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鈺 楊鵬成
【內容提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本文認為應將文明互鑒理念作為新時代國際傳播觀念的核心構成。文明互鑒理念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是有別于“文明沖突論”和西方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另一種選擇”,是為人類社會和諧發展提供的中國智慧,應基于文明互鑒理念提升當代中國國際傳播的人類意識與人民意識,將鄉村文化、青年創造和人文交流作為國際傳播的新途徑,推動國際傳播效能的提升。
【關鍵詞】文明互鑒 國際傳播效能 人類意識 人民意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全球背景之下,和平赤字、信任赤字、認知赤字以及由此引發的對立、沖突等成為所有國家需要共同面對的困境。這預示著由西方建構并主導的當代國際秩序正在面臨巨大危機,正如基辛格所言,“長期以來,對世界秩序的探索幾乎完全是由西方社會的概念來定義和解釋的,而如今作為當代基石的西方秩序觀正陷入危機,由西方建立并稱頌的世界秩序目前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①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各個國家都在新的全球性挑戰中探尋解脫之途,基于西方中心主義的全球化話語已經不再具有權威性的說服力和解釋力。與此同時,中國作為“全球南方”的代表國家探索出了有別于西方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不僅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占據不可忽略的地位,還能夠以主體性的姿態審視和反抗西方的話語霸權。根據劍橋大學民主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Democracy)的調查,西方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支持美國,而全球發展中國家民眾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歡迎程度以微弱優勢超過了美國,參與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的民眾有三分之二對中國持有積極態度,總體上看,當前世界呈現出一幅更加分裂的圖景。在此背景之下,我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推動更加民主、多樣的全球傳播新生態建設,對于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明互鑒理念:新時代國際傳播觀念的核心構成
國際傳播觀念是指導并反映國際傳播實踐的總體性表達,既源于國家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也源于時代的具體語境、現實情況。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傳播實踐經驗,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觀念。具體而言,我國國際傳播的總體目標經歷了從爭取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支援,到讓世界聽見新中國的聲音、樹立和傳播良好的中國國際形象,讓世界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變遷軌跡③,反映出國際傳播工作的守正創新,與時俱進。中國國際傳播的傳播能力建設也實現了由追逐硬實力到重視軟實力、由自說自話到尋求共同話語的轉變過程。④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雹葸@一論斷彰顯了基于文明視角開展國際傳播的重要性與必然性。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從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維度來觀察國際傳播,文明互鑒理念正在成為當前我國國際傳播觀念的核心構成和時代表達。
如何理解文明和文明互鑒?文明概念同文化概念一樣,意涵豐富,所指甚廣。如史學家伯恩斯和拉爾夫認為:“一個文化一旦達到了文字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使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已有某些進步,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制度已經發展到至少足以解決一個復雜社會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的某些問題這樣一個階段,那么這個文化就應當可以稱為文明?!雹薇说谩たㄙ澦固拐J為:“文明是既存在巨大內部差異又松散聚合的文化體系?!雹呷姞枴ず嗤㈩D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寫道:“文明和文化都涉及到一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薄耙粋€文明是一個最廣泛的文化實體。各個鄉村、地區、種族群體、民族、宗教群體都在文化異質性的不同層次上具有獨特的文化。”⑧從相當程度上看,文明屬于文化的動態積累與穩定形成,文明體現了文化的成熟度與普適度,文明形態決定了文化的特質及發展方向。
恰恰由于文明的基礎性、普遍性影響,一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等都可以視為文明的體現,而國與國之間進行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多維度的交流活動都可以視為文明互鑒。事實上,包括國際傳播活動在內的國際交流活動都屬于文明互鑒的組成。從一個國家看,文明是穩定的;從不同國家間看,文明是差異的。正因為如此,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是極其必要的,也是極其困難的。國際傳播效能不高,跨文化交流不通暢,盡管有具體的、現實的阻礙,但深層次來看,不同文明間的觀念差異甚至誤讀是更加深刻的原因。創造不同國家間交流對話的機會,增進對彼此文明的理解與認知,才能化解矛盾,開創文明進步、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以文明互鑒理念作為中國國際傳播觀念的核心構成,可以成為中國國際傳播觀念區別于西方的根本所在,也可以成為中國國際傳播觀念對當代世界國際傳播觀念的時代貢獻。
