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向世界講好中國的對外援助,是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實現路徑。既要挖掘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在援助中的共性,也要提煉中國對外援助的獨特個性;既要講清中國對外援助的物質貢獻,也要展現中國對外援助的人文關懷;既要駁斥國際上對于中國對外援助的污名化現象,也要講好中國對外援助自身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既要增強中國對外援助的傳播意識,也要提升中國對外援助的傳播能力。
【關鍵詞】中國對外援助 國際傳播 國際發展合作 中國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①2022年11月12日,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就是為了全面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更大程度為世界減貧和發展作出中國貢獻。中國借此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全球維度的道義精神,彰顯了不斷提升的大國責任。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對外援助,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對外傳播的一項重要工作。這既需要打造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又能被國際社會廣泛接納的中國對外援助話語體系,也需要不斷創新對外傳播的方式方法,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援助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
一、全面展現中國對外援助的共性與個性
一般認為,對外援助是一種公共資源的國際轉移,用以實現他國人民生活狀況的改善等目的。②根據援助主體的不同,國際援助既有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DAC)31個成員國所提供的援助,也有廣大新興經濟體提供的形式多樣的發展援助;既有雙邊層面的對外援助,也有歐盟、東盟等區域組織甚至聯合國各專門機構提供的發展援助,還有眾多非政府組織乃至私人提供的援助。雖然這些援助的主體不同,援助動機和背景也有差異,但對外援助存在許多共同之處,即以促進發展和減貧為重要目的,具有顯著的人道主義性質。
中國對外援助是國際援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力量,因此與世界其他形式的對外援助有著許多共同點和共通性。同時,中國對外援助又是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一種互助互信互利合作,是中國開展與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重要方面,因而有著許多自己的獨特性。
其一,中國對外援助尊重主權平等。中國對外援助不同于西方發展援助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對主權平等的尊重,并以此作為南南合作的出發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及的,“中國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③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周恩來總理就提出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其中重要內容是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直至幾十年后的今天,中國一直致力于實現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由此贏得了發展中國家的廣泛支持和信任。
其二,中國對外援助不附加政治條件。對于是否在援助中附加政治條件這一問題,中西之間存在著較大分歧。西方發展援助強調條件的規范作用,往往設置有前提的政治經濟條件,但諸多前提和條件往往使援助偏離發展主線,導致的結果是援助手段或條件反而成為援助追求的目標。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始終將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作為中國對外援助的基本指導原則。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曾同為被壓迫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都曾在西方強權干涉下被剝奪了寶貴的資源以及發展的權利。中國援助不附加條件的精神內核在于相互尊重,強調“過去沒有、將來也永遠不會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因此向世界宣告:“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④中國始終堅持援助國和受援國的地位平等,始終堅信發展中國家有權利和能力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
其三,中國對外援助遵循民生導向。西方對外援助重要投向是社會部門,具有所謂的“民主”導向,而中國的不同之處在于著眼提升受援國的內生發展動力和自主發展能力,是“發展”和“民生”導向的援助。中國認為,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最終目的。中國對外援助的目標在于通過南南合作,縮小南北差距,讓世界人民過上好日子。正因如此,中國對外援助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始終關注減貧、減災、教育、衛生、農業、就業、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等與各國民生福祉緊密相連的領域,毫無保留地將發展經驗和行業技術分享給其他發展中國家,盡力為其培養本土人才和技術力量。例如,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自2005年起致力于減貧研究、培訓、交流、合作和知識分享,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扶貧開發能力,獲得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好評。由此,使受援國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的獨立自主發展,是中國對外援助模式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最大特點之一。
