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延茂 李寶光 黃永穎 韋覃智 陸日華
摘要:闡述了加州鱸生物學特性,從養殖池建設、飼養密度選擇、水質控制、飼料投喂、巡池和病害防治等多個角度,總結了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加州鱸的技術,分析了該技術應用優勢和成果,旨在為養殖技術人員提供可參考性建議。
關鍵字:陸基高位圓池;加州鱸;循環水養殖
中圖分類號:S964??? 文獻標識碼:C
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背景下,水產養殖已經逐步向綠色化、集約化、自動化發展,突破傳統池塘養殖、網箱養殖弊端,研發創新出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模式,如今已經得到良好推廣與應用,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诖耍恼乱约又蓣|養殖技術為例,分析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技術措施,旨在進一步促進加州鱸養殖向標準化、高質量化發展。
1加州鱸生物學特性
加州鱸原產于北美洲,又名大口黑鱸,是典型肉食性淡水魚類[1]。魚體延長而側扁,體高與體長比約為1:3.5~4.2,沿側有黑色斑紋,幼魚愛集群活動,但易受驚嚇,成年魚攝食量較大,獵食性強,喜歡捕食小魚,經常單獨覓食。加州鱸最適宜飼養溫度為20℃~30℃水溫,水溫過低時,魚群常會停止攝食,耐低氧能力強,適宜pH值在6~8.5。
2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加州鱸技術
2.1養殖區和尾水處理區建設
養殖區建設:養殖區包括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系統、增(供)氧系統、智能水質監測系統等組成。建設陸基高位圓池,里側為帆布材質,養殖池外側為不銹鋼或鍍鋅鋼鐵材質,養殖池由圓鍋底和圓柱形組成,半徑為5~8m,圓柱高一般為1.5 m,地下為圓鍋底或圓錐底和部分圓柱(高約0.5m),圓鍋底或圓錐底朝中央向下傾斜角度為6°~10°,地上圓柱部分高約1.0m;循環水系統,由進排水管道和水泵組組成;增(供)氧系統由羅茨鼓風機(按1m3養殖水體10~15w配備風機)、輸氧管道、微孔增氧設施等組成;智能水質監測系統由水質監測器、傳感器、信息接收終端和遙控系統等組成。
尾水處理區:尾水處理區面積應在養殖區養殖池面積5倍以上。由微濾裝置、沉淀池(三到四級)、過濾壩、生物凈化塘等組成。尾水處理前端為微粒裝置,然后到沉淀池,二級和三級沉淀池可以安裝瀑氣裝置,沉淀池可以建設三級到四級,每個沉淀池之間建設過濾壩(過濾壩中填充火山石等過濾物),最后到凈化池。凈化池可以是水庫、池塘等。凈化池投放凈水魚類、種植水生植物或投放微生物制劑等來調節、凈化水質,達到循環利用。
養殖尾水經圓池底部排水口排到總排水管道進入微濾機進行過濾,濾過的水進入多級沉淀池,后進入到水質凈化池,通過凈化池里的凈水魚類、水生植物、及投放的微生物制劑對進入池的水中的浮游生物、氨氮、亞硝酸鹽等吸收利用及調節,使水質達到養殖水質標準要求,并循環利用。
2.2苗種放養和放養密度
在苗種放養前,首先對用漂白粉潑灑等消毒藥進行全池消毒,次日用水清洗干凈,同時在進水口處設置60目密網,防止野雜魚進入。對要購進的苗種,出塘前對苗種進行拉網練魚,苗種運到目的地后,當裝魚種容器里的水水溫和高位池水溫基本一致時,開始放苗,以此減少魚苗應激反應,用3%~5%鹽水浸泡魚體5~10分鐘,2天后利用聚維酮碘全池潑灑消毒,以此消殺魚體中、圓池中寄生蟲,開啟微孔增氧設施進行池內增氧。此外,嚴格控制飼養密度,應將放養密度控制在養出商品魚30~50kg/m3,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加州鱸屬弱肉強食動物,生長速度不一,同一圓池內魚體大小懸殊,應該進行分群飼養,避免出現餌料不足時大魚吃小魚情況。因此在苗種標粗階段,進行2~3次分篩,分池飼養。定量、定時投喂,給予足夠餌料,以此增強培育效果。
苗種放養時間還要根據魚上市時間來推算,實行錯鋒上市,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
2.3水溫控制
