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晨蕊

活動緣起
“置身屋檐下,抬首見瓦當。”西周中期起,瓦當就開始出現在屋檐上,不僅可以束水護檐,還寄托了人們的美好祈愿。隨著歲月的變遷、時代的發展,幼兒現今居住的房屋已不見瓦當的蹤跡。然而,當他們參觀古代建筑時,往往會被這些千姿百態的瓦當所吸引,萌生好奇,而這也成為“百變瓦當”活動生成的原因之一。
六朝時期的瓦當紋樣豐富、寓意深刻,最具特色的就是獨特且珍貴的人面紋瓦當,其多樣的表情、百變的造型深受人們喜愛。在工作人員的支持下,幼兒來到六朝博物館,領略瓦當之美,現場創作屬于自己的瓦當作品。
活動準備
欣賞區:六朝博物館里的瓦當墻,激光筆,視頻《瓦當的一天》,課件《百變瓦當》,一體機。
操作區:人面紋瓦當成品、半成品教具各1個,直徑13~15cm瓦當底板(淺灰色或深灰色)人手1個,黏土(淺灰色或深灰色)若干,刻筆、塑料叉、泥工板人手1份,中國風背景純音樂。
展示區:8塊長方形積木,1個展示支架,直徑15cm圓形瓦楞紙板人手1份。
活動過程
一、交流生活中各種房子的特征,萌生對瓦當的興趣
瓦當絕大多數存在于傳統建筑中,生活中并不常見。在活動開始環節,我們借助身體造型游戲激發幼兒對瓦當的興趣,先是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模仿房子造型,繼而將關注點聚焦到古代建筑的構件,將新經驗“瓦當”和已有經驗“房子”建立聯系,從而引出有關瓦當的話題。
師:小朋友們,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房子,它們是什么樣的?你可以用身體動作變出來嗎?
師:在遙遠的六朝時期,人們居住的屋頂大多是斜坡狀,在最外面一層會用許多的瓦片覆蓋上去,于是在屋檐處就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房屋建筑構件——瓦當。
二、了解瓦當的實用和裝飾功能,認識不同紋樣的瓦當
1.參觀六朝博物館的瓦當墻,了解瓦當的作用和裝飾功能。
師:你們知道瓦當有什么用嗎?在六朝博物館里有一面非常著名的瓦當墻,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仔細觀察瓦當,了解瓦當的形狀和紋樣特征。
師:看一看,這些瓦當都是什么形狀?
師:瓦當上面有哪些紋樣呢?想一想,這些紋樣可能代表著什么含義?
【說明】最初,瓦當多為半圓形,稱為半瓦當;秦漢時期開始出現正圓形瓦當,此后一直延續,六朝博物館展現的是圓形瓦當。瓦當的紋樣多種多樣,主要有人面紋、獸面紋、蓮紋等,不同的紋樣有著不同的寓意:在古代,獸面紋瓦當具有“辟邪”的寓意,例如東晉時期的獸面是虎面,虎是猛獸,代表著人們想要逐疫的愿望。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重點觀察猛獸的眼睛、嘴巴與毛發,感受獸面紋瓦當給人帶來的感覺,從而理解獸面紋瓦當的寓意。
蓮花是純潔的象征,代表著吉祥,人們把蓮花的紋樣燒制在瓦當上,傳遞著祈愿吉祥的意思。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重點觀察瓦當面中心的蓮蓬、周圍裝飾數量不等的蓮瓣及其不同的形態,感受蓮花紋瓦當之美。
六朝博物館里最有特色的就是人面紋瓦當,這種瓦當在其他地區出土極少,并且只出現在東吳、東晉時期,非常珍貴。人面紋瓦當的表情多樣、造型獨特。每個人面紋瓦當周圍還有一圈紋帶,象征陽光,有陽光照耀大地的意思,這也傳遞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教師可引導幼兒重點觀察人面紋瓦當的豐富表情,體會其傳遞的不同情緒,感受人面紋瓦當的魅力。
三、重點欣賞人面紋瓦當,感受人面紋瓦當的紋樣特征
教師出示課件《百變瓦當》,與幼兒共同欣賞,感受人面紋瓦當的紋樣特征。
1.比較瓦當的面部表情,了解不同表情的五官特點。
教師首先選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表情:開心和憤怒。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比較這兩種類型的瓦當,發現不同表情的五官特點。
師:你覺得它是什么樣的表情?
