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丁 蔣瑞苗 馬浩軒
[摘要]供應商關系對維持企業供應穩定、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2011—2020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考察了產品市場競爭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產品市場競爭在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之間的正向關系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在區分產權性質和不同融資約束的影響后發現,在非國企和高融資約束下供應商集中更有利于企業成長。研究結論從供應商關系視角豐富了企業成長的相關文獻,也為加強供應商關系體系建設的必要性提供了證據支持。
[關鍵詞]供應商集中度;企業成長;產品市場競爭;融資約束
一、 引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企業停工停產,全國多家企業因供應鏈上游的供應端原料產品供給不及時而陷入生產經營困境甚至面臨破產。2022年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上海受疫情影響,停產和運輸中斷導致多個領域出現供應鏈瓶頸,給行業發展帶來巨大損失,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黨的二十大也指出要保障供應鏈穩定以助推企業朝高質量發展進軍,可見供應鏈關系穩定對促進企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近十年來企業對于選擇穩定供應商的傾向逐步上升,說明企業更青睞于穩定的供應關系。這是因為供應鏈的不穩定會增加企業產品生產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企業成長。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其成長性決定國家未來經濟發展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那么,在外部嚴峻形勢以及疫情沖擊背景下,如何選擇供應鏈關系進而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管理者亟須解決的問題。
企業成長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在企業發展中通過生產要素的變動優化帶來企業價值增長的能力,具體表現為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內部結構不斷完善及績效水平不斷提升。現有研究對企業成長影響因素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宏觀層面,主要包括金融環境[1]、政府補助[2]等方面;(2)管理層特質層面,主要包括、管理層研發背景[3]、國企工作經歷[4]等方面;(3)企業財務特征層面,主要包括研發投入[5]、社會責任[6]等方面。但鮮有學者基于供應鏈上游視角探討對企業成長的影響。企業成長不僅受自身內外部因素影響,也受供應鏈關系的影響,供應商集中度是企業供應鏈關系的重要體現。
以往學者對供應商集中度的經濟后果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發創新上,供應商集中度會抑制企業創新[7],主要表現為研發投入減少、技術創新能力降低等方面。在資金管理上,較高的供應商集中度增加了企業風險,促使企業持有更多現金[8],進而影響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在績效上,莊伯超等[9]認為與主要供應商建立長期采購關系,能提升企業經營績效和財務績效。此外,當供應商集中度較高時,管理層績效報告的準確性較低[10],違規披露信息的可能性較大[11]。王迪等[12]發現較高的供應商集中度能提高企業銀行借貸的可得性,而企業成長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因此本文認為探究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尤為重要。
同時,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的影響可能受中國特有的外部環境情境因素影響。作為企業外部競爭機制的產品市場競爭,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其激烈程度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經營活動的穩定性,競爭激烈使企業無法保持競爭優勢以維持高成長。在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企業獲利能力下降,更加注重降低成本和價格競爭。此時,加強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有助于降低企業交易和融資成本,幫助公司引入新技術,促進企業開展產品設計研發[13],助推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的提升,促使企業成長能力提升。若企業處于弱產品市場競爭環境下,產品價格由市場勢力決定,較高的供應商集中度反而會加大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將不利于企業績效提升。
