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飛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學校的體育教學面貌得到了改善,高中體育教學水平整體有所提升。但是,新時期下的高中體育教學仍舊暴露出了短板。本文結合高中體育教學管理現狀,分析了高中體育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就高中體育教學創新管理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有助于高中體育創新發展。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管理;創新
我國教育教學事業與社會經濟發展是同步的。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我國體育體系也在持續改革創新,體育素養教學成為體育教學新的發展方向,不過,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高中體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也非常明顯。如何推動體育教學改革創新和發展,也變成當前大家矚目的焦點。因此,在新時期高中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學策略創新,構建高效體育課堂。
一、高中體育教學管理現狀
(一)不重視體育教學,陷入認知誤區
雖然新時期下教育要求多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這一思想并未在教學中全面落實下去。尤其是在高中教學管理中,面臨著嚴峻的高考壓力,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將焦點放在了學生成績上,只關注文化知識學習,而不重視體育教學。大部分學校制訂了文化課教學的科學規劃,但是體育教學規劃卻非常隨意。所以,許多學生也對體育不以為然,認為不必在體育方面花費時間和精力。即便是當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重視體育教學的問題并未徹底解決。有的學校雖然根據教育要求,恢復了高中體育的課程時間,但是對體育課程的認識還存在認知分歧,陷入了認知誤區。如:有的學校認為體育屬于文化學科,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應該加強體育知識、技能學習,這一錯誤的認知,不僅沒有體現體育的課程本質,還導致體育教學陷入形式主義的境地,使得體育教學效能較低。而高中生正處于長身體的重要時期,這種不重視體育、只關注體育知識教學的做法,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平衡發展,也會使體育教學偏離正確的軌道。
(二)教學內容陳舊,缺少新的體育項目
教學內容改革一直是教學改革的重心。多年來,在教學改革中,教育工作者在體育教學改革上下了許多功夫,做了許多功課。如提出了刪除教材中一些陳舊、老化的東西,使教學更加符合時代要求,具有時代特色。但是,整體來看,體育教學內容改革成效有限。如體育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多年來原封不動,雖然隨著時代發展,鍛煉身體的方法越來越多,但是,許多版本的教材都采取了“修修補補”的方法,只增加了一些簡單的新內容,并沒有關注體育項目和內容的系統性,導致新增的體育教學內容看似新穎,具有時代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都是淺嘗輒止,無法深入,缺少實際效能,體育教學并未解決內容老化的問題[1]。而在體育教學時數有限、教學條件簡陋的情況下,一些新的項目如健美操、武術,根本無法開展。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無法按照教材編排完成教學大綱安排的內容,只能走過場、滿堂灌,學生也無法接觸新的體育項目,采用新形式進行體育鍛煉,體育教學整體與之前并無太大區別。
(三)教學方法單一,教學的實效性較低
體育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單一,是體育教學長期存在的問題。現在的高中生興趣廣泛,思維活躍,他們對教學方法、策略、形式的要求較高,傳統的整齊劃一、生硬“灌輸”的教學組織形式,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但是,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認為,體育與考試無關,所以在體育課上,只需要讓學生玩得開心即可,學生也將體育當成了“放松課”“三無課”。許多教師采用的都是“一刀切”“填鴨式”教學法,體育教學只注重知識教學、身體鍛煉,卻不重視學生的需求,不關注學生身心和諧發展,體育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需求脫節。如:在籃球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是沿著“動作示范、講解和練習”的順序去教學的,教學方式“一板一眼”,趣味性不足,學生聽課效率不高,技術動作完成質量也較差,體育教學的整體實效性較差。如果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對體育教學失去興趣。
(四)教學不全面,不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有些學校在體育教學中,存在著“重技能,輕德育”的觀念。體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些規范的體育技能,所有的教學規劃、執行和實踐也都是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的,教學呈直線式。這種體育教學觀念,不僅落后而且不全面,因為當今世界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當務之急。而當前的體育教學深受傳統體育教學影響,明顯忽略了這一點。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也沒有將體育與德育、心理教育等掛鉤,所以,體育教學范圍狹窄、目標偏頗等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長此以往,學生即便是能通過體育學習到規范化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但是學生的體育運動心理卻沒有得到改善,體育素養也相對較低。這對正處于學習高壓期的高中生來說,是不利的。
(五)以師為本,不利于學生終身發展
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體育教學是一個獨立的整體,體育教學要想順利開展,需要將各種因素匯聚起來,全面開展教學,還需要教與學的雙方精誠合作,相互學習,攜手解決實際問題和阻力,更需要走進學生內心,發掘內在的需要、情感、動機。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以技術教學和教師為中心,在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宰,集各種權利于一體,學生缺乏提出要求、追求新目標的機會和勇氣,體育無論是教學、訓練都偏重教師一方,過多強調教師主體主導地位的發揮。這種教學模式,看似有利于教學目標完成,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結果只能讓學生“學會”一些東西,卻不能讓學生“會學”,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也得不到很好地鍛煉和培養。長此以往,只能導致學生養成被動的習慣,依賴的心理,他們很少會主動思考問題、主動進行體育鍛煉、主動進行體育知識和技能學習。
二、新時期高中體育教學管理創新策略
(一)重視體育教學,更新教學理念
雖然體育與美術一樣,不在考試范圍,但是新時期,它的素質教育功能和效用已經受到了全社會的肯定和關注。在新的歷史時期,改變體育教學在教學中的邊緣地位,增加體育課時,開展陽光體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時代賦予體育教學的光榮使命。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教育部門、育人單位、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重視體育教學,給予體育教學以大力支持,明確體育的課程性質——激發運動興趣,培養終身體育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確保學生受益[2]。先根據體育的課程標準和內容劃分體育學習區域,再確定三級課程管理要求,制訂具有可操作性、可觀察的新的教學目標,增加課程內容的選擇性,深挖體育的課程價值。為了促進體育教學深入發展,根據高中體育課程的發展性,學校可以成立體育工作領導小組,將體育教學規劃納入整體工作計劃之中,就體育課程教學、兩操、課外活動等制訂詳細的管理細則,將體育學科視為如語數英一樣的學科,對體育“四優”成果的獎勵,向其他學科看齊。同時注重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看體育教學是否真正增強了學生的體能,培養學生的運動愛好和興趣,促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了個人或群體素質。如此這般,從思想觀念入手,多管齊下,才能夯實體育教學改革的基礎。
(二)改革教學內容,開設新的項目
