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嬋

參加工作十多年,我一直在農村中學任教,是一名高中英語老師。
學校里這些能上高中的孩子,大都是經過中考篩選上來的,他們目標明確,就是要考大學。但農村的孩子,英語學科向來是弱項。身為英語老師,我主要的任務,是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他們多拿一些分,以此叩開大學的門。當然,在備戰高考的路上,他們會遇到諸多困難和種種的成長煩惱,作為班主任,我還需要用愛心、耐心和智慧,去指引他們向前。
我一直覺得,我的工作很有意義,我是幸福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孩子人生最關鍵的時刻,我始終陪伴著他們。能夠幫助孩子們實現夢想,是一名老師莫大的幸福。從教以來,我帶了6屆高三畢業生,盡管明知道帶畢業班、擔任班主任,對自己身心損耗很大,但我不敢輕易推辭學校的工作安排,唯有孜孜不倦、勤勤懇懇。
因為我始終記得那則故事。暴風雨過后,很多小魚被卷上岸,困在淺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一個小男孩拼命地撿起水洼里的小魚,往大海里扔。大人對小男孩說:“那么多魚,你救不過來的,誰在乎呢?”小男孩不停地撿,不斷地說:“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老師的使命感,讓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小男孩,學生們則是那一條條魚。老師的用心和努力,每一個學生都很在乎。
我相信沿著這樣的軌跡走,我會是一個平凡但幸福的老師。我會和其他老師一樣順利評上職稱,會在遠離城市的小鎮上,收獲越來越多家長和學生的認可與尊重。因為,方向對了,結果往往就錯不了。
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因為工作的變動,我從原來的農村完全中學調入縣城一所初級中學任教。教學對象從原來的高三學生變成初一學生。
這是我第一次面對年齡這么小的學生。班里還分來不少自控力差、學習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初中生與高中生存在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差距,這讓我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一度束手無策。之前的工作經歷,已把我培養成一個“溫柔且有力量”的老師,我幾乎從不疾言厲色地斥責學生。但如今面對這群初一學生,溫柔似乎毫無意義,談心的方式完全不起作用。每次只有簡單粗暴的嘶吼、強有力的懲罰才能使他們暫時安靜下來。
開學第一天,就有一個男生因與同桌拌嘴而捂著頭在教室里滿地打滾,聲稱自己頭痛欲裂,別人怎么哄和勸他都不聽。我只得拿出手機,告訴他,老師沒有辦法幫他醫治頭痛,只能讓他爸爸過來帶他去醫院檢查。男生一聽,馬上停止了鬧騰,乖乖從地上爬起來。那一刻,我傻眼了。原來,這個年齡的孩子,早已懂得吃硬不吃軟。對于這個男生來說,爸爸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力。
接下來的一年,我的擔心是對的:只要你保持微笑,學生們就肆無忌憚地“翻天作妖”。有經驗的前輩告訴我,對這群孩子,上課一定要板著臉,嚴肅起來,他們才會安靜;學生做錯事,你先要罵要兇,他們才會牢記,不敢再犯。這樣的處理方式非我所愿,但我似乎沒有別的選擇。
一年下來,我幾乎每天忙于處理這些孩子捅出的婁子,忙于跟他們一個個談心,各個擊破,糾正他們的偏差行為;忙于與家長溝通,普及好的教育理念。一年的磨煉,我把自己活成了千軍萬馬,但治班效果卻依舊不佳。在與這群孩子的斗智斗勇中,我最終還是輸了。
我驚恐地發現,那個曾經一進教室就笑容滿面的我不見了,我甚至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個面目猙獰的人。每次下班前,我需要好長一段時間才能使自己繃緊的臉恢復到自然的狀態。這,絕不是我想要的教育生活。與此同時,我的身體開始出現警報,曾經做過心臟手術的我,頻繁心率失調。
我變得焦慮不安,并深深懷疑自己的能力。
面對自己不正常的狀態,我知道得讓自己暫停下來。新學年開學前,我不得不向學校說明了自己的身體情況,辭去班主任的工作,只擔任兩個班的英語教學工作。
