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彤 徐進
摘 要:運用Nvivo12plus質性分析對涉及醫養結合的25份中央文件內容編碼,分析政策網絡的結構特征。我國醫養結合是以實現健康老齡化為宗旨,以放管服改革為突破口轉變政府職能,通過供給側改革提升服務能力、拓展服務網絡與規范服務質量以深化醫養的融合度。通過完善府際協同治理、構建長期照護體系與有效整合基層衛生服務資源,使我國醫養結合成為惠及全體老年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養老優選模式。研究為探索建立符合國情民情、有序共享的我國醫養結合治理路徑提供思路。
關鍵詞:醫養結合;政策;質性分析;政策網絡
中圖分類號:D632.1;R197.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2 — 0061 — 08
一、引言
“誰來照顧銀發中國”是當代中國公共治理進程中刻不容緩的緊迫問題。當前隨著疾病譜的改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逐漸增多。因低生育率所導致的家庭結構小型化等原因,而現行的養老照護體系呈現碎片化傾向,傳統的居家養老逐漸面臨困境。現階段我國正加大從傳統的居家養老向社會養老轉型的力度,努力推進醫養結合在治理空間與政策效能上實現健康老齡化,從公共治理層面上推動社會養老政策走向“善治”。因此,有必要梳理近10年我國醫養結合相關政策文本,展示政策導向與改革路徑,分析其政策網絡的結構特征,為我國醫養結合治理路徑優化提供思路。
二、文獻綜述
穆光宗(1999)等較早提出應建立多元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應對老齡化,其本質上屬于公民的基本權利范疇,體現在政策層面的公益性[1],通過政府主導提升產業化水平[2],最終實現社會養老的福利性。
醫養結合是將醫療護理與日常照料互為融合的社會養老服務模式,又稱之為長期照護的養老服務[3]。郭東(2005)基于持續照顧理念首次提出類似概念后[4],自2013年學界關注度迅速提升,研究多集中在供給側改革、養老模式、老年群體幸福感、養老需求與整合照料等領域。研究大致分三個階段:伴隨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初始期主要在醫養結合的困境與對策、長期護理保險、資源整合等主題受到關注。佘瑞芳(2014)認為我國醫養結合存在法律法規不完善、長效籌資體制與服務質量監管體系尚未建立、服務能力欠缺等困境。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保障,長期照護體系開始受到關注[5]。部分文獻從醫養服務主體的功能定位[6]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7]等視角,提出了醫養資源的多重整合路徑。
發展期在協同治理、發展路徑等領域關注度提升。如楊菊華(2018)提出應建立跨部門協同治理與全環節監管機制、引入社會資本、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家庭簽約醫生制度、醫養聯合體以及智能化醫養服務等發展路徑與方向[8]。欒文敬(2018)以府際合作治理視域提出醫養合作的治理結構與部門協同治理模式[9]。黃健元(2020)提出系統化整合照護模式發展路徑,以實現醫養深度整合[10]。研究視角上基于嵌入理論[11]、社會交換理論[12]、多重博弈論[13]提出了對醫養資源整合新路徑。馮桂平(2017)運用網絡化治理理論從多元化服務主體、信息溝通與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醫養結合治理的優化路徑[14]。耿愛生(2018)提出從調整均衡政策工具,優化政策工具層級,統籌布局各種次級工具,加快推進醫養結合發展[15]。
醫養結合需求受經濟收入、社會認知、醫療服務、生活照料、健康水平、年齡結構、經濟狀況、城鄉差異、支付意愿、職業狀況與養老模式等因素影響明顯。重點人群,如農村養老、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失獨老人、空巢老人等受關注度加強。
轉型期主要在服務能力、服務質量與智慧養老等領域受關注度加強。何壽奎(2018)認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是破解我國養老困局的必然之路[16],醫養結合PPP模式作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政策工具關注逐年提升。醫養結合中分級診療和服務質量、醫養轉接標準和評估等對提升服務能力影響較大。朱海龍(2016)認為當前傳統的居家養老始終是主流養老模式下,智慧養老具有緩解社會養老壓力的重要作用[17],該主題現已迅速成為醫養結合研究熱點。
當前本領域多著眼于“單項的、局部的靜態政策理論分析,缺乏中國思考的整體分析框架[18]”。較少從政策內涵、政策工具和政策網絡等層面對醫養結合治理效能提出系統性解讀。
本文運用Nvivo12plus質性分析對近10年醫養結合相關政策文件進行內容編碼,并進一步分析醫養結合政策網絡結構特征,為探索建立符合國情民情、有序共享的醫養結合治理路徑提供思路。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選擇的政策文本均源自國務院政策文件庫。時間跨度為2011年至2021年度,以“人口老齡化”、“老齡工作”、“社會養老”、“養老服務”與“醫養結合”為關鍵詞進行檢索。遴選原則為,一是保留對我國醫養結合具有導向性的重要文件;二是保留國務院及相關部委文件;三是保留正式的通知、意見與規劃等文件;四是剔除地方政府或部門針對于地方制定或針對于某個特定行業的相關文件。最終遴選25份文件作為研究對象。