因此,本文以2011—2020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將供應商納入企業成長性研究體系,并引入產品市場競爭作為調節變量,旨在發現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成長的影響以及不同產品市場競爭影響效應的差異性。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一是從供應商這一外部利益相關者視角豐富企業成長影響因素研究。現有研究主要從宏觀環境、管理層特質、財務特征等方面探討了企業成長的驅動因素,本文將視角聚焦于供應商關系,有助于豐富企業成長動因的研究。二是延伸供應商集中度的經濟后果研究。已有研究主要關注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創新、績效以及資金運營方面的影響,鮮少關注其對企業成長的影響。本文基于供應商關系探究其對企業成長的作用機制,彌補現有文獻的不足,有助于深入理解供應商集中給企業帶來的積極影響。三是企業發展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引入產品市場競爭這一外部競爭機制,考察在不同產品市場競爭下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間關系是否存在異質性,便于在不同市場環境下指導企業進行供應商關系管理決策。
二、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1. 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
關于企業成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內部利益相關者,卻忽視了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影響,而供應商則是與企業生產經營更直接的外部利益相關者。供應商為企業提供生產經營所需的原料、半成品及服務等各項資源,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的穩定性和績效利潤均有影響。當供應商與企業聯系逐漸緊密,即供應商集中度不斷提高時,會如何影響企業成長?本文將從成本和融資兩方面探究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成長的作用機制。
從成本角度看,供應商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材料資源,決定了企業的材料成本和材料生產數量,如果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過高或物資數量不足,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下降,無法維持穩定的經營活動,進而影響企業成長。隨著企業與供應商合作更加密切,企業可以從供應商處獲取優質的原料資源和穩定的材料數量,減少采購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同時穩定的貨源能夠提高生產經營的穩定性,縮短采購及產品交付時間,從生產經營全過程降低產品成本,獲取產品的價格優勢,提高企業的成長性。較高的供應商集中度有助于企業與供應商進行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14],優化資源配置和庫存管理,提高存貨周轉效率,降低單位庫存成本,減少資金消耗,企業可以將更多的資金用于維持企業經營活動的穩定上,進而保障企業成長。此外,企業與供應商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雙方公開透明的信任機制,可以降低企業外部信息的搜尋成本,減少投機行為,降低交易成本[15],促進經營業績改善,進而促進企業成長。
從融資角度看,供應商關系是一種特定的關系資產,是保障企業成長的關鍵。建立長期穩定的供應商關系有利于企業提高風險抵御能力,保持產銷活動的穩定性,促進企業成長。企業保持高成長需要穩定的現金流做支撐,持有資金越多越有利于企業對外擴張、擴大生產規模、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企業持續從主要供應商處大規模采購,易使企業在交易過程中掌握主動權,也便于企業從供應商處獲取更多的商業信用融資[16],可以規避因資金問題無法支付貨款而引發的財務風險,降低融資成本。同時,較高的商業信用融資可以緩解融資約束,給企業提供更多的可支配資金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存貨投資和研發投入、擴大規模,提高企業發展潛力,促進企業持續成長[17]。此外,較高的供應商集中度使企業的產品供應鏈更穩定,給企業帶來信息甄別的外溢效應,可以向外界投資者傳遞出企業內部經營穩定的信號,提高企業借貸能力[12],保障生產所需的資金供應。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說:
H1:供應商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企業成長。
2. 產品市場競爭對供應商集中度和企業成長的調節作用
企業成長不僅會受外部利益相關者影響,也會受外部環境影響。產品市場競爭程度決定企業選擇何種發展模式,在安逸的產品市場環境下,企業只需要保持穩定的生產經營活動,就可以獲得持續成長,但是在競爭程度較高的產品市場下,企業不僅要保持穩定經營,還要時刻注意外部市場風險,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這樣才能獲得持續成長,所以不同的產品市場競爭環境,對企業的要求也不同。產品市場競爭激烈,意味著市場上競爭者眾多,企業間生產水平相近且生產的產品質量接近,導致企業獲利空間縮小,給企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相反,產品市場競爭較弱即市場競爭者少,盈利水平由企業自身所占市場勢力決定。那么,在不同產品市場競爭強度下,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成長的影響是否具有差異性?
