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王森 楊宇
摘要:科技創新與發展對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大工程觀”理念與“新工科”背景,提出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共享機制、校企合作、國際交流與研發平臺等方面完善了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了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改革體系。教學改革成果已納入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對工科專業教育教學創新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為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導向性支持。
關鍵詞:大工程觀;新工科;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3)02-0071-06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1]。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是新時代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的關鍵銜接點,具有重大時代意義和引領效應[2]。為實現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應將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實現科技與產業發展的驅動力。教育部明確將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弘揚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在時代的推動下,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已經在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領域得到應用[3],但隨著創新驅動的進一步發展,對工科類創新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視理論基礎知識的指導,缺乏對學生參與度的調配與實踐能力的培養[4]。在“新工科”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提倡知識與能力協同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工程管理專業卓越人才是當前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全球科技創新正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而創新型科技人才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因此,針對工科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工科建設,重視工科專業的前瞻性、開放性、跨界性、實踐性與創新性[5]。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學院院長Joel Moses提出的“大工程觀”豐富了工科教育的內涵[6]。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工程活動已不局限于工程學本身的范疇,而是涉及更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將環境協調、人文活動、社會經濟考慮在內。因此,在“新工科”與“大工程觀”背景下,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面臨著新的變革,不僅要重視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同時強調廣泛的知識面與創新能力。
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指的是富于開拓性、具有創造能力、能開創新局面、對社會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的工程人才。工程管理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滿足國家戰略發展需求,與建筑行業創新發展需求全面對接的重要舉措。因此,在科技創新發展背景下,未來我國建筑業的穩健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需求全面對接,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必要舉措,也是推動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應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在傳授學生工程知識、提升學生工程能力的同時,強調對學生通用能力的培養,如溝通協作、組織管理、團隊合作等。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教學團隊通過教學實踐指出目前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1)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傳統教育理念不能立足于“新工科”與“大工程觀”背景,專業課程無法體現面向未來、聚焦前沿、引領發展的特點,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創新潛力的培養。
(2)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脫節,無法適應當下快速發展的產業變化。教學內容相對單一,未能體現多學科交叉、技術與人文深度融合的特點,在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方面無法滿足“大工程觀”與“新工科”背景下的實際需求。
(3)教學方法單一與保守,過于依賴教師、書本與教案。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忽視學生學習過程;過度依賴書本與教案,不重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未能充分利用互聯網與信息平臺,忽視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4)工科專業人文素養的創新課程共享機制尚未建立,無法實現不同專業之間的課程共享。傳統課程機制過于強調對單一基礎知識的掌握,從而忽略組織管理、溝通協作、團隊合作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5)校企合作機制的建立尚不完善。目前,未能統一協同培養目標、制定符合產業持續發展與行業需要的課程群以及建立完善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系。
(6)國際化專業合作平臺利用率低,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方面存在阻力。未能充分利用國際交流平臺,無法推動與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國際化發展能力。
(7)課外科研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存在阻力,未能激發學生的淺層興趣。課外科研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機制尚不完善,學生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針對傳統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教學團隊以培養學生的“大工程觀”為理念,以“面向未來、聚焦前沿、國際視野、引領發展”為指導思想,立足于新工科建設,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強調培養具備堅實專業基礎、良好綜合素質、持續發展潛力的工程建設領域復合型人才。
(1)培養具備堅實專業基礎的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以工程管理課程為背景,建設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加強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
(2)培養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建立多元化、多維度、個性化的課程體系,重視工程管理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
(3)培養具備持續發展潛力的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學科競賽、科技創新團隊訓練活動、短期專業性國際交流等實踐活動,強調對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培養。
四、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立
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教學團隊基于工程管理專業傳統課程存在的弊端,圍繞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工程管理一流本科專業的總體目標,著力培養具備堅實專業基礎、綜合創新能力、中長期持續發展潛力的復合型人才。