(二)內容編碼
運用Nvivo12plus對25份文件內容編碼,將相似概念歸入同一節點,建構節點概念框架。最終形成發展方向、政策導向、發展目標、主要任務、政策保障、組織實施、頒布時間與頒布機構8個父節點、37個一級子節點、23個二級子節點,共964個參考點,構成的政策內容編碼層次結構(見圖1、圖2)。
(三)醫養結合政策文件分析
1.文件體例與頒布機構
遴選文件體例多為“實施意見”或“通知”,部分文件以“規劃”命名。文件基本圍繞發展方向、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組織實施等4個方面行文。頒布主體分單一主體和聯合主體。前者以國務院或民政部為主,后者主要包括民政部、全國老齡委、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國家住建部、財政部、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銀保監會、市場監管總局與國家中醫藥局等相關部委。
2.內容分析
(1)發展方向
該部分主要劃分服務體系構建、養老服務社會經濟驅動力、醫養需求、政策背景與指導思想5個一級子節點,共79個參考點。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被提到“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高度[19],并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業發展對拉動消費、擴大就業,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達成政策共識。
(2)發展目標
該部分主要劃分為服務管理、服務質量、服務能力與服務網絡4個一級子節點,共101個參考點(見表2)。服務管理體系是“以信用為核心、質量為保障、放權與監管并重”[24]為政策目標。構建養老服務的質量標準與管理體系是服務質量管理主要的政策方向。
服務能力不足與服務網絡覆蓋不全是制約醫養結合服務的瓶頸。針對服務能力,政策提出明確的量化指標。如,50%以上的養老機構能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20];到2022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確保90%以上社區建有提供短期托養、上門照護、緊急救援等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等[21]。針對服務網絡,前期是以構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發展街道(鄉鎮)、城鄉社區兩級養老服務網絡為重點;后期以建立有序共享,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為主[22]。
(3)政策導向
本部分歸納為改革原則、放管服改革與統籌發展等3個一級子節點,共計171個參考點(見表3)。改革原則包括市場培育、政府引導等2個二級子節點。相關文件均明確了養老服務業以“政府主導、全面放開市場”[25]的改革原則,并在稅費優惠與財政補貼、境外資本的國民待遇、品牌效應與規模效應、公立養老機構轉制等方面給出了具體部署。
深化“放管服改革”[23]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措施。包括服務監管、優化審批與社會資本介入等3個二級子節點。一是服務監管。《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優化部門間協同治理機制,規范醫養結合的服務邊界、支付邊界與管理規范等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24]。二是優化審批。對于養老機構內部附設醫療衛生服務,政策上提供支持與審批便利[24]。三是社會資本介入。政府對社會資本舉辦醫養結合機構在區域總量上不作限制;鼓勵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投資主體舉辦醫養結合機構;對境外資本舉辦醫養結合機構在稅費優惠與補貼上給予國民待遇等措施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25]。
統籌發展主要歸納為供給側改革、重點人群醫養結合服務與價值導向等3個二級子節點。一是供給側改革。當前我國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質量效益不高,加快推進“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和養老服務[26]”。通過積極發展基礎性養老服務,完善公立養老機構產權改革,創新醫養結合服務的PPP模式等措施推進供給側改革。
二是重點人群醫養結合服務。主要針對于低收入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高齡失智老人等重點人群提供長期照護服務或居家醫養服務,滿足基本的醫養需求。三是價值導向。堅持以“確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養老服務”為價值導向,著力保障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及公平性。
