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2023年2月22日,長城汽車正式打響了進軍商用車市場第一槍,旗下如果科技首度對外公開業務方向,標志長城汽車商用車業務布局正式落子。
實際上,長城汽車入局商用車已籌劃數年。據天眼查顯示,如果科技旗下如果科技(邢臺)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的河北長征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征汽車”),正好具備貨車類(含越野車)和專用車類產品的生產制造資質。
于是,長城汽車與邢臺市信都區人民政府于2021年5月簽署商用車項目合作協議,同年11月,如果科技(邢臺)有限公司正式入主長征汽車,成為長征汽車唯一股東,長城汽車也從此拿到了商用車資質。
伴隨越來越多“商轉乘”成功案例的出現,似乎“補版圖”已經成為當今汽車產業又一流行戰略,只要把之前沒有的板塊都給補齊才是正解。只是,現如今“補版圖”的方向發生逆轉,變成了“乘轉商”。
然而,相比在“商轉乘”上嘗到的甜頭,更多車企在“乘轉商”這條道路上嘗到的則是苦澀。比如想要實現“騰籠換鳥”的昌河汽車,再比如與東風分手后想要在華“乘轉商”逆行的雷諾等,最終都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一些初創商用車公司也相繼誕生,如2018年成立的專注于新能源末端配送物流車研發和生產的橙仕汽車、2020年曾任蔚來高級副總裁的黃晨東創立的新能源商用車企業前晨汽車等。
但這些案例不是雷聲大雨點小就是最終以失敗告終,原因有很多:其一,車企跟風現象嚴重,整體缺乏長遠戰略;其二,單純為追求利潤而忽視了運營思維的轉變和技術體系的錘煉;其三,商用車和乘用車所面向的消費群體有著本質區別,如果企業內部管理經驗和慣性思維嚴重,不能遵循轉型后的打法,極易導致品牌和渠道建設與市場脫節。
當然,也有發展較為順利的企業,比如通過收購東風南充和華菱星馬進入到商用車領域的吉利,正在緊鑼密鼓地將旗下新能源商用車品牌遠程汽車打造成中國商用車版新勢力。在2022年國內新能源輕卡累計銷量TOP10中,遠程汽車銷售9?501輛,市場占比23.4%,穩居榜首,也是唯一一個占比超二成的車企,市場風頭一度蓋過老牌商用車企東風(銷售7?536輛,排名第2)和北汽福田(銷售4?507輛,排名第3)等。
或許是看到吉利“乘轉商”的可能性與發展空間,同為民營車企的長城汽車也正式打響了進軍商用車市場第一槍。只是,相比那些新入局的商用車企都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純電和混動上,長城汽車的商用車技術路線略有不同。
目前來看,如果科技首先涉足的是氫能方向。據企業公開信息顯示,如果科技現已確定“氫能+純電+混動”3條技術路線并行的發展策略。
眾所周知,作為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之一,氫能一直備受爭議,但長城汽車卻是國內對待氫能態度最為積極的車企之一,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其商用車業務為何以氫能產品首當其沖了。據悉,如果科技與河鋼集團河鋼工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作的氫能示范項目已經開始運營,其新長征1號重卡氫能牽引車首批20輛也已完成交付,整個項目預計投運200輛。
除此之外,如果科技的其他示范項目也將在2023年陸續開始運營,旗下長征汽車近期還將有上百輛新能源重卡陸續交付。另外,如果科技還將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及智能服務等領域進行創新嘗試,依托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能力,打通運輸過程中干線、倒短、城配及補能等多場景數據,從而實現運力行業全鏈路的降本增效。
在商用車行業,比起一汽解放、東風、重汽、福田和江鈴等巨頭,長城汽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后來者”,其能否在復制乘用車市場上的成功?又能否憑借如果科技形成另一個全新增長極?一切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