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姍
課程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載體,它不是靜態的用來呈現知識的“課”,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實現意義的“程”。課程既要源于幼兒生活,又要歸于幼兒的發展。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幼兒園不僅要關注幼兒的生活經驗,更要關注幼兒知識經驗獲得的過程,為幼兒提供主動參與活動的情境和機會,讓他們在探究和學習的過程中體驗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和創造學習的樂趣,養成終身學習和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
一、課程開發應源于幼兒的生活
幼兒的生活豐富多彩,孕育著豐富的課程資源。虞永平教授提出:“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園應注重課程的生活化,充分挖掘幼兒生活中的課程資源,使其成為課程活動內容,讓幼兒從中感知物質的變化與留存、生命的萌動與生長等,從而獲得有益的經驗與能力的發展。
示例:蚯蚓的故事
一天大雨過后,幼兒在散步時被操場旁的一只蚯蚓引起了注意力。看著一動也不動的蚯蚓,他們展開了討論:蚯蚓死了嗎?它為什么會在操場旁呢?它不是生活在泥土里嗎?好奇心驅使幾名膽大的幼兒用小棒撥動蚯蚓,想探個究竟。教師意識到這個偶發事件承載著學習與發展的價值,于是生成了主題課程活動“蚯蚓大探秘”,支持幼兒進行蚯蚓探究活動。
教師引導和支持幼兒進行了找蚯蚓、挖蚯蚓、養蚯蚓、給蚯蚓造家等活動,讓他們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幼兒在操場上、水池邊、草叢中、菜地里尋找蚯蚓,發現菜地里蚯蚓多,蚯蚓喜歡松軟潮濕的土壤環境。在挖蚯蚓時幼兒研討需要哪些工具、所需工具從哪兒來,最終商定可使用小鐵锨、剪刀、鏟子、鋤頭、小耙子等工具,并從家中自帶相關工具。幼兒在菜地里體驗用工具挖蚯蚓的樂趣,統計、記錄挖出的蚯蚓數量。他們把菜地的土帶回教室,用泡沫盒、玻璃瓶、藤條籃盛土并澆上水,給蚯蚓建造一個舒適的“家”。
為了讓幼兒更深入地了解蚯蚓,使他們懂得珍愛生命,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繪本《蚯蚓的日記》,供幼兒自主閱讀、相互交流,還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查閱蚯蚓資料,從而使幼兒獲得了有關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等知識經驗。幼兒還知道了要在自然的環境中觀察和研究動物,滿足它們生活和生存的基本需要。于是,幼兒決定讓蚯蚓回歸大自然,過屬于它們自己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深信教育的中心是生活,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教育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幼兒的生活是與幼兒現實需要聯系在一起的,時時刻刻都會衍變出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這就需要教師積極應變,及時調整預定的活動計劃,開發幼兒所需的課程。案例中幼兒被散步時發現的蚯蚓吸引了注意力,教師基于他們不斷產生的疑問與好奇,生成了主題課程活動“蚯蚓大探秘”,支持幼兒進行了一系列的蚯蚓探究活動。活動中幼兒始終保持著濃厚的探究興趣和熱情,觀察、操作、閱讀、分享,不斷豐富和拓展著經驗,崇尚自然、尊重需要、呵護生命的意識得到萌發。
二、課程開發應尊重幼兒的探究本能
探究是幼兒認識世界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杜威說過:“兒童有著探究和調查的本能,好問、好奇、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指南》科學領域科學探究目標3中指出:“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幼兒園課程開發應在教師觀察、追隨、解讀幼兒興趣和探究價值的基礎上,以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探究問題為載體開發課程活動,多維度支持他們深入持續地進行探究。
示例:影子的秘密
軒軒在戶外活動時發現了自己的影子,感到新奇,他變換著各種身體造型,觀察自己不同姿態的影子。其他幼兒被吸引過來,紛紛玩起了影子游戲。教師敏銳地意識到此事件承載的兒童學習經驗與探究價值,于是追隨幼兒的興趣生成了探究課程活動“有趣的影子”。教師拋出“為什么會有影子”“在哪些地方能找到影子”“影子為何朝一個方向”“陽光下能不能讓影子消失”“影子游戲還能怎樣玩”等問題引導幼兒多角度地對影子進行探究。幼兒通過探究發現: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光線的角度讓影子朝一個方向斜,樹陰下、帳篷里、大型玩具中影子可以消失,光被遮住影子就不見了。教師還創設情境,提供材料,讓幼兒玩影子造型、手影游戲、皮影戲等,支持他們對影子深入持續地進行探究。
教師要引導和支持幼兒在真實場景中、在質疑和挑戰中、在富有趣味的游戲中進行探究。案例中教師拋出問題、創設情境、設置游戲,引導幼兒對影子進行探究。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幼兒自主觀察、積極嘗試、猜想驗證、操作記錄、相互合作,從而建構了“影子的形成和消失”“影子的方位變化”等科學經驗,感知了光和影的關系,發現了影子變化的影響因素,真正實現了《指南》所提“探索中有所發現時感到興奮和滿足”“探究中能與他人合作與交流”的目標。
三、課程開發應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應基于觀察、傾聽幼兒,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意愿,引領幼兒從感知出發,在大自然中發現美,萌生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豐盈幼兒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經驗,為多元表達、表征奠定基礎。盧梭在《愛彌兒》中曾用浪漫的筆觸描繪道:“如果他從來沒有于干燥的原野上跑過,如果他的腳沒有被灼熱的沙礫燙過,如果他從來沒有受過太陽從巖石上所反射的悶人的熱氣,他怎能領略那美麗清晨的清新空氣呢?”美無處不在,情感體驗自在其中,課程自然生發。
示例:春之約
春天,萬物復蘇,姹紫嫣紅,大自然宛如一幅畫卷,徐徐呈現。美麗的春色吸引了幼兒的眼球,他們不由自主地說著自己的所見:“老師,我在小區里看到紅紅的海棠花了。”“老師,我看到幼兒園里的桃花開了。”……為了不負大好春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走進山邊田野、森林公園等,自主觀察、感受欣賞、探索發現。幼兒看著、說著,情緒愉悅,盡享大自然的美,教師用照片和視頻記錄了美景和幼兒感受美、發現美的過程。
回到幼兒園后,幼兒運用材料進行插花、寫生、線描、立體造型等美術創意活動,他們大膽想象、自主表現,個性化地表達著對春天事物的獨特感受和情感體驗,提升了審美經驗,獲得了審美愉悅,藝術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等得到提升。
“喜歡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是《指南》藝術領域“感受與欣賞”部分提出的首要目標。《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機會。”案例中教師尊重幼兒,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發現、感受大自然的美,為藝術表達表現積累了豐富的視覺表象和情感動力。同時,該活動也為幼兒的語言學習提供了話語素材,幼兒對春天的語言表征充滿個性,富有想象;情境講述、詩歌創編、繪本閱讀等活動,促進了幼兒的語言學習,提升了幼兒的詩意生活品位,更萌發了幼兒熱愛春天、喜愛大自然的濃郁情感。幼兒在與春天的完美邂逅中,收獲滿滿,欣喜連連,美好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