(4)制度保障
本部分歸納為資源保障、長期照護體系、政府購買與智慧養老等4個一級子節點,共計243個參考點。其中,智慧養老與長期照護體系是制度保障的重點。
自2013年后“智慧養老”、“互聯網+養老”等相關概念逐漸引發關注,從健康管理信息系統、電子病歷檔案、生物信息安全保護、醫養結合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遠程醫療系統、國家養老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等模塊加大對智慧型醫養結合服務的推進力度,并積極構建多層次智慧養老的新模式。
當前我國醫養結合是緩解“常態化長壽風險”[27],實現“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28]”的基礎性制度保障。部分試點城市通過建立老年人失能標準,改善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模式等措施為醫養結合的優化治理提供配套性制度保障,為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的專業化多層次的長期照護體系積累了經驗。
(5)主要任務
本部分歸納為鼓勵社會力量、合作機制與模式、強化醫養融合、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4個一級子節點,共計225個參考點。《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明確提出諸如“點菜式”就近養老服務、預約就診綠色通道等措施以提升老年人就醫便捷性[24]。完善老年健康檔案、老年慢性病用藥長期處方制度、家庭醫生簽約制度等健康管理制度,加強醫療資源與養老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層面的有效融合,提升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能力與覆蓋。合理布局醫養結合的區域規劃,推進醫養結合服務網絡向基層延展。
(6)組織實施
本部分歸納為試點示范、部門協同、政策重視、政策扶持、健康教育、行政監管、尊老宣傳與老年人權益保障等8個一級子節點,共計108個參考點。其中,試點示范與部門協同關注度較高。試點示范主要是在財稅制度、金融創新、智慧養老、長期照護體系、醫療護理和人才培養等領域積累經驗,以創新居家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健全社會醫養結合服務網絡覆蓋面,提升機構養老服務質量并重構其信用體制。
醫養結合是具有多部門協同特征的公共政策體系,其發展過程中存在府際合作不健全、管理多頭、協同激勵不足、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理順部門間協作機制始終是各類政策關注的重點。
四、我國醫養結合的政策網絡結構分析
(一)政策網絡理論
政策網絡分析作為一種作為描述復雜動態政策過程分析工具[29],其濫觴于美國,興于西方,現成為政策分析主流話語與核心范式。其核心觀點認為政策制定是基于參與者互動或相互博弈而影響特定政策議程和政策實施的結果[30]。政策網絡分析主要20世紀50年代作為復雜政治決策分析工具為起步階段。20世紀70年代是其發展階段。主要分為德國、荷蘭為代表的治理學派和以英、美為代表的利益調和學派。20世紀90年代初,受批判理性制度主義的影響網絡共識理論興起。政策網絡分析對治理理論、政策形成、政策變遷與范式轉換具有一定的解釋力[31]。目前研究旨趣逐漸從理論建構轉入對權力路徑與政策影響為主的量化分析為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在對國家統治和國家管理觀念揚棄基礎上重構我國政策工具譜系[32]。近年來政策網絡分析引起國內學者關注,如趙德余(2021)通過對行動者動機、資源與行動者互動和交易屬性的分析,提出應明確權利與規則的邊界,構建協同機制,推動醫保資金監管的制度改革[33]。田華文(2014)以怒江水電開發項目為例論證了政策網絡對我國公共政策決策具有適用性[34]。
當前我國公共治理已基本形成了包容性、多元性與廣泛性特質。本文依據Rhodes經典政策網絡模型將我國醫養結合政策網絡劃分為政策社群、府際網絡、專業網絡、生產者網絡與議題網絡等5個子網絡,分析其政策網絡的結構特征,目的是對我國醫養結合的政策變遷與治理路徑提供解釋與預測。
(二)我國醫養結合政策網絡的結構特征
政策社群是政策理念與制度框架的建構者,是居于政策網絡權力結構頂端。我國醫養結合的政策社群是國務院為主導,中央各部委相互協同,以健康老齡化為宗旨,以養老服務公平化與可及化為政策理念所構成的政策網絡類型。其特點是權力結構穩定,對社會資源具有高度整合力,主導了我國醫養結合政策未來走向。
