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明
摘? 要:本文對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細小病毒病、豬圓環病毒病等豬繁殖障礙類疾病的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進行歸納整理,以期為廣大養殖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細小病毒病;豬圓環病毒病;防控措施
1? 豬繁殖障礙類疾病概述
1.1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俗稱“藍耳病”,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引起,該病毒主要侵害豬的呼吸和生殖系統。妊娠母豬急性感染主要表現為流產、發情異常、空懷等,流產率10%~50%,死亡率可達10%;部分母豬感染后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分娩仔豬中死胎、木乃伊胎、自溶胎兒、弱仔等非正常胎兒的數量增多,死胎率可達7%~35%[1]。耐過母豬在后續生產過程中通常表現為發情延緩、屢配不孕等現象。公豬感染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后表現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精液質量降低等癥狀。
目前,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豬場內呈地方流行性。發病豬、帶毒豬以及引入的陽性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該病既可水平傳播,又可垂直傳播,被病毒污染的飼料、飲水、糞便、器具和氣溶膠等會造成該病在豬群內水平傳播。此外,豬群的飼養密度和感染豬群之間的距離也是導致該病發生的風險因素,有學者認為集約化飼養體系中80%以上的新發病是由鄰近豬場的氣溶膠、缺乏生物安全意識、使用感染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的運輸工具和昆蟲傳播引起的[2]。
1.2 豬偽狂犬病
豬偽狂犬病由偽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該病毒的宿主范圍廣泛,能夠引起多種牲畜、野生動物和人發病。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免疫抑制性疾病,豬群感染后主要引起妊娠母豬流產、產死胎和木乃伊胎、繁殖能力下降;公豬感染后主要表現為精液質量下降,睪丸腫脹,生產性能下降;仔豬感染后臨床上以腦膜炎和病毒血癥為主要癥狀,致死率高。帶毒豬和鼠類是豬偽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易感豬群通過豬與豬之間的直接接觸或者接觸被發病豬分泌物污染的墊料、飲水器、飼喂器等感染。此外,配種時污染的精液和陰道黏膜也可以造成該病在豬群中傳播。妊娠母豬能通過胎盤將偽狂犬病病毒垂直傳播給胎兒。豬群一旦感染,便會終身帶毒。
接種疫苗是預防豬偽狂犬病的主要措施,市場上傳統的豬偽狂犬病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歐盟等地區的國家已經通過疫苗馴化和種豬凈化措施,成功清除了該病[3]。我國由于豬偽狂犬病病毒變異毒株的出現,傳統的豬偽狂犬病疫苗無法產生完全的保護作用,導致該病仍然在我國養豬地區廣泛流行。
1.3 豬細小病毒病
豬細小病毒病是由豬細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感染引起的以母豬產死胎和木乃伊胎、不孕為主要特征的傳染病。該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是引起母豬繁殖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世界各地的血清學調查顯示,70%~100%的豬群存在豬細小病毒抗體[4]。該病毒主要引起妊娠母豬發病,其中以初產母豬最為常見,臨床癥狀以胎兒死亡,產死胎、木乃伊胎、弱仔,不孕,返情率增高等繁殖異常現象為主。
豬細小病毒在豬群中廣泛流行,并且該病毒在環境中高度穩定,很難建立陰性繁殖種豬群。目前,豬細小病毒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免疫接種。在已經接種過豬細小病毒病疫苗的豬場,母豬繁殖障礙發生率較低,但在未接種疫苗或免疫接種不當的豬場,豬細小病毒病則會對其造成毀滅性損傷。
1.4 豬圓環病毒病