塞繆爾·亨廷頓將國家間沖突的根本原因界定為“文明的沖突”。他認為“在冷戰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別”,“在這個新的世界里(冷戰后),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險的沖突不是社會階級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或其他以經濟來劃分的集團之間的沖突,而是屬于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沖突”。⑨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冷戰后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的西方中心主義觀念,也由此滋生出當代世界的國際傳播觀念和格局,并為“中國威脅論”等言論找到了理論上的支撐。
解決國際間沖突,消除對抗觀念遠比提升對抗實力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⑩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展現了中國在當代世界交往中的大格局,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中國國際傳播乃至當代世界的國際傳播新秩序奠定了嶄新的基調。
基于文明互鑒理念的國際傳播觀念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特質,體現了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一方面,從歷史維度來看,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流,本身就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這決定了作為中華文明主要載體的中國在進行國際傳播時也會采取開放、包容的姿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11縱觀中國歷史,古代絲綢之路的形成、佛教與景教入華等文明交流互鑒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此盛況,可用史學家張國剛所作的一首詩描繪:“張騫九死通西域,利瑪東游不老情。諾亞原來華夏客,伏羲竟是甸中星。胡僧義譯儒家說,學士深研歷算經。郢燕傳書增氣象,丘園互鑒共文明?!?2正是因為存在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才使得中華文明充滿活力,不斷發展。事實上,“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等中華文明的優秀思想精髓昭示著國際傳播中的民主、平等、包容等思想,理應成為當代世界國際傳播的新觀念;另一方面,從時代維度來看,中國的文明互鑒理念是對當代全球治理中的失序、國際傳播格局中的失衡等挑戰的回應。通過文明互鑒,可以跳出西方國家將國際傳播視為具有“高度策略性和目的性的”“讓外國受眾接受并認可”的意識形態入侵手段以及其所反映出的帝國主義擴張邏輯的所謂普遍主義國際傳播范式,13從而樹立起開放性、多樣性的國際傳播新觀念與新生態。
以文明互鑒為核心構成的國際傳播觀念展現了從國際傳播的效果范式轉向為效能范式的內在要求。效果指某個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是功能主義的取向,體現了工具理性。國際傳播的效果范式建立在傳統的傳受關系之上,即通過傳播主體進行內容生產并投放至特定受眾群體之中,以期獲得某種特定效果,這種結果可通過觀看量、點贊量等量化指標得以評估。因此,以往對于國際傳播效果的評價體系往往是追求即時的、量化的結果,常常停留在淺層次的傳播效果上。效能范式是人文主義的取向,體現了價值理性。在深刻把握文明互鑒的理念的基礎上,不僅關注具體的傳播行為所產生的可被量化的結果,還在戰略、思想層面更加關注長期的、無法量化的國際傳播的能力建設與提升,強調國際傳播對文明互鑒、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換言之,文明互鑒既是開展國際傳播的出發點,也是評價國際傳播的落腳點。
二、基于文明互鑒理念,增強國際傳播中的人類意識與人民意識
(一)增強國際傳播中的人類意識
在國際傳播中,人類意識體現為通過國際傳播活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人類意識的提出,基于人類生存的需要。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一個天空下,共同面對許多挑戰,從糧食危機、氣候變化到全球疫情,這要求每一個國家和文明都必須認真處理好自己與他國的關系,認真考量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中華文明的天下觀就是人類意識的鮮活體現。《尚書》有言:“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边@闡述了中華文明從人出發,追求家族和睦、民族和諧、邦國和平的處世理念。
人類意識的提出,基于人類發展的需要。進入工業革命與科技革命以來的人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就,也面臨前所未有的世界沖突,共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成為當代世界的共同需要。黨的二十大提出:“必須堅持胸懷天下。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4這一論斷體現了中華文明的人類意識,體現了中華文明要為當代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使命感。對于當代中國的國際傳播工作來說,既要有中國立場,體現國家利益與需求,也要有世界意識,以解決世界問題的態度來傳播世界。簡言之,既要傳播中國,也要傳播世界;既要貢獻中國,也要貢獻世界。
(二)增強國際傳播中的人民意識
在國際傳播中,人民意識體現為國際傳播要依靠廣大人民、服務廣大人民的意識。人民是文明的創造主體,也是文明與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主要載體。在當下由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所催生出的去中心化國際傳播模式下,一國人民不再作為整體性、概念性的對象存在于其他國家民眾的想象之中,而是可以借助互聯網以個體化、差異化的形象直接地展現在他者面前。真實、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正是由真實、立體、全面的人民形象來展現的。因此,一方面,要從國家層面對國際傳播做出戰略部署,設置傳播目標;另一方面,也要鼓勵、支持和引導廣大人民自發自覺地開展國際傳播實踐。事實上,讓廣大人民成為國際傳播的主體,讓廣大人民的生活成為吸引他者關注、喚起文化認同、促進交流互鑒的內容,正是新時代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他們想了解中國,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想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想知道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想知道中國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等等。這些光靠正規的新聞發布、官方介紹是遠遠不夠的,靠外國民眾來中國親自了解、親身感受是很有限的。”15為此,在新時代的國際傳播中,需要以寬松、積極的政策喚起最廣泛的人民在國際傳播中自我呈現,與不同國家民眾實現交流互動。