幼:這是開心的表情。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呢?
幼:它的眼睛是笑瞇瞇的,向下彎曲。嘴角是上揚的,向上翹。
師:是的,這個瓦當上的人面紋,眼睛瞇成一條線,彎彎往下,嘴角兩邊向上翹起,看上去就是開心的表情。
師:再看看這個,它和上一個瓦當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覺得這可能是什么表情?
2.整體欣賞多種人面紋瓦當,感受人面紋瓦當造型的獨特。
教師展示人面紋瓦當的多種表情(如驚訝、愉快、平和),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師:我們來看看人面紋瓦當還有哪些表情吧!誰來說一說你的發現?
教師播放視頻《瓦當的一天》,帶領幼兒進一步感受人面紋瓦當中豐富的表情。
師:雖然人面紋瓦當的面部表情各不相同,但每塊瓦當也有些相同之處,你發現了嗎?
3.玩表情游戲,體驗表情的多變與趣味。
教師讓幼兒在觀察不同表情的人面紋瓦當的基礎上,組織幼兒進行游戲“表情變變變”。游戲共進行4次,6~7人一排、排成2排。第一遍游戲,幼兒先喊口令:1、2、3,變變變,當說到“變”字時,教師示范做出有趣的表情,幼兒猜測這一表情代表的情緒狀態;第二遍游戲則由教師喊口令,幼兒做出有趣的表情,并請個別幼兒展示表情,其他人猜測;第三遍游戲難度升級,教師可要求幼兒變出和剛剛不同的表情,然后請個別幼兒展示、其他人猜測;第四遍游戲,教師與幼兒一同參與,體驗多種表情的變化。
四、嘗試設計瓦當造型,創作百變瓦當
1.了解操作材料,探索操作方法。
教師出示提前做好的人面紋瓦當及黏土、刻筆、叉子等操作材料和工具。幼兒仔細觀察,自由談論、探索“如何在底板上刻出五官”。通過討論,總結出方法如下:先用刻筆在瓦當底板上畫出想要的表情,然后用黏土捏出需要的五官,貼在瓦當底板上。做好后,教師引導幼兒思考紋帶的做法,鼓勵幼兒大膽使用叉子摸索嘗試(用叉子在底板邊緣壓出紋帶),最后用黏土搓成長條圍繞在底板外圈作為邊輪,這樣人面紋瓦當就完成啦!
【說明】 我們選擇了黏土作為制作瓦當的主要操作材料。黏土操作方便且有較強的可塑性,可以任意搓條、揉圓、壓扁、刻畫等,便于幼兒自由發揮創作,而且還能很大程度上還原瓦當的藝術效果;刻筆和叉子是本次活動的主要操作工具,引導幼兒用筆刻、壓印、黏土造型等方法制作人面紋或其他紋樣的瓦當。
2.交流討論創作內容,創作瓦當。
師:除了人面紋瓦當外,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制作獸面紋、蓮花紋瓦當。你想設計什么樣的瓦當紋樣呢?
教師分發材料,請幼兒開始創作。過程中,教師可將幼兒在上一環節游戲時做的表情拍下并和其他紋樣的瓦當圖片放在一起,循環滾動播放。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回憶各種表情,又可以豐富創作素材。
3.作品展示與分享。
教師請幼兒相互介紹自己的作品,分享創作過程和想法。分享結束后,教師可將作品錯落有致地擺在事先用積木拼擺成的展示臺上,供大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