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在南方終年可養,但是當冬季外界冷空氣長時間徘徊,水溫較低,因此必須對水體進行加溫保溫,才可有效提高加州鱸養殖效益。因此養殖場在建設時可在圓池上搭建保溫棚,同時增設加溫設備,主要為空氣能熱泵,并且該類設備可以在夏季作為冷水機使用,由于我國西南地區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夏季氣溫高,原池內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利用該設備,可靈活控制圓池內溫度,在魚苗最佳生長期,溫度控制在26℃~30℃之間。
2.4養殖管理
2.4.1飼料投喂
在加州鱸生長期間養殖技術人員可選用膨化配合飼料,堅持“四定”原則[2]。標粗階段,于早上7:30之前,中午12:30之前,下午6點之前分別投喂1次,投飼率約為3%~5%,當水溫降至15℃以下時,配合增溫設施在早上7:00之前,中午12:00之前,晚18:30之前適當投喂,投喂率約為2%~4%,成魚養殖階段,于上午9:00點、下午18:00分別投喂1次。
2.4.2糞便和飼料殘余排污
一般在喂料后1小時,觀察魚排糞便較集中的時間段進行排污。每次排污時間以觀察到從養殖池排到排水井的水沒有明顯見到污物為度。
2.4.3水質調控
日常加強水質監測(包括溶氧、pH、氨氮、亞硝酸鹽、水中懸浮物等),發現水質指標異常,及時調控。對于氨氮、亞硝酸鹽的調控一般采用微生物菌進行調控。調節供氧量,使水中溶氧達6mg/L以上,能達到溶氧保持7~8mg/L更好,飼料投喂前應加大氧供給量,確保飼料投喂期間溶氧達到7mg/L以上。
2.4.4水流速調控
根據不同的養殖階段、日水交換量來調節水流速。流速控制在0.1~0.3m/s,喂料時降低流速。
2.4.5提高免疫力
每10~15天投喂保肝和調節腸道環境的保健品、黃芪多糖等,調理魚體機能,提高魚的免疫力,達到提高魚的抗病力,減少病害發生,提高成活率和經濟效益。
2.4.6加強日常巡查
日常巡查發現水色、水味、魚活動或體色等異常,要及時進行查找原因,對癥解決;發現設施設備運行異常要及時處理排除,保證設備正常運行。
2.5病害防治
常見加州鱸病害主要有腸炎病、花肝病、諾卡氏菌病、爛鰓病、細菌性潰瘍病、出血病等,以腸炎病為例,這一病害的產生主要由飼料變質、水中溶氧低、水質惡化而引起,導致加州鱸抵抗力下降,水中細菌滋生,誘發腸炎,此時養殖技術人員應該利用水質實時監測設備,避免水中氨氮亞鹽超標,投喂時在飼料中可添加肝膽保護類藥劑,促進肝臟排毒解毒,促進脂肪消化吸收,以此減輕肝臟負擔,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微生態制劑,防控細菌侵害,以此護理腸道,促進消化,改善魚體腸道健康,最大化修復腸道黏膜,最終維護腸道菌群平衡,降低腸炎病發生幾率。如加州鱸已經出現腸炎病,可取腸炎爛鰓康100g,加入100kg飼料中,按常規方法投喂制成藥餌,該藥劑主要成分為頭孢匹羅、鹽酸沙拉沙星,可有效抑制腸炎疾病引發的繼發性細菌感染,每天2次,連用5天,效果顯著。
3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優勢與成果效益
在傳統魚塘養殖和網箱養殖中,魚體發病率高,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尤其是養殖尾水未經過處理就向塘外、網箱外直接排放,成為水環境污染的一個污染源,且單位產量有限。而利用以上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模式,配備智能化循環水配套系統,可將魚苗馴化、標苗、成魚暫養、吊水等一系列養殖活動一體化發展,實現了資源整合和高效利用,且水產養殖尾水接近零排放。據相關研究報道,該種養殖模式與傳統養殖方法相比,化學污染程度有效降低[3]。其中化學耗氧量可降低82%,總氮降低88.5%,總磷降低94%左右。有助于提高水產品養殖安全,實現水產養殖零污染、零排放目標,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
參考文獻
[1]楊瑞,劉春玲,張磊,郜華橋,高勇,王順,劉新鳳.大口黑鱸在陸基圓桶循環水和池塘兩種養殖模式下生長速度對比試驗[J].漁業致富指南,2022(07):69-72.
[2]陳莉莉,程純明.陳丹:我們一定能將生魚、叉尾鮰、加州鱸產業推上一個新的發展高度[J].當代水產,2022,47(08):33-34.
[3]彭凱,蕭鴻發,莫文艷,王國霞,黃燕華.飼料中添加黑水虻幼蟲粉對加州鱸血清代謝物、抗氧化與免疫指標及腸道組織結構的影響[J].動物營養學報,2021,33(12):696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