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奇忠
摘要:分析了大鯢的生活習性和繁殖特征,找出影響其生長的主要環境因素,總結了大鯢生態養殖的技術要點,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鯢:生態養殖:環境因子
中圖分類號:S966.6??? 文獻標識碼:C
大鯢又名“娃娃魚”,是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珍稀野生動物,集食用、藥用、觀賞、科研等多種資源于一身。由于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和廣泛的發展前景,很多違法犯罪分子會捕獲野生大鯢,使得野生種質資源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由于人類對其棲息地的破壞、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野生大鯢的種群急劇減少。在野生大鯢的保護過程中,為了維護種群的穩定,減輕人類對其不斷增加的需求量和與其現有數量的急劇減少之間的矛盾,采取了包括人工養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大鯢性情溫順,食性多樣,其食物包括魚類,蝦,蛙,軟體動物。在適宜溫度及環境下,大鯢在一年內由1公斤長至5公斤,其經濟效益非常顯著。
1 影響大鯢生存的主要環境因素
1.1 水體溫度
水溫對大鯢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具有顯著的作用。大鯢的生長溫度在10~25℃左右,16~23℃是最佳的溫度。水溫在10~25℃之間,大鯢的代謝率最高,其活性高,餌料充足,其生長速度較快。溫度對大鯢的產卵、繁殖有很大的影響,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對其產卵、繁殖有顯著的影響。溫度越高其成熟的速度就越快,溫度在14~18℃下,大約33~45天,溫度在18~22℃下,需要性成熟和產卵的時間減少了一半。水溫的急劇變化會使大鯢的生長發育變慢,因此,在其生長和繁殖期,應盡量控制水溫的變化,以保證其正常的生理活動。
1.2 pH值
pH在6.8~7.8之間。大鯢對水質非常敏感,pH超過9,就會造成大鯢的致命死亡,尤其是夏季高溫、有機酸含量較高的人工飼養環境下,會造成大量的堿化,從而造成大鯢中毒。大鯢的呼吸能力會隨著體重的增長而不斷增長,為了保持生態平衡,為了防止大鯢缺氧而導致缺氧,建議在水體中溶解氧超過3.5mg/L。大鯢在飼養過程中,會產生氯化物、硫酸鹽、硅酸鹽、氨氮、亞硝態氮等物質。這些化合物一旦在水中積累,會產生大量的氯氣、硫化氫、氨氣等,累積到一定的濃度后,就會導致大鯢的大量死亡。
1.3 光照
大鯢的生殖能力受光照的影響最大,其作用機制是光照可以刺激腦下垂體的功能,促進其前葉分泌促性腺激素,促進大鯢的性腺發育。在100~500勒克斯的光照下,大鯢的性腺發育是最好的。光照會引起一種消極的反應,也就是背光的移動。光照超出了大鯢的適宜生長環境,大鯢的性成熟會受光照干擾,產生性腺的畸形,使其受精和產卵變得困難。
2 生態養殖
2.1 池塘的設計建設與選育場地
大鯢是一種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地河流中的生物,喜陰怕風,喜靜怕驚,喜潔怕臟,所以人工建造大鯢養殖池時,最好是仿照大鯢的自然生活方式,可以選擇山澗溪流和天然洞穴,也可以在山壁上開鑿人工洞穴。
大鯢的生長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變異過程,其養殖池塘必須按階段進行建設。池塘的面積根據大鯢的體型而定,稚鯢池塘0.5~1m2,蝌蚪期1~2m2,幼鯢池1~2m2,成鯢池2~4m2和5m2的親鯢池(4齡以上)。不同時期的大鯢養殖池塘,其外形宜為長寬比為3:2,規格為2~3倍,池塘周圍和底部要平滑,頂部要設置防逃設施或防逃網,池內可設計多個洞穴,便于大鯢隱蔽躲藏,各養殖池應建設獨立的排灌設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調節,水出入自由,排水方便。全廠要有健全的防逃、防偷、防害設施。
對大鯢的整體用水要求是有足夠的水、無毒、達到生態的水質標準。在水源方面,以山間溪流、水庫、地下水等清、涼、活水為佳,可使灌溉自由;在溫度方面,溫度要嚴格控制在0~28℃,最好是10~22℃;水質方面,對溶解氧含量的要求是3.5mg/L或更高,pH6.5~7.5。池塘周圍環境要求安靜、陰涼、空氣清新,最好是四面環山、樹木茂盛、人煙稀少、環境相對獨立。
2.2 池塘消毒處理與種苗識別
