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興
幼兒從家庭環境進入集體環境時,對于集體生活和同伴交往會有一個社會性適應階段。看到話題中這個 “特別”的孩子,我就聯想到梧桐班里的小男孩步步。剛入托時,他只會說“爸爸”“媽媽”等簡單詞語,精力旺盛、力氣很大,每天都會在教室里多次從前跑到后、從左跑到右,還經常從其他孩子手里“拿”東西。但短短兩個月以后,步步已經成為班級里最受歡迎的孩子。有一次步步因病三天沒來幼兒園,等到他返園時,所有的孩子都來門口迎接他,甚至有三四個孩子激動地抱著他倒在地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臉。所以我相信,如果被妥善對待,“特別”的孩子也能順利適應集體、融入集體。
1.特別的集體展示,從邊緣走向中心
班級社交就像一個大舞臺,有些孩子因為某些原因主動或被動成為舞臺上的邊緣角色,甚至被誤認為“不屬于這個舞臺”。為了幫助“特別”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站上舞臺,擺脫在集體中游離的狀態,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發現他們的特質,放大他們的優點,選取恰當的時機在集體面前進行表揚,幫助其樹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從而為其走向更廣闊的社交舞臺積蓄力量。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步步,盡管過分調皮了些,但他有著非比同齡人的大力氣,日常生活中教師會思考如何通過這一特質幫助步步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一次農場日活動中,有個孩子發現了一個特別大的南瓜,但在場的孩子沒有一個人能抱得起。這時教師順勢叫來了獨自游戲的步步,他一下子就把南瓜抱起來了,大家都為他鼓掌歡呼,而步步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敏銳地捕捉到了步步的獨特之處,并在適當的情景中充分放大這一特質,讓他來幫助遇到困難的同伴。再加上教師的當眾表揚和感謝,其他幼兒就會不由自主地對其產生喜愛和敬佩,從而幫助他樹立積極、友愛的社交形象。
2.正面看待社交沖突,把問題轉變為機會
2~3歲幼兒的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他們會認為自己看到的、想要的都是“我的”,這個現象很普遍。如果教師能夠積極、正面地看待幼兒的社交沖突,愿意理解和接受幼兒的需求和想法,不厭其煩地引導其看似消極的行為,也許社交沖突就有可能成為絕佳的教育契機。
比如案例中,幼兒用餐時遇到自己喜歡的菜而直接用手從旁邊同伴碗里去拿,教師可坐在幼兒旁邊一起用餐,并對其說:“我看到你很想吃肉,但是你不能從小朋友盤子里拿。如果你還想吃,可以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會給你加餐的哦!”這樣,幼兒不僅能學習加餐的禮貌用語,還可以了解集體用餐的規則。幼兒一開始直接用手吃飯菜時,教師也不妨先尊重幼兒已有的用餐習慣,允許其暫用手吃,同時通過各種方式讓幼兒發現勺子的有趣和有用,比如說:“一會兒勺子就會喂到你的大老虎嘴巴里喲!勺子特別喜歡你的大老虎嘴呢!”慢慢地,幼兒就會對勺子產生熟悉感和親切感。一旦發現幼兒開始嘗試自主用勺,就可以在集體用餐時進行單獨表揚,用正強化的方式來增加幼兒正向行為的出現次數。幼兒所有的問題行為其實都是對教師專業度的挑戰,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將會決定教師采取教育行為的性質與方向。
3.學會等待與引導,慢慢產生興趣和聯結
幼兒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表現“特別”的幼兒也許只是某一方面暫時性發育滯后。教師要擺正心態,不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接受“特別”孩子的特殊之處,并為其提供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其擁有慢慢適應、逐漸跟上一般發展速度的機會。
案例中的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隨意跑動、大喊大叫,這是社會認知與社會適應方面暫時性欠缺的體現。當下幼兒還沒有真正認識到集體活動具有一定的規則性,比如固定在一個位置坐下、發言之前要先舉手等。因此,教師可在開展集體活動前先詢問:“你想參加集體活動嗎?”通常孩子是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的,但可能幾分鐘下來就安分不了了。這時候教師需要再次向孩子確認,如果孩子實在不感興趣,那么可以先帶其到旁邊玩一些安靜類游戲,如積木搭建。等到集體活動快結束時,可發起孩子感興趣的區域活動圖例介紹,比如分解軌道小車、磁力片搭建圖例等,這樣就將幼兒的興趣和集體活動聯結起來,使幼兒對集體活動自發地產生興趣,從而逐漸接受集體活動這一活動形式。讓所有剛入托的幼兒快速建立起集體活動的常規并非易事,需要教師下足功夫,針對不同孩子的階段性特點實施有彈性的教育策略。
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發展潛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學會等待與引導,幫助他們逐步適應環境、充分釋放潛力,發展出各種高水平的能力。有溫度的個性化教育環境是孩子潛力的孕育箱,支持他們找到自己的優勢,逐步走向自我實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