豬圓環病毒病由豬圓環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引起。該病毒主要有PCV1、PCV2、PCV3三個血清型,其中PCV2和PCV3為致病性毒株,豬對其有較強的易感性。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我國豬群中PCV2抗體陽性率達80%以上[5]。豬圓環病毒可感染各年齡段的豬,妊娠母豬感染后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消瘦、流產、產死胎和木乃伊胎、無乳汁分泌等癥狀,妊娠中晚期的母豬表現為流產,產死胎的概率較高。種豬及后備母豬感染后多表現為不育癥、屢配不孕、二次發情等繁殖障礙,給豬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豬圓環病毒可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廣泛傳播,母豬感染后可以通過胎盤將病毒垂直傳播給胎兒,公豬可以通過交配將病毒傳播給母豬。
豬感染PCV2和PCV3是引發該病的主要原因,豬場飼養環境不達標、豬群應激以及其他傳染性病原體的混合感染等是豬圓環病毒病發生的重要誘因。
2? 豬繁殖障礙類疾病的綜合防控措施
2.1 堅持疫苗免疫,加大抗體監測力度
上述繁殖障礙類疾病的防治尚無特效藥物,接種疫苗來提高免疫力是預防此類疾病的關鍵。目前,市場上用于預防繁殖障礙類疾病的疫苗眾多,效果各異。為保證免疫效果,廣大養豬生產者在選擇疫苗時需注意選擇與本地流行毒株一致的正規廠家生產的疫苗,并按照所在地區的疫病流行情況和豬場的實際生產特點及母豬抗體的消長規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嚴格規范操作流程。同時,定期采血送檢,檢測豬群的抗體水平,及時調整免疫程序。
2.2 建立生物安全防控體系
生物安全防控是切斷疫病傳播途徑、消除傳播媒介和有害病原微生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規模化、集約化的飼養模式給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為解決這一弊端,在日常飼養過程中,務必要重視豬舍和周圍環境的消毒工作,嚴格控制人員流動和豬群流轉,盡量實行自繁自養、“全進全出制”的飼養模式,嚴禁從陽性豬場引種,從源頭上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傳入;定期對場區周圍和場內環境、道路進行消毒,嚴格控制進入豬場內的車輛和物資,無關人員不得進場,可在場外建立三級洗消中心,飼料車、售豬車等入場前按照清洗-消毒-烘干的程序進行徹底消毒,人員進場前需洗澡,更換工作服;生活物資等需通過紫外線、臭氧等消毒程序消毒一定時間后才能入場。為保證消毒效果,選擇消毒劑時要注意選用高效、廣譜的合格產品,定期更換消毒劑種類或輪換用藥,避免產生耐藥性。
2.3 加強飼養管理
良好的豬舍環境、均衡的營養是保證豬群健康生長的基礎。因此,在日常飼養管理中,需加強豬舍內環境管控,飼養密度適中,溫度和濕度適宜,及時調整通風換氣量,為豬群創造舒適的生長環境。認真打掃豬舍衛生,及時清除糞便,定期帶豬噴霧消毒,加大對食槽、物品、器具、衣物、鞋靴的關注度,徹底消毒,不留死角。此外,日常要保證飼料、飲水供應充足,杜絕斷水、斷料現象的發生,盡量減少并欄、驅趕,以免產生應激。豬場內放置粘鼠板,安裝防鳥網,定期開展滅蚊、滅蠅和滅鼠活動,消滅傳染病的傳播媒介。為防止細菌、寄生蟲等侵害,日常可采用中草藥、微生態制劑等做好豬群保健,切斷條件性致病菌的繁殖機會,降低疫病發生風險,增強豬群自身抗病力。
2.4 淘汰陽性種豬,開展豬群凈化工作
鑒于繁殖障礙類疾病垂直傳播的特性,在完善引種和強化生物安全的基礎上,開展陽性豬群凈化工作對此類疾病進行防控極為重要。飼養過程中應定期采血來檢測豬群抗體水平,及時淘汰陽性種豬,培育陰性后備母豬群,持續進行種群更新,逐步降低場內抗體陽性率,從而達到實現種群凈化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周峰,常洪濤,趙軍,等.2012—2013年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河南流行株的分離鑒定及分子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獸醫學報,2014,34(9):1398-1404,1410.
[2] 張日騰,張喬亞,姜辰龍,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RT-LAMP可視化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獸醫科學,2018,48(1):7-12.
[3] 徐文嬌,張琦,吳家強,等.PRRSV、PCV2、PRV、CSFV疫苗間的相互干擾作用[J].豬業科學,2016,33(6):70-72.
[4] 張君.豬細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與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2019(5):121-122
[5] 陸月華,郭龍軍,危艷武,等.豬圓環病毒病流行趨勢與防控對策[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1(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