其四,中國對外援助注重實效。當西方重點關注受援國的政治發展和社會建設時,中國注重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務實合作,更加強調對外援助促進減貧和發展的實際效果。早在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援外工作會議中指出:“對這些國家的援助應該按照受援國的具體情況,采取因地制宜、以中小項目為主的辦法,幫助他們建設。”⑤因此,中國在長期實踐中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貼近受援國的實際情況和人民生活需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援助方式。根據中國政府于2021年初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2013年至2018年,中國共建設成套項目423個,向12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物資援助890批,在95個國家和地區完成技術合作項目414個,舉辦7000余期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共約20萬名人員受益,派遣援外醫療隊、國際救援隊、志愿者、專家組等。⑥中國援助主要以“實物”和“項目”的形式進行,相較于西方,同等數額的援助資金可以做更多的實事。
二、善于講好中國對外援助多維的世界貢獻
在本質上,中國對外援助工作既是發展工程、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通心工程。在對外傳播中,既要注重講好中國對世界的物質貢獻,也要充分展現對外援助帶來的知識共享和文明互鑒。
其一,講好中國對外援助的民生屬性。中國對外援助不只是注重基礎設施大項目合作,還著眼對象國最需要幫助的貧困民眾,通過減貧、農業、醫療、人道主義救援等形式不斷推進民生建設。從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援外醫療隊60年來,中國向非洲、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的73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派遣醫療隊員2.8萬人次,診治患者2.9億人次。中國于2015年宣布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并在2022年升級為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持續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實施救災、衛生、婦幼、難民、環保等領域的發展合作項目。
其二,講好中國對外援助的發展屬性。援助不只是解決一時之困,更在于增進對象國的內生發展動能。中國對外援助秉持“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義利觀念,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合作理念,尊重受援國的現實利益、實際需要與發展意愿,幫助受援國實現自主發展能力的提升,幫助發展中國家探索可持續的發展之路。中國對外援助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發展難題,使受援國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工農業發展、推進衛生事業、發展教育事業、促進公共事業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各個方面實現了極大的提升。中國大國大黨的國際擔當,重要方面就在于通過自身發展帶動世界發展,實現中國與世界的攜手共進、命運與共。
其三,講好中國對外援助的人文屬性。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世界文化的“和合”之美在交流互動中產生。中國通過對外援助的開展,推動雙方人員往來,實現雙方民眾的知識共享、情感共振、價值共融,在跨文化交流中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其中的重要形式,是中國邀請了大量發展中國家的各類人才來華進行研修、交流和學習,此種形式既有助于增進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也有助于推動雙方的經驗交流和知識共享,推動南南合作由經濟合作、民生合作上升到知識、文化、價值層面的互學互鑒,這對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外援助工作因而具有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屬性。
其四,講好中國對外援助的道義精神。中國人自古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哲學,也有“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治世理想。義利之辯始終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中國人千百年來始終強調重義輕利、先義后利、義利兼顧、取利有道。與西方傳統國際關系中的利益至上不同,中國外交強調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在對外援助中弘義融利。新時期,中國對發展中國家踐行正確義利觀,展現了一種全新的國際關系倫理。“我們主張,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發展成果,世界長期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上。”⑦中國對外援助的道義在于以“大道”揚“大義”,通過創辦絲路基金、全球發展與南南合作基金等援助基金,搭建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等交流平臺,歡迎發展中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幫助發展中國家維護應有權益和公平正義,彰顯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擔當與大黨形象。
三、注重體現援外工作與時俱進的發展完善
隨著中國不斷加大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合作,國際社會對中國對外援助的興趣和關注日益增多,其中也伴隨著一些誤讀和曲解。一些西方頑固勢力故意歪曲中國的國際戰略意圖,指責中國對外援助也成為他們的涉華輿論的重要內容。他們污稱中國對外援助助長腐敗與獨裁、侵犯人權、破壞環境等,“中國新殖民主義論”“中國債務陷阱論”等各種不實論調在西方有較大的市場。
講好中國對外援助,自然要求我們對國際質疑進行適時適度的回應,這是對外增信釋疑,主動塑造國際形象的需要。同時,中國也需要心懷若谷,善于傾聽國際社會的善意聲音,善于進行政策上的不斷調適和發展,不斷推動援助模式的優化以及援助能力的提升。因此,針對當前的國際局勢,講好中國對外援助刻不容緩,既要駁斥國際上對于中國對外援助的污名化現象,也要講好中國對外援助自身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
其一,注重展現中國對外援助在內容上的新變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里,中國注重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硬援助”,幫助發展中國家修建了大批公路、鐵路、橋梁、機場、港口、體育場館、辦公大樓等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項目。隨著中國援外政策的改革,中國也逐步重視開展“軟援助”,在醫療衛生、教育合作、科技合作、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等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全面助推伙伴國的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幫助它們培育內生發展意愿和能力。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宣布幫助非洲建設非洲疾控中心,目的就是幫助非洲國家筑牢公共衛生防線,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速度和疾病防控能力。在2021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上,中國明確宣布在未來3年內為非洲援助實施10個數字經濟項目,建設中非衛星遙感應用合作中心,支持建設中非聯合實驗室、伙伴研究所、科技創新合作基地。中國將為非洲援助實施10個綠色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支持“非洲綠色長城”建設,在非洲建設低碳示范區和適應氣候變化示范區。