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以先進理念為驅動,以新工科建設為抓手,提出更新教學理念、升級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方式等必要措施,破除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動者,打造教學互動新生態。
(一)更新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提煉形成符合國際工程教育的培養理念。“回歸工程”,培養學生的“大工程觀”,立足于新工科建設,以“面向未來、聚焦前沿、國際視野、引領發展”為指導思想,突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融合的特色,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產出為導向,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提倡教學互動新生態。
(二)升級教學內容,建立交叉學科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
圍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等建設,服務于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緊跟建筑行業發展前沿,探索邊緣學科的增長率,增設新學科,鼓勵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學習,突出交叉學科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
以工程管理專業為例,在傳統的經濟、管理、法律、技術知識模塊上,增加“信息”模塊,融合上述知識模塊,對建設工程全壽命期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構,以建筑產品全壽命期“概念—設計—施工—運營”4個階段為邏輯主線,引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物聯網、虛擬技術等新興技術與前沿知識,構建面向行業變革的知識體系,強調
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增添創新創業教育與個性化教育,從而形成“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個性化教育”的多維度、多元化、個性化課程體系[7]。
(1)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哲學審視與思辨求真、文化傳承與溝通交流、社會認知與合作擔當、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自然生命與自我塑造等5個類別,學生自由選擇不少于8個學分的課程。
(2)專業課教育以土木工程大類為背景,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技術、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構建“技術、經濟、管理、法律、信息”五大知識平臺。
(3)創新創業教育與個性化教育包括創新創業類課程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如創新工程與實踐、創業工程與實踐、創新思維與創業實踐、創業管理等課程,以及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科技成果、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訓練活動、短期專業性國際交流等實踐活動。
(三)優化教學方法,科技工具助力課堂教學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將VR、AR等多種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進行深度融合與創新,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實踐性與實效性教學,打造互動教學新生態,充分利用BIM現代實驗室平臺,構建“跨空間”專業教學協作平臺,形成豐富的“線上線下”課程資源,輔之以PBL、PjBL等教學方法,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新技術應用技能。以課堂和互聯網為平臺,融合教師講授、網絡教學資源、課外學習系統、學習過程評價機制,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探索微課、翻轉課堂及慕課等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工程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四)建立創新課程共享機制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建立,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本專業課程的特點助力創新型人才培養。基于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通識課+非限制選修課”,同時面向建筑裝飾、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電氣、建筑學等專業學生提供專業選修課程。在學部層、學院層開展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突破專業壁壘,提升學生的協同創新和組織能力。
順應新工科建設的內在要求,建立創新課程共享機制,切實提升了工科專業學生的溝通、協調、組織、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為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
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校企合作體系,邀請企業專家共同制定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課程大綱以及課程內容,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土建類現代企業發展需求。同時,邀請企業優秀管理人才來校進行教學指導,開辦名師講堂。支持中青年教師赴國內外大學、企業、工程施工現場考察、學習和交流,更新教師知識結構,提升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
。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與企業工作實習的合理分配,將畢業設計轉移到工程施工現場,與工程師一起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在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背景下,為提高學生對新型崗位的適應性,將工程管理類相關行業培訓引入課程教學體系,提高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著力培養具備通用能力與社會責任感的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
(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提到要進一步擴大國際交流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8]。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建筑類企業逐漸走向國際化,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
為順應國際化發展趨勢,培養學生國際視野與國際化發展能力,重慶大學創建國際合作渠道,增加專業性國際訪學、國際交換學習、國際學術交流。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與德國波鴻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等簽署了交流互換本科生協議,為建立穩定的國際化專業合作平臺、實現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國際化培養奠定了基礎。
通過建立海外實訓基地讓學生走進國際工程實踐,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國際化發展能力,協同培養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幫助學生學習先進知識與系統方法
,指導的學生在國際競賽中獲獎30余次。
(七)組織與設立課外科研活動
積極開展與組織各類文體活動,促進社團發展,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擴大其求職領域,培養興趣愛好。除此之外,為有效培養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課外積極開展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研究課題來自于教師在不同領域中的基礎性、應用性和開發型課題,或企業界需求的課題,也可以是學生自己設定的課題。學生不僅要學習和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更要具備創造性解決所學專業領域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綜合能力。
