白、范式等,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能夠幫助學生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有一雙獨特的慧眼,還要具備敏銳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要結合教材實際,不斷挖掘教材中的文字內涵,發展學生的語言認知,以科學有效的語言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語文學科素養。
二、小學低段學生語言文字運用存在的問題
當前,部分語文課并未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學習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上,而是花費在與語言文字運用關系不大的課文內容討論、理解感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上,導致大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講解輕訓練、重分析輕感悟、重理解輕運用,忽視了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忽略了語言的交際功能,弱化了語言表情達意、交流信息、相互溝通的工具性。教師普遍反映多數學生不愿說、不敢說、不會說,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不容樂觀。與此同時,部分教師為了趕進度完成學期教學目標,在閱讀課上對很多問題都是點到為止,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訓練得不到加強。
三、提升小學低段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策略
1.捕捉文本內涵,注重價值引領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優秀文章,這些作品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因此,教師在進行語用訓練的過程中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積累,還要注意對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正面的引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在閱讀之后簡單闡述故事的內容,用文章中的一些關鍵詞來描述挖井前后沙洲壩人民分別喝的是什么樣的水。將前后的差距進行對比,并結合“毛主席真是我們的大恩人哪!”這句話來引導學生討論作者寫這句話是為了表達沙洲壩人民怎樣的心情?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后學生能從中體會到沙洲壩人民對毛主席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描寫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的句子,感受毛主席對人民的愛與關懷。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圍繞“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句話,結合現實生活中了解到的感人事跡,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在交流后認為:我們要感恩別人給予的幫助,做人要知恩圖報。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教材,挖掘文章中的“德育”元素,鼓勵學生進行品讀,讓學生在閱讀和賞析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思維和想象力,對文章的內涵進行討論研究,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滲透德育,對學生進行正面價值引導。
2.關注文章“留白”,豐富語言積累
一篇文章的留白,會讓讀者產生許多遐想,也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思考。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中的留白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大膽讓學生說、寫,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激活他們的思維。教師在授課中如果能夠通過對教材中的“留白”部分進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對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例如,對《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學,教師首先帶領學生認真朗讀這首詩歌。通過讀來體會這首詩中的人物形象的偉大,記住雷鋒叔叔是一個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人。隨后圍繞文章內容的留白進行適當訓練,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文章留白體現在哪里?主要體現在“四處尋覓”,詩歌中只寫了兩個地方,教師要抓住“四處”來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比如說“抱著()的孩子,冒著()的細雨,瞧,那()路上的腳窩,就是他留下的足跡。順著()的小路,尋找雷鋒的足跡……”以填空的方式來訓練學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力,極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為后面寫雷鋒叔叔的感人事跡作鋪墊。在填空訓練結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四處”,然后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語言范式,給“四處”進行補白,對雷鋒叔叔的感人故事進行補充。“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再進行補白模仿,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會有效提升。
抓住文本的“留白”進行語用訓練,不但能填補文章中的空白點,豐厚文本內容,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習得了文本中的寫作方法,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3.注重鏈接生活,提高應用能力
一節語文課要有十足的語文味,那教師就得利用好課文來教會學生學習語文。像低年級學生,教師就要抓識字、寫字、組詞和說話等環節,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升,把孩子的生活與語言訓練點緊密地聯系起來,讓孩子處處學語文、時時學語文、循序漸進地學習語文。只有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更加濃厚。
如統編版一年級下冊中《樹和喜鵲》的第一句:“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只喜鵲。”“只”,大家都知道是個多音字,在這里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讀準句子中的發音,還要引導學生組詞(一只小鴨、一只小燕子、一只小貓……)。而這句話中的量詞學生很容易弄錯,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弄清量詞的使用。接著出示“一棵樹”,引導學生從句子中找出兩個帶有量詞的詞組來讀一讀。隨機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圖及填空:三( )白云、幾( )樹葉、一( )草地, 要求學生找出其中的量詞。最后教師沒有出示任何提示,引導學生看著教室說出一(群)小朋友、兩(扇)門等量詞。
教師引導學生由學習課文引申到學習語文,由課文內容拓展到課外生活,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使學生懂得學以致用,從而達到訓練提升的目的。
4.借助表達范式,習得語用方法。好的文章會引起讀者產生共鳴,不由產生下筆述懷的欲望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內容,更要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關注作者是如何表達的,用心總結提煉作者的表達范式。學生在品讀欣賞課文的精彩片段后,往往會觸景生情。這時教師應做適當點撥,引導學生遷移運用,模仿作者的表達范式進行二次創作。在低年級的語用訓練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啟發學生,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來感悟語言的奇妙之處,并有目的地進行仿寫,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低學段的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教師必須要懂得給學生“遞送拐杖、搭建支架”,讓學生牽扶著走,而仿寫就是給學生搭支架的一種方式。仿寫并非讓學生單純地“依葫蘆畫瓢”,而是引導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掌握多種表達方法和范式,并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創新,做到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仿寫到創寫。只要平時注意借助文章的表達范式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長年累月,學生就一定能習得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
“萬丈高樓平地起,語言文字是根基”。在低學段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落實好識字寫字教學,更要關注本源,精心選取語用材料,努力發掘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訓練,促使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周健.鋪就小學語文語用訓練的有效路徑[J].名師在線,2019(02).
[2]張艷.小學語文有效的語用教學設計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6(12).
[3]楊君橋.文本留白:不可忽視的小學語文教學資源[J].教學與管理,2013(32).
[4]王娜娜.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學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