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那一年,我師專畢業進入香田中學教書。猶記得當時正在評選“優秀教師”,那時的我感覺能評上“優秀教師”特別光榮,因為我只是單純地想:我也想做一個優秀教師。于是,一顆希望的種子已在我的心中開始萌芽,只等我去向陽而生。
2000年,我要執教一節縣級示范課《我自信,我能行》。在認真研讀大綱、教材的基礎上,我決定采用學生主持、表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說實在話,那堂課教學過程自然流暢,學生表演精彩感人,有的聽課老師都被感動得流下眼淚。可課后,學生對我說:“張老師,那都是您設計好的,我們只不過照著演了一遍,沒多大意思。如果哪天能讓我們自己參與設計就更好了!張老師,您說哪一天呀?”面對學生的問題,我知道我把握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經過一番深思,我認識到: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也成了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畢生追求。
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呢?我思索著、探索著、努力著、實踐著……
后來,我參加了市級、省級骨干教師培訓,一次次的學習,為我觀念的改變、能力的提升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掌握課改新理念,上網溝通交流,撰寫教學反思,這一切都撞擊著我的心靈,讓我不斷更新觀念;于漪、錢夢龍、余映潮等名師名家的精彩篇章、課堂實錄,讓我豁然開朗,也堅定了我前行的腳步。
春江水暖鴨先知。教研教人深思,實驗催人奮進。我試著把學習到的理念、方法運用到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并加上自己的想法,創新教法。我嘗試把熱門的綜藝節目引進課堂,自創了“IQ導入法”“講述導入法”。聽著耳熟能詳的“IQ無限”“親友團”等詞語,學生們躍躍欲試,這也讓我明白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我有了更多的微笑、鼓勵、贊許、寬容,不再吝嗇一個滿意的眼神、一個豎起的大拇指、一次輕輕的撫摸。驀然回首,原來寬松與禁錮、正視與偏見、欣賞與放棄僅一步之遙,這一步跨過去,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新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將探究進行到底。我的課堂教學變得和諧、活躍、民主、平等。“老師,我來說”“老師,我會”……這些聲音讓我倍感欣慰。
2004年,我參加了宜春市寫作指導優質課大賽,《關注生活,學寫消息》這堂課,我把課堂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從采訪、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寫消息到播報評析,都由學生自主合作完成。結果,孩子們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寫出了一篇篇精彩的報道。最終憑借這堂課,我奪得了市一等獎,獲得了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
2009年,我再次參加宜春市優質課競賽,這是一節閱讀課,我仍舊把課堂交給學生,從字詞的落實到對課文的理解,從朗讀課文到賞析課文,每一步都由學生來完成,而我只是一個引導者。課后,學生爭著要我的QQ號,說是要和我保持聯系。這一次,我又獲得了一等獎。從縣里的示范課到市里的優質課,我在教研中不斷成長。
2011年12月,我參加江西省“第二屆初中十佳語文教師”評選活動。到競課這一環節的時候,我反復翻閱教材,反復思考,覺得再上現有的教材內容已沒多大新意。在李慶陸老師的指導下,我決定利用教材,又創新教材,這才有了《把關鍵處寫具體》這堂課:就是把魯迅先生的兩篇文章《我的兄弟》與《風箏》加以分析比較,讓學生學會寫記敘文的方法——把文章關鍵的地方寫具體、寫生動。果真到賽場上,我這堂課顯得與他人不同。最終,我榮獲了江西省“第二屆初中十佳語文教師”的光榮稱號。這堂課后來也被省教研室選為2012年7月江西省省級骨干教師培訓班上的錄像課,給全省的骨干教師做了一個展示。
人的生命中總會出現一個影響你的人,而我有幸遇上了我的導師李慶陸老師。他對我說:“一名教師,不僅要上好課、教好書,還得善于反思,善于寫,善于把自己的經驗、心得體會、反思等總結成文字,做成課題。這樣才能走得更遠,成為名師。”要想成為名師,那我還得努力。
教學之余,我開始把自己的教學感受、課堂實錄、教學反思等用文字記錄下來,等需要交論文的時候再把它們梳理整理好,一篇篇論文就自然形成了。我的論文《自主合作,共同奏出和美的旋律》、教學設計《如果人類也有尾巴》等相繼獲得了省級一等獎,我在《新課標初中語文教學設計》《語文報》《課程導報》等參考書、報刊上發表50余篇文章,我參與《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讀名著· 學語文》的編寫,我所撰寫的《我丟失了一串風鈴》被收錄進了由省教育廳主辦、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追夢的歲月——65位教師訴說教育故事》一書……
論文有了,接下來的課題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2009年5月,我在江西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研討會上,做了題為《語文學科教學中的教育均衡的研究》的發言,效果良好。一直到現在,我都在積極地做課題,在做課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一路耕耘,一路歡歌。回首這三十年,正是因為有名師的指引,有夢想的召喚,有教研的支撐,才讓我收獲多多:我先后被評為“江西省初中語文骨干教師”“江西省師德先進個人”“宜春市優秀青年科技后備人才”“宜春市名師”;特別是2011年8月,我被評為“江西省特級教師”。在成為特級教師之后,我成立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我在不斷完善自己工作室的同時,也在和眾多教師交流,我的教學教研水平進一步得到了提升。由此,我也開始從靖安縣走向了江西省的講臺,再從江西省走向了全國,多次在省內外授課、做講座。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理論水平還有待提升,這也是我今后努力前行的方向。
后來,江西教育電視臺對我的教學教研情況進行了拍攝宣傳。2018年,我當選為省人大代表;2022年,我入選《鏡頭里的人大代表》畫冊。
回首過往,萬萬沒想到,我會從一個普通教師成長為一個所謂的名師、一個特級教師、一個省人大代表。我想我要感激自己曾經的夢想,感激那些指引我的人,是他們幫助我成長,是他們幫助我努力成長為一個“學習型教師”“研究型教師”。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如今,2022年版新課標已出臺,這對我們的教學、對我們語文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將繼續在教學教研中不斷豐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這一路上可能布滿荊棘,可能充滿艱辛,但我始終堅信:辛勤的耕耘,必將培育出燦爛的教研之花,必將結出豐碩之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靖安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