府際網絡是政策主要的執行者與社會資源的分配者,是政府間垂直與協同的關系網絡,處于政策社群的下位,同時也直面公共利益訴求的最前沿。其內含多個子網絡,且相互溝通與協調,對外與生產者網絡展開博弈,并對其監管與治理。醫養結合的府際網絡是由地方民政部門、衛健委、人社部門、地方醫保局、財稅務部門、發改委、住建委等行動者構成,行動者間存在高度的互動性和復雜的利益博弈。當前伴隨行政科層體制的逐步深化,基層部門執行事務與掌握社會資源存在嚴重的錯配,地方職能部門對推進醫養結合激勵明顯不足,從而導致政策執行中存在多重障礙。現階段如何有效激勵基層部門貫徹政策社群的政策意圖,如何有效規范基層部門在推進醫養結合權責分工,如何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完善府際協同治理網絡是當前醫養結合發展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專業網絡代表政策網絡內部的規范性,是知識的貢獻者。政策問題的重要性對專業網絡發展的穩定性與持續性有促進作用。但同時,外部政策環境與內部利益分化又使專業網絡在權威性與一致性上均存在劣勢[3]。當前醫養結合已成為社會養老的優選模式,其專業網絡由社會保險、公共管理、人口學、老年醫學、健康管理、信息化等專家與研究團體所構成。在政策決策、政策執行與政策評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當前我國醫養結合政策是由政策社群主導、府際網絡具體執行。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基層跨學科專業服務團隊,如何確保醫養結合專家獨立開展工作,并削弱其他網絡行動者對專業網絡的外部干預,保持專業網絡的穩定性與獨立性是對醫養結合公共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生產者網絡是醫養結合服務的最終提供者,直面個體需求的最前沿,是利益博弈的焦點所在。目前醫養結合政策導向是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但進入醫養結合市場的門檻依然較高,其生產者網絡存在非開放性。同時作為直接服務提供者,生產者網絡處于被監管與被扶持的地位,但憑借對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等核心資源的直接控制,易形成壟斷性利益群體。另一方面,生產者網絡因掌握的信息優勢對府際網絡易形成限制,并與議題網絡合謀從而對地方醫養結合政策產生影響。當前,生產者網絡存在服務質量與服務能力不能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醫養需求、服務網絡覆蓋不全、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缺乏便捷、配套的長期照護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等矛盾也倒逼生產者網絡順應服務質量監管、提升服務能力與創新服務模式等制度革新。
議題網絡是指政策結果最終的指向以及影響政策議題轉換的行動者,其主體是所有關注醫養結合政策的非正式群體和個人。其中,最主要部分是老年群體及其家屬,但在實際政策決策中處于被動地位。同時,因其文化觀念的認同感、內部行動者利益的交互博弈與醫養結合的需求差異等因素導致相關的政策議題因偏好不同難以達成共識。醫養結合議題網絡規模龐大、結構松散。網絡缺乏主導關鍵政策資源的能力,相比其他政策網絡影響力較小。同時,對醫養結合的偏好與利益訴求的差異,成員間不存在必然的共識,難以達成統一的集體行動。另外,宣傳媒介作為輿論傳播的主體,是議題網絡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為所有政策網絡行動者構建松散聯系,將政策理念、尊老文化與制度安排傳達到社會,并對醫養結合政策實施進行輿論監督。收集公眾輿論將社會對醫養結合的政策訴求反饋給各級政府與相關職能部門,從社會治理層面倒逼我國醫養結合模式的制度創新。
五、結語
當前我國醫養結合是涵蓋監管機制、內容提供機制、服務供需機制以及制度保障機制的系統性公共政策體系,具有復雜的網絡結構特征。根據醫養結合在政策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
從協同治理角度來看,我國醫養結合在部門協作與配合上存在諸多不完善。醫養結合是涉及到多個職能部門的公共政策體系,各部門在政策目標上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各部門應就醫養結合服務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達成共識。其次,建立部門協同的利益激勵機制使職能部門具有持久推動醫養結合的動力。事實上針對衛生部門而言,醫養結合能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減少壓床,節約有限的醫療資源。構建由地方政府為主導的部門間多元協同績效評估機制,并將其納入職能部門政績考核之中,以共同推進醫養結合政策的貫徹與落實。
我國醫養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是建立完備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目前通過試點城市,在統一的失能評估標準、籌資機制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經驗。現階段應以保障適度為原則,從政策層面界定長期護理保險與社會醫療保險之間諸如基本日常照料服務與醫療護理服務之間功能定位與保障邊界等問題,著力推動兩類保險的有效銜接。
現階段我國已逐步邁入人口老齡化,傳統的居家養老仍居主導。而伴隨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以我國遍布城鄉的基層衛生服務網絡為基礎,提升醫養結合服務的覆蓋面,通過完善家庭醫生簽約制度、雙向轉診制度及部分基層衛生服務機構轉設以完成對基層衛生服務資源多重整合構建以居家社區為主的醫養結合服務。
〔參 考 文 獻〕
[1]林閩鋼.論我國社會養老服務的公益性及實現途徑[J].人口與社會,2014,30(01):7-11.