其二,注重展現中國對外援助在實施方式上的新發展。在援外參與主體上,中國開始更大程度吸納民間力量參與對外援助工作,以增強援外工作的效率,更好展現援外工作的形象。2021年8月27日,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外交部、商務部審議通過了《對外援助管理辦法》,規定中國國內具有合法身份的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以及智庫機構等社會力量都可以參與中國政府的對外援助工作。得益于此,中國對外援助的發展將凝聚起更大的力量。在國際合作伙伴方面,中國積極嘗試三方合作,為受援國爭取更多的援外資金和項目。例如,在中國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的支持下,2020年12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簽署了《關于借鑒中國經驗提升亞太地區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能力援助項目的協議》,用于幫助菲律賓、緬甸、柬埔寨、尼泊爾、老撾五國提升應對新冠疫情的能力。2021年7月,中國與世界糧食計劃署簽署向包括貝寧在內的非洲三國提供糧食援助的協議,其中,中國政府使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向貝寧受洪災民眾提供玉米、大米、油鹽等食物,世界糧食計劃署則發揮他們在糧食分配和運送上的專業優勢,實現強強聯合,更好造福非洲人民。
四、注重提升對外援助的傳播意識與能力
對外傳播意識是傳播能力的邏輯起點,傳播能力是傳播意識的現實旨歸。對外傳播意識的增長,自然要求對外傳播能力的相應提升,要求我們不斷創新對外傳播方式,拓展對外傳播渠道,豐富對外傳播手段。
其一,從“以我為主”到“為我所用”。講好中國的對外援助,既要用好自己的麥克風,也要善于借用別人的麥克風。一方面,傳播好中國聲音是中國人自己的責任。要主動出擊,圍繞中國對外援助的“中心思想”進行謀篇布陣,把中國故事傳播出去,將中國理念拓展開去,產生漣漪效應;另一方面,要積極實現本土化傳播,善于“借雞生蛋”“借船出海”,積極融入當地媒體環境,與當地資源充分合作,借跨國媒體與海外友人傳播中國援助,以吸引當地民眾,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2022年11月13日,中國援建斯里蘭卡波隆納魯沃國家腎內專科醫院紀錄片《生命之光》在斯里蘭卡本地電視臺展播。斯里蘭卡觀眾對于中國的援助進程有了更直觀的感受,這樣的傳播降低了“文化折扣”,更貼近當地受眾的心理和習慣,使中國聲音“傳得響”“傳得開”“傳得好”。
其二,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精彩的對外傳播要挖掘“小而美”“微而親”的援外事例,善于捕捉小人物、小故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同時應用現代技術實現素材的可視化、場景化、故事化。蒙內鐵路是中國政府通過優惠貸款和商業貸款兩種形式共同融資的一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被肯尼亞人民譽為“世紀鐵路”。中國企業和媒體在對外傳播中,選擇8名女火車司機在中國求學然后回國工作的勵志故事,向世界講述了鐵路給肯尼亞年輕人生活和精神面貌帶來的巨大變化,真實展現了中非合作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的發展成效。這8名女火車司機也成為肯尼亞家喻戶曉的名人,甚至成為民眾“打卡”的網絡紅人。通過具象化的小故事,具體的人物、情景、環境在這樣的敘事中變得更精謹、更細膩,更易于實現情感共鳴。因此,只有改變過去的大水漫灌式的宣介,將中國的貢獻融入一個個微觀的國際故事,我們的傳播才有蓬勃的生命力。
其三,從“主流為王”到“融合發展”。過去,中國的對外援助主要是“國家隊”的獨奏,但要對外講好中國對外援助,應當是“國家隊”“民間隊”“專家隊”等不同群體的大合奏。一方面,主流媒體的傳播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從內容質量、管理運營、技術更新等方面著眼,完善發揮主流媒體的優勢;另一方面,要打造全媒體矩陣,重視發揮社會各界在中國對外援助國際傳播中的作用。比如,積極發揮海外中資企業的作用,以中鐵十四局海外公司為例,該公司通過中外員工結對子、導師帶徒弟等多種形式,使項目屬地化比例高達80%以上,當地民眾與員工能夠從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中直接觀察中國。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的時代,發揮政府、企業、智庫、社會組織、專家、民眾等作用,增加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互動,培養復合型對外傳播人才,以融合發展將中國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人力優勢等轉化為傳播優勢,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我們的對外傳播影響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新形勢下美國問題研究”重大專項(22VMG019)的階段性成果。
羅建波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伊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2頁。
②Carol J. Lancaster, Foreign Aid: Diplomacy, Development, Domestic Polit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pp.9-17.
③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第2版。
④習近平:《攜手共命運同心促發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9月4日,第2版。
⑤中國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記(1949-197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第360頁。
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人民日報》2021年1月11日,第4版。
⑦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人民日報》2013年3月24日,第2版。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