在產品市場競爭壓力的推動下,企業會采取措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供應商的高度集中會降低企業產品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18],便于實施成本領先戰略,為企業贏得成本及價格優勢,提高企業經營績效和成長能力。激烈的產品市場競爭會提高債權人進行投資決策的謹慎性,增加企業融資獲取難度,進而限制企業對外擴張。企業與供應商關系越緊密越能有效緩解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高其資金獲取能力,并有助于企業實施掠奪定價、掠奪市場份額等競爭戰略,從而奪取缺乏資金的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提高自身產品市場占有率[19],推動企業不斷向外擴張。此外,產品市場競爭越激烈,高增長性企業越需要進行研發來提高競爭力。供應商集中度越高,供應商越傾向于參與企業的研發活動,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使企業生產的產品更具優勢,助推企業新產品上市[20]。相反,若企業所處市場競爭較弱,企業憑自身市場勢力擁有產品的議價權,較高的供應商集中度會弱化企業的議價能力,加大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進而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利于企業成長水平提升。綜上,不同程度的產品市場競爭對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關系的影響存在異質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說:
H2:產品市場競爭對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三、 研究設計
1.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為原始樣本。為保證樣本準確性,按如下標準進行篩選:剔除*ST、ST及PT類公司;剔除金融與房地產行業公司;對相關變量缺失的公司進行剔除,最后可得21805個觀測值。本文數據均源于CSMAR數據庫,部分財務指標整理后由Excel計算得出。對連續變量進行上下1%分位數的縮尾處理,以減少極端值和異常值對回歸結果的影響。
2. 變量定義與測度
(1)被解釋變量
企業成長(Gro)。企業成長是反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主要體現在企業規模擴大、市場份額增加、經營收益增加等方面。以往研究多采用托賓Q、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等指標來衡量。本文借鑒方芳和蔡衛星[21]學者使用的營業收入增長率,即營業收入增長額與上年營業收入總額的比值來衡量企業成長。該指標作為衡量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占有能力的財務指標,能夠綜合評估公司經營績效,對于評價企業成長和發展有重要意義。
(2)解釋變量
供應商集中度(SC)。參照唐躍軍[22]的研究方法,利用公司年報披露的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總和占全年采購金額的比重來衡量,該指標越大說明供應商越集中,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越密切。
(3)調節變量
產品市場競爭(HHI)。本文采用赫芬達爾指數(HHI)衡量產品的市場競爭程度。HHI的計算公式為:[HHI=i=1nXiX2],其中[Xi]為單個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X為該公司所屬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合計,[XiX]為該公司所占的市場份額。若行業內只有一家公司,則為完全壟斷行業,HHI值為1;若行業內企業形成完全競爭,則HHI值為0。本文選取行業內每個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與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合計比值的平方和來計算HHI。HHI為逆向指數,HHI的值越低,說明該公司所處的產品市場競爭越強。
(4)控制變量
在研究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間的關系中,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從企業特征、財務狀況和公司治理方面選取控制變量。具體包括:企業規模(size)、上市年限(age)、資產負債率(lev)、產權性質(soe)、每股自由現金流(cfo)、固定資產比例(fixt)、股權集中度(str)等。同時,考慮到同一企業在不同的經營期內獲益不一致,加上不同行業有不同的經營方式,行業特征也會對企業成長產生影響,因而在后續回歸中控制了時間(Year)和行業(Industry)。主要變量定義如下表1所示。
表1變量定義表
[變量類型 變量名稱 變量符號 變量定義 被解釋變量 企業成長 Gro 營業收入增長率 解釋變量 供應商集中度 SC 向前五大供應商合計采購金額占全年采購金額的比重 調節變量 產品市場競爭 HHI 行業內每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與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合計的比值的平方和 控制變量 企業規模 size 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上市年限 age (企業當期年份-上市年份+1)的自然對數 資產負債率 lev 總負債/總資產 每股自由現金流 cfo 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總資產 固定資產比例 fixt 固定資產/總資產,企業營運能力的體現,會影響企業增長 股權集中度 str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產權性質 soe 實際控制人為國有企業為1,否則為0 ]
3. 模型設計
為檢驗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構建模型(1)。若H1成立,則[SC]的回歸系數([a1])顯著為正。
[Groi,t=α0+α1SCi,t+α2Controlsi,t+Industry+Year+εi,t] (1)
為檢驗產品市場競爭在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關系中的調節作用,引入供應商集中度與產品市場競爭交乘項,構建模型(2)。若H2成立,則交乘項[SC*HHI]的系數([β3])顯著為負。
[Groi.t=β0+β1SCi,t+β2HHIi,t+β3SCi,t*HHIi,t+β4Controlsi,t+Industry+Year+εi,t]? (2)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對上述模型進行個體層面的cluster調整,以期減少組內擾動項相關性。