換成普通科任老師的視角,再看整天不斷惹事的這群孩子,我心里的焦慮消失了很多。跟他們聊天時,他們更樂意敞開心扉,跟我談自己生活中的困惑與煩惱。甚至有幾個終日鬧騰不歇的孩子找到我說:“老師,您回來當我們的班主任吧。我們保證乖乖的,不添亂,不氣您。”雖然我知道他們會一如既往地調皮搗蛋,他們仍然無法管住自己,但他們至少在思想上有了積極上進的意識。家長們也紛紛打電話給我,表達他們的謝意和不舍。他們告訴我,把孩子交給我,他們很放心。至此,我的心結打開了一些,原來這七慌八亂的一年,并不如我想的那樣“不堪回首”。
我問自己,停下來,我該做什么?面對新的工作環境,我的成長點又在哪里?當然身體的休養是必須的。過去超負荷的工作,幾乎都在透支我自己的身體。我需要重新調整好自己凌亂的步伐再出發,不可躁進、冒進和亂進。
停下來,我想把之前落下的功課好好補回來,把想讀應讀的書好好讀一讀。三年一代溝,如果沒有強大的知識體系支撐,就沒有辦法讀懂學生,沒辦法與他們一起成長。停下來,我需要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從零開始。
我之所以在換了工作的學校后感到慌亂和焦慮,甚至否定自己,一方面是因為過去我熟悉的應對工作的模式已經不適用于新的教學環境和對象,另一方面是因為我還不能根據現在的生活去選擇適合的應對方式,只想通過抓住曾經熟悉的應對方式來建構現在的生活。因此,只有放下以前的應對方式,認真審視新情況,鼓起勇氣尋找新的應對方法,我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停下來,我想轉移一下成長的方向。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我的學科專業成長相對于班主任德育管理成長來說,明顯落下。這些年,我把絕大部分精力和時間花在了跟學生的朝夕相處上。學生就像一本本活教材,供我學習和研究。我也因此寫了很多教育敘事與教育思考的文章,發表在各類教育報刊上。
但在教學方面,我雖然在一線崗位工作了十幾年,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卻沒有任何成果的輸出,沒有一套可以拿出來與同行分享的自成體系的東西。學科教研,成了我最大的短板。原因歸結于,我并沒有好好探索過英語教學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方法。
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在于教好書,上好課,更在于自身有過硬的學科素養和學術鉆研的精神。所以在下一個階段,我想在學科教研方面有所突破,我想多了解國內外有關英語教學的先進理念。與此同時,我想好好讀點原汁原味的英語名著和英文雜志。當初學英語,不只是為了選擇一個謀生的手段;如今教英語,也不能只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在提升自己專業修養的同時,用心去感受英語這門語言的優雅與浪漫,我想,若是將其滲透到課堂上來,會是一種怎樣美好的享受?
我問自己,停下來,我為了什么而再出發?如今的我不再站在高考一線,不再是孩子人生最關鍵時刻的引領人,我只是在學生青春叛逆期陪他們走一段路的人。所以,我工作的意義何在?為了學生們考卷上漂亮的分數?為了順利拿到高級職稱證明自己的實力?不!都不是!
當我看到有些學校把成績當成生命線,把老師們所帶班級學科成績的名次當成評價老師工作成效的重點時;當我看到老師們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數,千方百計擠壓學生的時間和精力,通過“多做、多練、多講”來達成目標時;當我看到一些老師為了職稱晉升,想盡辦法參加各種公開課比賽,爭先恐后做課題,尋求各種渠道發表論文時——我感到害怕,這難道是我想要的教育生活?我難道愿意長年累月地陷入無止境的教育“內卷”漩渦嗎?
我問自己,孩子的成長與成績孰重孰輕?身為老師,我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成長還是成績?職稱是評判老師能力最重要的標準嗎?
我心里有了明確的答案。停下來,只為更好地出發。再出發,我必須認清自己的方向——做一個清醒而不被世俗裹挾著前進,從容但充實、平淡而努力的老師。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憲梓中學)
(插圖:譚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