增強國際傳播中的人民意識,不僅要依靠人民,也要服務人民;不僅要依靠、服務本國人民,也要依靠、服務他國人民。為此,要廣交各國朋友,積極調動各個國家的人民共同參與到國際傳播中來,通過不同國家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展現中國的真實形象。同時,中國的國際傳播也要深入挖掘不同國家的廣大人民的生動故事,通過人民故事的傳播、人民力量的匯集,創造更為平等、生動的國際傳播格局。
三、基于文明互鑒理念,探索國際傳播效能提升的新路徑
(一)挖掘鄉村文化,拓展國際傳播的新資源
鄉村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是中國與世界開展文明互鑒的重要立足點。以鄉村文化作為國際傳播的路徑包含兩層意味:一方面,挖掘鄉村文化,就是確立中華文明的本源?!敖涍^40多年的市場經濟與西方文化洗禮,城市中保留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受到很大沖擊,鄉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傳統習俗、民族習性,可以最充分地、最原生態地展示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與魅力。在當代,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鄉村文化是值得關注的肥沃土壤?!?6許多鄉村傳播視頻中所表達出的鄉村元素、鄉土情結和鄉愁情感彰顯出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在全球范圍內喚起受眾的情感共鳴,構建起了共同意義空間,得到海內外受眾的喜愛。
另一方面,挖掘鄉村文化,可以抵御資本主義的沖擊。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資產階級使“鄉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正像它使鄉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17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資本主義的發展擴張過程就是不斷用所謂“現代、文明”的城市取代和剝削“傳統、野蠻”的農村,體現了工業資本主義的擴張邏輯。而中國的鄉村文化展現了不同于這種工業資本主義的美麗與底蘊,這對于國際受眾來說具有獨特的魅力。鄉村是當代中國開展國際傳播的富礦,充滿田園感與人文感的中國鄉村具有巨大的傳播潛力,通過挖掘鄉村文化并進行創造性的傳播,可以展現中華文明的歷史意蘊與時代價值。
(二)鼓勵青年創造,推動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
青年創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主體力量。一方面,“Z世代”青年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更加熟悉和擅長社交媒體時代的交流方式,將日用而不覺的中華文明價值觀更好地表達和傳播,《只此青綠》《唐宮夜宴》《端午奇妙游》等“國潮風”節目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青年人以更開闊、更平視的國際視野融入世界,在傳遞中華文明精神的同時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文明成果。2022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顯示, 1978年,中國選派出國留學人員僅800余名;2019年,超過70萬人出國深造,40多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超過650萬人;與此同時,在“中國青年全球伙伴行動”框架下,中國與100多個國際組織及外國政府青年機構、政黨和非政府青年組織建立交流合作關系,在教育、科學、文化、藝術、體育、媒體等領域對外互動合作活躍。18不同國家間青年的交流與合作彰顯了當代中國的青年創造與青年擔當。正是這種大規模的國際交往,提升了當代中國青年的創造力。
在當代國際傳播中,青年創造不僅體現為傳播中國的手法創新,也體現為對不同文明傳播的積極嘗試?;谖拿骰ヨb理念的國際傳播不僅是挖掘自身優秀文明基因進行對外傳播的過程,也是積極吸收其他文明的優秀元素以推動自身文明發展的過程。2022年爆火的中國游戲《昭和米國物語》和《原神》等就是其中的典型。它們既立足于中華文明的視角,又講述不同文明的故事。《昭和米國物語》是以日本和美國文化為背景開發出的角色扮演游戲,其主創團隊的觀點“講好中國故事,不一定要講中國的故事”受到海內外受眾的認同。將傳統文化乃至他國文化進行現代改編和產業化改造,并綜合“Z世代”偏好的藝術交互性和社交功能進一步融合是其“走出去”的關鍵。19事實上,美國好萊塢制作的《功夫熊貓》系列電影、日本創作的游戲《三國志》都是遵循了類似思路,展現出了在國際傳播中開展文明互鑒的可能性。
在融合不同文明進行傳播創造的方面,青年群體具備文化多樣性的國際視野,能夠對他國文化具備更為全面客觀的認知,也能夠敏銳地感知和吸收優秀文化元素以塑造屬于“Z世代”的文化表征。因此應充分重視當代青年在國際傳播中的創造力,給予青年群體最大限度的支持與舞臺。
值得重視的是,在國際傳播中,由于青年最少成見,因此國際青年在接受嶄新的中國形象方面更具親近性與開放性。鼓勵中國青年面向國際青年的傳播創造,成為提升當代中國國際傳播效能的有效途徑。
(三)開展人文交流,以人文視角促進國際傳播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文交流成為豐富國際傳播手段、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有效途徑。2017年7月,中共中央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以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和對外戰略為根本,以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為宗旨,創新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改革各領域人文交流內容、形式、工作機制,將人文交流與合作理念融入對外交往各個領域”,20在國家層面確立了“促進中外民心互通”和“文明互鑒”的人文交流宗旨,形成了元首外交引領、高訪帶動、高級別機制示范、雙多邊結合、國內外統籌、中央地方聯動、官方民間并舉的工作格局和“中國路徑”。21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人文交流在政策設計和高級別人文交流活動的開展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也受到來自國際政治、新冠疫情等方面的多重影響,因此需要深入思考人文交流的多樣化途徑。