四、 實證結果與分析
1. 描述性統計
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企業成長(Gro)的均值為0.162,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3.02,且企業成長均值高于中位數,表明我國上市企業間成長性差異較大但整體上公司的成長性較高。供應商集中度(SC)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932和0.053,說明行業間供應商集中度有較大差異,部分企業明顯依賴于主要供應商,少數企業采用分散化經戰略,主要供應商所占比重比較少。其他控制變量的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經相關性檢驗知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5,0.5)范圍內,說明本文的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不會影響后續的回歸分析。
表2? 描述性統計
[變量名稱 樣本數 均值 方差 最小值 中位數 最大值 Gro 21805 0.162 0.393 -0.545 0.101 2.475 SC 21805 0.346 0.198 0.053 0.301 0.932 HHI 21805 0.199 0.177 0.041 0.140 1.000 cfo 21805 0.05 0.066 -0.146 0.049 0.236 lev 21805 0.404 0.201 0.053 0.392 0.888 age 21805 1.979 0.934 0.000 2.079 3.296 size 21805 2.105 0.144 1.812 2.094 2.494 str 21805 0.34 0.146 0.088 0.319 0.734 fixt 21805 0.213 0.153 0.004 0.182 0.684 soe 21805 0.313 0.464 0.000 0.000 1.000 ]
2. 回歸分析
表3列示了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成長的影響以及產品市場競爭對兩者之間關系影響的實證結果。第(1)列為單變量之間的實證結果,SC的系數顯著為正,初步說明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成長顯著正向影響。第(2)列為加控制變量后的實證結果,SC的系數為0.0730,且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供應商集中度顯著促進企業成長。從經濟意義上看,供應商集中度每提高1%,企業成長水平提高20.10%(0.0730/0.346),具有顯著的經濟意義,假說H1得到證實。
第(3)列是產品市場競爭調節效應的回歸結果。供應商集中度和產品市場競爭交乘項(SC[×]HHI)的回歸系數為-0.1616,且在10%水平上顯著,而SC的回歸系數為0.0743且在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HHI指數越低即處在產品市場競爭越激烈的企業,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成長的促進作用更強。這是因為處于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的企業,供應商集中度高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緩解了企業的信息不對稱,提高了企業資金獲取能力,便于企業競爭戰略的實施以擴大市場占有率,且產品市場競爭越激烈,高供應商集中度的促進作用越強,即假說H2得到證實。
表3? 供應商集中度、產品市場競爭與企業成長實證結果
[變量名稱 (1)
Gro (2)
Gro (2)
Gro SC 0.0383**
(2.19) 0.0730***
(4.22) 0.0743***
(4.31) HHI 0.0117
(0.65) SC*HHI -0.1616*
(-1.71) size 0.3314***
(10.96) 0.3315***
(10.97) age -0.0313***
(-7.67) -0.0312***
(-7.63) cfo 0.2385***
(4.06) 0.2377***
(4.05) lev 0.1110***
(5.30) 0.1111***
(5.30) str -0.0410*
(-1.86) -0.0416*
(-1.89) fixt -0.2089***
(-8.87) -0.2091***
(-8.90) soe -0.0606***
(-8.02) -0.0605***
(-8.02) Year & Ind Yes Yes Yes Constants 0.2506***
(16.51) -0.4036***
(-6.82) -0.4065***
(-6.87) N 21805 21805 21805 F 46.5063 49.2219 44.3665 R2 0.0261 0.0511 0.0513 ]
注:括號內為穩健標準誤,下同
3. 穩健性檢驗
(1)替換解釋變量
為檢驗實證結果的可靠性,結合相關學者的研究,本文將前一大供應商合計采購金額占全年采購金額的比重(SC1)作為供應商集中度的代理變量,并對模型(1)至模型(2)進行檢驗,回歸結果見表4所示。由表4的檢驗結果顯示,主要變量和交乘項的顯著性檢驗較前文相比均有明顯增強,支持了研究結論,說明本研究的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表4? 替換解釋變量檢驗結果
[變量名稱 (1)
Gro (2)
Gro SC1 0.0999***
(3.21) 0.1049***
(3.39) HHI 0.0106
(0.56) SC1*HHI -0.2463**
(-2.11) Controls Yes Yes Year & Ind Yes Yes Constants -0.3175***
(-4.50) -0.3204***
(-4.55) N 15656 15656 F 38.2647 36.3341 R2 0.0524 0.0527 ]
(2)內生性檢驗
考慮到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之間可能存在互為因果關系。具體而言,供應商集中度是企業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且成長性較高的企業會更傾向于與主要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保持更為集中的供應商關系。為了減少互為因果的影響,本文借鑒韓忠雪等[23]的做法,以同行業供應商集中度的均值(IVSC)作為供應商集中度的工具變量并運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回歸,回歸結果見表5。第一階段回歸結果顯示,工具變量(IVSC)的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表明同行業供應商集中度越高,企業供應商集中度也越高,驗證了工具變量的相關性假定。第二階段的回歸結果顯示,SC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在控制了內生性之后,供應商集中度仍對企業成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再次論證了本文結果的可靠性。