同時,建立CIOB-重慶大學學術中心、RICS-重慶大學學生中心,組織日本、德國國際研學夏令營,搭建國際交流與研發平臺,提倡聯合探索與研究科學課題,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從國內延伸到國際,形成多平臺多層次的課外科研聯動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從“淺層興趣激發”型向“深度創新研發”型轉化。
通過上述措施與實踐,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近5年獲得國際、國家級、省級各類創新獎勵40余項,包括3次國際競賽優勝獎,“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戰賽”團隊冠軍,首屆全國大學生智能建造與管理創新競賽一等獎,全國工程管理創新大賽二、三等獎。參與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20余篇,申請專利10余項。
五、教學改革與專業建設發展成果
重慶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創建于1980年,至今已有41年辦學歷史。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工程管理專業不僅取得了豐碩的建設與發展成果,也成為中國高等學校同類專業中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實力突出、示范效果顯著的一流本科專業,證明了教學改革成果切實可行,對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了推動作用,并納入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實現了課程體系的全面升級,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1年,工程管理專業被批準為重慶市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2012年,“基于大類土木工程專業技術背景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與創新”獲得重慶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立項,并獲得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委托項目立項。
2013年,“體系化的工程管理專業平臺系列課程及基于BIM的可視化教學系統”獲得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4年,“面向建設工程全壽命期執業能力的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與天津大學共同完成)。
2017年,“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新體系”獲得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8年,“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構工程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9年,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根據《重慶大學應屆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跟蹤評價報告》(2012—2015)相關數據顯示,在反映本科畢業生社會需求滿足度、本科畢業生人才培養質量的多項關鍵指標和重要指標上,工程管理專業在重慶大學均名列前茅。近4年,工程管理專業學生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8%以上,就業單位以大型國有房地產開發企業和工程建設類企業、著名民營房地產開發企業、大型國有工程設計與咨詢類企業、國內工程建設領域大型國際工程承包類企業、著名國有金融企業等為主。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的現有成果與相關統計報告表明,重慶大學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需求滿足度較高,為學校新工科建設和大類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六、結語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工科類創新型人才與產業發展需全面對接,教育部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任務視為重中之重。然而,我國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仍存在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如教育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脫節、校企合作機制與國際交流體系不完善等,無法適應當下快速發展的產業變化與時代要求。
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立足于“大工程觀”與“新工科”背景,確立符合國家創新型人才戰略的教育理念,建立交叉學科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設置智能技術特色課堂,改革教學方式,建立創新課程共享機制,實現多方面教學體系改革。同時,建立校企合作與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與國際競爭力。教學改革成果切實可行,對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了激勵作用,為工程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導向性支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15-34.
[2]史秋衡,張妍,盧美芬,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理念、路徑與方法[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5(2):1-18.
[3]雷文凱,李和旺,許勝才.創新創業型土建人才需求分析及培養方式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7,4(32):27-28.
[4]劉海峰,毛明杰,白俊英,等.“新工科”背景下土建水利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29):169-171.
[5]趙繼,謝寅波.新工科建設與工程教育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3-17,41.
[6]董連成,李廣影,楊海濤.大工程背景下交通土建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山西建筑,2013,39(9):234-235.
[7]重慶大學探索“四鏈”融合構建“大工程觀”育人新生態[N].中國教育報,2022-06-22(11).
[8]張凌.本科生國際化培養的途徑與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3,29(9):21-22.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Tak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Wei, WANG Sen, YANG Yu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hina has put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calculates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from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tool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research platform, which establishes a new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reform system. The content of this educational reform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ject i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Real Estate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which has referential value for 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and provide guidance support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Key words: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innovative talent
(責任編輯 周 沫)
修回日期:2023-03-27
基金項目:2019年重慶大學一流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張巍(1967—),男,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國際工程、建筑信息化、軌道建設與開發研究,(E-mail) zhangwei@c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