新時期,通過體育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的優化培養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抗挫能力和綜合素質,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目的。因此,在體育教學改革中,重新回顧體育教學內容,看哪些內容是以體育教育為目的,哪些是以身體練習、教學比賽等形式為目的,哪些可以進一步進行組織、加工和修改的。然后,根據現有的教學環境、條件,圍繞體育教學目標,選擇新的教學內容,改造一些“老化”的內容,組織創編更有時代特色且自成體系的教學內容,賦予體育教學內容以新的態度、情感和意義。如有條件,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編制校本課程,增加教材的可行性與靈活性。如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地區的高中,可以在體育教學中,加大對民族體育資源的利用,編寫具有民族特色、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凸顯自身特點和差異性。如果學校場地充足,可以在教學內容中,簡化一些器械、體操類的教學內容,加大田徑、球類方面的選擇性。當然,學校也可以根據學生發展需要,開設體育選修課,并在體育選修課中加大新體育項目,如輪滑、舞蹈的比重,在體育教學中,加大選修教學內容的比例,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修體育課程,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以及科任教師的創新熱情。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最新一輪的體育教學改革,充分強調了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性,主張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以喚醒一線教師實踐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此為背景,高中體育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一些成熟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主題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分層教學、情境教學法等都在體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那些具有正面意義和實踐價值的教學方法應當給予肯定,也要積極探索新的體育教學路徑,大膽進行體育教學方法嘗試,以提高體育教學效率。如:在高中體育“武術”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武術電影中的精彩片段,如老電影《少林寺》《醉拳》中的精彩片段,借助精彩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講解武術歷史和動作時,借助圖文資料展示相關內容,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在進行武術動作練習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性別,將學生分組或者分層,讓能力相近相同的同學進行合作學習,再進行比賽。這樣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既給學生留了空間,也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
(四)完善課程體系,關注全面發展
我國青少年作為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他們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康的思想做支撐。因此,育人單位要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挑起重擔,積極進行學校體育教學體系、內容、形式改革與創新,以課程標準要求為基準點,在基礎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國情懷教育、安全教育,并依據課程標準創新教學方案,體現體育課程體系的特點,以興趣為引導,注重因材施教和快樂參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高中在教學改革中,要按照篇章節的結構,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將學校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體育科研與管理等都囊括其中,并對細節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或刪繁去簡,精簡一些陳舊的內容,或與時俱進,規范一些體育概念和術語,使體育課程體系的構成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在體育教學中,將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個性發展掛鉤,滲透心理、道德、習慣、情感教育,鼓勵學生嘗試各類體育項目,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目的。
(五)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終身發展
以人為本,是新的教育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也是新時期高中體育教學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以人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以人為本視角下的教師職能是“變化,自化,化人”。而要想達到“化人”的目的,需要高中體育教師從學生出發,根據學生認知能力、接受能力、興趣愛好進行教學設計,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格局。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以理解和尊重,創新體育教學方法和內容,重視學生素養培養、習慣養成,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與特性[3]。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借助各種訓練、合作訓練、材料等,讓課堂教學妙趣橫生。同時根據學生情況,引導學生利用好課余時間,開展各種形式的比賽,參加講座,收看視頻,開展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如:趁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東風,讓興趣相同的學生組建專項體育興趣組,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課余活動,包括群體訓練、比賽、表演活動,利用各種形式學習、宣傳體育文化,營造人人愛運動的氛圍,促使陽光體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一起活躍開來。
(六)提高教師素養,提高教學質量
體育師資是高中體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實施者,也是影響高中體育教學管理質量的關鍵因素。前面說過,當前高中體育教學質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部分體育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因此,在新時期,高中體育教學管理工作,要牢牢抓住“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這個“牛鼻子”,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吸收專業體育人才,增加體育師資的供給,并加強對體育師資的監督和管理,以提升體育教師的職業素養,提高教學能力,滿足體育教學需要為根本。鑒于此,高中學校應當重視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政策引導,比如:免費師范生、特崗教師等,吸引年輕力量加入學校體育教育事業中來。改善體育教學環境和體育教師的工作環境,鼓勵體育教師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和學習,在領導帶領下,舉行體育教學研討、教研活動,打造學習型集體,為體育教師提供提升自我的平臺和機會。在此基礎上,開展體育教師師德教育,健全體育教師考核評價及激勵機制,對體育教學質量、教師能力等進行考核評價,并給予優秀教師以獎勵,激勵體育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從根本上提高體育課程教學質量。
結束語
新時期的高中體育教學管理應當盡早走上創新之路。因此,高中體育教學應當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突破和完善自己,為學生健康全面成長助力。
參考文獻
[1]韓中戰.終身體育理念下如何開展中學體育教學[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2):122,124.
[2]鐘青.探究新課改下高中體育教學思路與方法創新[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15):73.
[3]楊榮剛.中學體育課堂教學與課余體育訓練一體化建設研究[J].運動,2018(1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