需要指出的是,人文交流與國際間的政治交往和經濟交往是積極的協同關系。人文交流能夠推動政治和經濟友好發展,反之亦然。從現實中看,人文交流活動可以借助政府力量開展,但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中,由于西方國家的強烈意識形態色彩,其會被一些國家惡意解讀為“存在性威脅”“國家安全威脅”。因此,一方面,在推動國際間人文交流時,應以政府主導的國際間政治和經濟交流對話為引領,為人文交流創設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應特別重視非官方的人文交流形式,大力推動企業、高校、非政府組織甚至是個體等開展國際間人文交流。從國際經驗和歷史經驗來看,國際交往間最深層次的交往都是人與人的交流,都是體現人文精神的交流;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具有深刻的影響,不僅源于其商務往來,更源于其是文明互鑒的重要途徑。當代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也不僅是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經濟合作,更是推動人文交流、傳播全人類共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對當代世界的人文交往,應該從更高的戰略視角來看待和推動,也只有這種交往才能讓文明交流突破由少數西方政客設置的意識形態藩籬,讓文明互鑒成為不同國家間理解彼此差異、形成發展共識的基本原則。
在新時代新征途中,文明互鑒理念為當代中國國際傳播提供了基礎性的價值理念,有助于打開國際傳播的新思路,有助于占據國際傳播的道義制高點。中國式現代化正在為人類發展提供“另一種道路”?;谖拿骰ヨb理念的國際傳播,立足于人類意識與人民意識,成為中國國際傳播觀念的新發展,展現了中國自覺參與建構更加平等和諧的世界傳播新生態、彌合分裂世界圖景的大國使命與擔當。當文明互鑒理念成為當代國際傳播的共同理念,嶄新的國際傳播秩序就會建立起來,具有真實性、多樣性、積極性的國際傳播新生態就會逐漸形成。
胡鈺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楊鵬成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林華、曹愛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489頁。
②Foa, R.S., Mollat, M., Isha, H., Romero-Vidal, X., Evans, D., & Klassen, A.J.(2022). A World Divided: Russia, China and the West.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entre for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③徐艷珠、張志安:《中國共產黨百年對外傳播觀念變遷軌跡》,《出版發行研究》2021年第10期,第54-61頁。
④程曼麗:《中國對外傳播的歷史回顧與展望(2009—2017年)》,《新聞與寫作》2017年第8期,第5-9頁。
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⑥[美]愛德華·麥克諾爾·伯恩斯,菲利普·李·拉爾夫:《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羅經國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25-26頁。
⑦[德]彼得·J·卡贊斯坦:《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維的視角》,秦亞青、魏玲、劉偉華、王振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頁。
⑧[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年第20-21頁。
⑨[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年第5-6頁。
⑩《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人民日報》2022年5月29日,第1版。
11《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2019年5月16日,第2版。
12張國剛:《文明的邊疆:從遠古到近世》,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第153頁。
13虞鑫:《超越帝國:國際傳播的普遍主義迷思及其范式轉型》,《新聞與寫作》2022年第12期,第5-11頁。
14同⑤。
15《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92頁。
16胡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戰略性與創造性》,《新聞戰線》2021年第13期,第10-13頁。
17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8頁。
18《<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全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www.scio. 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23331/1723331.htm,2022年4月21日。
19范紅、何佳雨:《異域文化再創造化推動文化“走出去”策略解析》,《對外傳播》2022年第4期,第49-52頁。
20《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新華社,http://www.gov.cn/zhengce/2017-12/21/content_5249241. htm,2017年12月21日。
21《2020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暨人文交流論壇文集》,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編,北京:朝華出版社,2021年,第296頁。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