新建的池塘尤其是水泥池塘,要在水中浸泡兩個多月,直到堿性消失,才能進行育苗。對原有的養殖池塘進行消毒,常用的藥劑是1 mg/L的漂白粉或0.5 mg/L的90%晶體敵百蟲,用于殺死有害的細菌和寄生蟲,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再倒入新的水中。為了避免種苗將病原體帶進池塘,所有的種苗都要在鹽水中浸泡5分鐘,再將其放入池塘中。
在兩棲類中大鯢和其它魚群有很大的不同。有尾目的小蟲科、蠑螈科、洞穴科等都和大鯢很像,最重要的是它們的形態特點相似。大鯢苗種體質的好壞,對培育成敗有很大的影響。優良的大鯢苗種,體格健壯,肌肉發達,體表無傷口,無寄生蟲,四肢、腮完好,無任何損傷。
2.3 飼養密度
放養密度取決于養殖的品種、養殖場水源、水體、餌料等。在苗種期,考慮到大鯢的活動空間和攝食量都比較低,因此,可以適當增加放養密度,以便更好地進行集中飼養。在成魚期,由于大鯢的捕食量很大,并且具有相互攻擊的特點,因此,它們的飼養密度較低,在幼體期其放養密度分別為60~100尾/m2和5~20尾/m2。
2.4 飼養管理
大鯢的餌料以新鮮的魚、蝦、蟹、蛙和動物的內臟為主,餌料的投喂與魚的飼料相同,必須做到“四定”即:定時、定位、定質和定量。定時視大鯢的活動情況,以晚上為宜;定位將誘餌放置在大鯢的洞穴附近,以方便大鯢的覓食;品質上,大鯢對餌料品質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新鮮,而且對餌料種類也不能有太大的改變,以免大鯢拒絕進食;大鯢進食的飼料應該是從少到多,逐步增加,一般是10~15%,根據水溫、天氣、個體等因素進行適當的調節[1]。此外,在喂食大鯢時,要注意防止大鯢受到驚嚇,并防止其嘔吐。餌料以自然餌料為主,以魚類、貝類為主。每日早上7:30之前和晚上10:30之前喂一次。在喂魚時,要把最后一次的殘餌清除干凈。飼喂的重量為5~10%。在16~23℃的溫度范圍內,增加餌料的用量,可以維持一定的時間和次數。
2.5 疾病預防
在飼養之前,先用1%的龍膽紫藥水進行消毒,按照1:100的比例混合,浸泡20分鐘,龍膽紫藥液對大鯢的皮膚沒有任何的刺激性,可以有效地預防細菌和真菌的侵染。池塘的水要干凈,盡量使用小溪或清水,并做到定期換水,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保證全年不間斷的流動。投喂大鯢的魚蝦、動物內臟、動物血液、下腳料等都是優質的飼料,采用“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投料方式,避免將動物的內臟、血塊、下腳料等直接投進水中,以免對水體造成污染[2]。目前我國的大鯢都是人工繁育,個體大小基本相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體型差異也會逐漸增大。此時要進行篩選、分池飼養,以防止以大欺小的情況出現。
2.6 治療方案
若發現大鯢有爛尾病,必須立即隔離飼養,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甚至會波及到整個養殖場。一是在池塘中傳播的病原體持續傳播,使其它個體受到感染;二是健康個體可以在任何時候吮吸病魚的血液,使患病大鯢病情惡化,并將病毒傳播到健康大鯢身上。治療時每日一次以0.2~0.3 mg/L的二氧化氯,全池噴灑(包括棲息陸地、餌料臺),連續3~4天為一個療程[3]。對于嚴重的大鯢,首先用15~25 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20分鐘,然后將傷口表面的粘連物全部沖洗干凈,然后用磺胺嘧啶軟膏或硫磺軟膏等消炎藥涂抹在傷口上,一天一次,4~7天即可痊愈。使用抗生素+VC+VE+VB混合飼料,連續使用3~4天,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3 結語
綜上所述,大鯢在生長過程中,對外界環境的要求相對較高,所以就需要掌握該動物的生長發育特征,加強對生長環境的有效調控,保障整個養殖環境能夠滿足大鯢的生長需求,確保生產出來的大鯢品質優良,更好的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大鯢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王魯,劉欣.錦江河野生斑鱖人工馴食要點[J].科學養魚,2020(1):66-67.
[2]孫翰昌.中國大鯢的營養需求與飼料[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9):14213-14214.
[3]張忙友,劉建生,何坤峰,等.大鯢養殖病害發生劫在何處[J].科學養魚,2011(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