表5 工具變量回歸結果
[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1) (2) IVSC 0.8831*** (38.29) SC 0.2341*** (4.31) Controls Yes Yes Year & Ind Yes Yes Constants 0.5713*** -0.5481*** (21.95) (-7.84) N 21850 21850 F 182.93 1079.85 R2 0.1313 0.0423 ]
4. 異質性分析
(1)產權性質
在我國特殊的市場體制下,不同性質的企業在獲取資源和市場待遇方面有顯著差異。對國有企業來說,和政府天然的聯系決定了它們能更便利地獲取稀缺資源,因而對主要供應商的依賴較小,加上政府會給予支持,供應商集中度越高對企業成長產生的影響越小。對非國有企業而言,由于其在市場交易中更少受到法律等正規制度的支持,加上資金獲取準入門檻高,企業會更依賴于供應商向其提供的商業信用這一非正式融資渠道進行融資[24],促使企業更主動地加強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發揮供應商關系的競爭效應,促進自身發展。因此,本文猜測,相比國有企業,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成長的促進作用在非國企表現得更顯著。
按實際控制人性質將樣本企業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其分組結果如表6的第(1)和(2)列所示,其中國企樣本中SC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在非國企樣本中SC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不管是國企還是非國企,企業供應商集中度高均會對企業成長有正向促進作用,且非國企受供應商集中度的正向影響比國企大。
(2)融資約束
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體系還不完善,企業融資會受內外部因素限制,根源在于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所導致的融資約束。當企業面臨較高的融資約束時,其外部投融資成本升高,不利于企業對外擴張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而企業與供應商關系越緊密越有利于緩解外部信息不對稱,越易獲取銀行貸款來對外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相較于高融資約束企業而言,低融資約束企業資本成本低,在內源融資不足的情況下能以低成本獲取外源融資,以滿足企業生產經營和對外投資的需要,因而對于是否要加強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有更多的選擇權。因此,本文預期,相比低融資約束企業,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成長的促進作用在高融資約束企業表現得更顯著。
依據相關文獻,本文采用Hadlock和Pierce[25]計算的SA指數作為融資約束高低的替代變量,SA指數為負且絕對值越大,企業融資約束越嚴重。將融資約束樣本按中位數分為高低兩組,然后匯總樣本進行分組回歸,結果見表6的(3)和(4)列。高融資約束組的SC系數為0.1269且在1%水平上顯著,而低融資約束組的系數不顯著,說明高融資約束企業的供應商集中度對企業成長的促進作用比低融資約束企業更顯著,符合預期。
表6 異質性分析結果
[變量名稱 被解釋變量:企業成長(Gro) (1)
國企 (2)
非國企 (3)
低融資約束 (4)
高融資約束 SC 0.0609**
(2.17) 0.0757***
(3.45) 0.0139
(0.63) 0.1269***
(4.84) Controls Yes Yes Yes Yes Year & Ind Yes Yes Yes Yes Constants -0.1480
(-1.58) -0.5881***
(-6.98) -0.3329***
(-4.21) -0.3528***
(-3.52) N 6830 14975 10902 10903 F 12.6947 38.6050 29.5710 22.4039 R2 0.0421 0.0553 0.0561 0.0478 ]
五、 結論和建議
本文以2011—2020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探究供應商集中度是否會對企業成長產生影響。本文采用混合效應模型來檢驗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以及產品市場競爭在兩者關系中的作用,結果表明:(1)成長性較高的企業傾向于選擇更高的供應商集中度,且這一現象在非國有企業和高融資約束企業中表現得更顯著;(2)產品市場競爭正向調節了供應商集中度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即在激烈的產品市場競爭中,供應商集中帶來的競爭優勢會更有利于企業成長。
本文的結論從側面反映了企業加強與供應商關系的重要性,為更好地促進企業成長,本文將從管理者、政府以及監管層3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1)企業管理者應加強供應商關系管理。較高的供應商集中度有助于企業長遠發展,鑒于企業的供應商正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轉變,企業應加強供應商關系管理,積極發揮供應商集中帶來的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作用。但也堅持適度原則,避免由過高的供應商集中度帶來的供應商高議價能力,給企業帶來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2)政府應放寬融資準入條件,并積極引導供應鏈金融反哺實體。企業發展需要穩定的資金來源,在當前我國金融發展環境較落后的大背景下,企業融資受到很多限制,因此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放寬融資準入條件,緩解目前大部分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便于市場機制的有效開展。伴隨供應鏈相關政策的出臺,政府引導供應鏈金融為成長性較高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3)監督部門應加強市場監管,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企業在不同環境下發展水平不同,市場監督者應該從供應商視角和企業所處的產品市場競爭環境出發,有選擇性地加強市場監管,為企業與供應商間的合作與競爭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 馬紅,王元月.金融環境、產融結合與我國企業成長[J].財經科學,2017(1):59-71.