[2]張乃仁.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中州學刊,2015(10):74-78.
[3]黃晨,梁顯泉.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政策創新擴散研究[J].經營與管理,2021(10):116-121.
[4]郭東,李惠優,李緒賢,官計彬.醫養結合服務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討[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21):45-46.
[5]符美玲,陳登菊,楊巧,張偉.關于構建我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A),2016,
37(07):46-49.
[6]王建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下資源整合路徑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5,3(12):48-57.
[7]王長青,毛鵬遠,陳娜.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醫養結合資源的多重整合[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
33(12):946-948.
[8]楊菊華,杜聲紅.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醫養結合:理念、挑戰與對策思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4):401-409.
[9]欒文敬,郭少云,王恩見,胡宏偉.府際合作治理視域下醫養結合部門協同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8(03):64-73.
[10]黃健元,楊琪,王歡.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從醫養結合到整合照護[J].中州學刊,2020(11):86-91.
[11]劉清發,孫瑞玲.嵌入性視角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35(06):94-97.
[12]陳娜,王長青.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醫養結合服務共同體探索與實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
35(22):6596-6598.
[13]王浦劬,雷雨若,呂普生.超越多重博弈的醫養結合機制建構論析——我國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的困境與出路[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02):
40-51+135.
[14]馮桂平,包晗,李如玉.網絡化視角下的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研究——基于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山公園街道的案例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24):2955-2960.
[15]耿愛生.中國醫養結合政策研究[J].中州學刊,2018(06):68-73.
[16]何壽奎.社會資本參與醫養結合項目面臨的問題與治理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11):53-59.
[17]朱海龍.智慧養老:中國老年照護模式的革新與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5(03):68-73.
[18]胡湛,彭希哲.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治理選擇[J].中國社會科學,2018(12):134-155+202.
[1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EB/OL].(2021-11-24)[2022-02-14].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24/content_565
3181.htm.
[2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2015-11-20)[2022-02-14].http://www.
gov.cn/zhengce/zhengceku/2015-11/20/content_10328.
htm.
[21]民政部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EB/OL].(2019-09-20)
[2022-02-1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9/20/content_5456125.htm.
[22]王莉莉.健康戰略背景下我國醫養結合政策新進展[J].蘭州學刊,2021(12):118-130.
[23]朱光磊,張夢時.“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審管關系演進邏輯[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6):1-10.
[24]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9-10-23)[2022-02-1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1/13/content_54516
29.htm.
[2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16-12-07)[2022-02-14].http://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16-12/23/content_5151747.htm.
[2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2022-02-1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
3024.htm.
[27]陳偉.“醫養護融合型”長期照護應急防控體系建設[J].社會科學,2021(05):82-93.
[2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
10-27)[2022-02-14].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9]朱亞鵬.政策網絡分析:發展脈絡與理論構建[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192-199+216.
[30]Zheng,H.,DeJong,M.&Koppenjan,J.(2010) .Applying Policy Network Theory to Policy -making in China: the Case of Urban Health Insurance Reform. Public Administration,88(02):398-417.
[31]Coleman,W.D.&Skogstad, G. (1995). Neo-liberalism, Policy Networks, and Policy Change: 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 in Australia and Canada.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30(02):242-263.
[32]毛壽龍,鄭鑫.政策網絡:基于隱喻、分析工具和治理范式的新闡釋——兼論其在中國的適用性[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8(03):4-13+126.
[33]趙德余,張峘.我國醫療保險監管的政策網絡結構及其行為困境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21
(06):57-65.
[34]田華文,魏淑艷.中國政策網絡適用性考量——基于怒江水電開發項目的案例研究[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4(02):4-13+125.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