[2] Cerqua A, Pellegrini G. Do Subsidies to Private Capital Boost Firms Growth? A Multiple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Approach[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4,109(1): 114-126.
[3] 李慧聰,汪敏達,張慶芝.研發背景高管、職業成長路徑與高技術企業成長性研究[J].管理科學,2019,32(5):23-36.
[4] 徐尚昆,鄭辛迎,楊汝岱.國有企業工作經歷、企業家才能與企業成長[J].中國工業經濟,2020(1):155-173.
[5] Sougiannis T.The Accounting Based Valuation of Corporate R&D[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1):446-8.
[6] 孟猛猛,陶秋燕,雷家骕.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成長: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9(3103):27-37.
[7] Wuyts S., Duta S. Benefiting from Alliance Portfolio Diversity:The Role of Past Internal Knowledge Creation Strategy[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40(6):1653-1674.
[8] 王勇,劉志遠.供應商關系與企業現金持有——來自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31(1):83-91.
[9] 莊伯超,余世清,張紅.供應鏈集中度、資金營運和經營績效——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 軟科學,2015,29(3):9-14.
[10] 林鐘高,趙孝穎.供應商集中度影響管理層業績預告行為嗎?——基于業績預告精確性及其預告態度的視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0,41(4):52-61.
[11] 陳西嬋,劉星.供應商(客戶)集中度與公司信息披露違規[J].南開管理評論,2021,24(6):213-226.
[12] 王迪,劉祖基,趙澤朋.供應鏈關系與銀行借款——基于供應商/客戶集中度的分析[J].會計研究,2016(10):42-49.
[13] Sharififi H,Ismail HS, Qiu J, Tavani SN. Supply chain strategy and its impacts on product and market growth strategies:A case study of S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3,145(1):397-408.
[14] Dyer J H, Singh H. 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15] 于浩洋,王滿,黃波. 內部控制質量、供應商關系與成本粘性[J].管理科學,2017,30(3):122-135.
[16] Giannetti M, Burkart M, Ellingsen T. What You Sell Is What You Lend? Explaining Trade Credit Contract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1,24(4):1261-1298.
[17] 俞鴻琳.關系網絡、商業信用融資與民營企業成長[J].經濟科學,2013(4):116-128.
[18] 吳劍峰,夏赟,孫澤宇.供應商集中度的路徑依賴與戰略應對——基于創業板上市企業的實證分析[J].技術經濟,2016,35(11):43-49.
[19] BenoitJean-Pierre.Financially Constrained Entry in a Gam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4(15):490-499.
[20] 蔡俊亞,黨興華,馮泰文. 客戶參與和供應商參與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25(3):53-63.
[21] 方芳,蔡衛星.銀行業競爭與企業成長:來自工業企業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6(7):63-75.
[22] 唐躍軍.供應商、經銷商議價能力與公司業績——來自2005—2007年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9(10):67-76.
[23] 韓忠雪,段麗娜,高心儀. 供應商集中度與技術創新——基于內部資本市場與商業信用的調節作用[J]. 軟科學,2021,35(9):61-67.
[24] Ge Y,Qiu J. Financial Development, Bank Discrimination and Trade Credit[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7,31(2):5l3-530.
[25] Hadlock C J, Pierce J R. New Evidence on Measuring Financial Constraints:Moving Beyond the KZ Index[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1909-194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品空間視角下中國稀有礦產資源產業升級路徑及政策選擇研究”(項目編號:20XGL016); 江西省重點高端智庫課題“江西省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有色金屬產業關聯度研究”(項目編號:20ZKZB-07)。
作者簡介:吳一丁(1967-),男,江西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與公司金融;蔣瑞苗(1998-),女,江西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管理;馬浩軒(1997-),男,江西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ESG與內部治理。
(收稿日期:2022-11-11? 責任編輯:蘇子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