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當地時間2月14日,歐洲議會通過了2035年歐洲停售燃料發動機車輛議案,根據議案,汽車制造商在2035年之前,要實現100%的二氧化碳消減。換句話說,在2035年以前,歐盟將禁止銷售新的燃油車。
相比于中國市場,歐盟發展純電動車的執念更為堅決。在2035年歐洲停售燃料發動機車輛議案發布之前,歐盟27國就已經通過《2035年歐洲新售燃油轎車和輕型商用車零排放協議》。根據這項協議,到2035年,所有在歐盟范圍內銷售新的汽油和柴油驅動汽車、輕型商用車、HEV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都將被禁止。
2035議案通過后,主流跨國車企停售燃油車倒計時有望加速。事實上,在此之前,跨國巨頭們就早已更新了自己的電動化轉型時間表。
2021年大眾宣布停止內燃機研發,到2023年,奧迪將停售燃油車,到2035年,大眾汽車將在歐洲市場停止銷售燃油車。梅賽德斯-奔馳的電動化轉型速度更快,到2030年,梅賽德斯-奔馳將停售燃油車。與梅賽德斯-奔馳相同,寶馬集團在歐盟停售燃油車的時間節點同樣設在了2030年。此外,通用汽車計劃在2035年停售燃油車,福特計劃到2030年實現全面電動化,捷豹路虎到2030年之前其所有銷售的新車都將為純電動汽車,沃爾沃表示將在2030年成為純電動品牌。
歐美車企這么努力,讓一向在電動化轉型方面行動緩慢的日系車也開啟了暴走狀態。豐田汽車規劃,到2030年將在中國、歐洲、北美地區停售燃油車,2035年雷克薩斯品牌將全面停售燃油車。去年4月,本田汽車宣布,2030年純電動和燃料電池車型將占汽車總銷量的40%,2035年達80%,2040年增至100%,并停產燃油車。根據日產汽車的規劃,2025年后將停售燃油車。
在歐盟禁燃時間表的鞭策之下,不只是跨國車企開始爭搶電動車市場,中國汽車品牌也必將承受更大的壓力。有數據顯示,到2025年,歐洲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到39%,成為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但另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也將迎來新機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汽車企業出口311.1萬輛,同比增長54.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在汽車主要出口車型中,純電動機動車、客車、轎車和載貨車四大類主要出口品種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其中純電動機動車增速更為顯著。
在新能源車銷量暴增的帶動下,歐美地區成為汽車出口的主戰場。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汽車商品出口金額排名前十位國家依次是美國、墨西哥、俄羅斯聯邦、比利時、英國、日本、德國、韓國、澳大利亞和阿聯酋。2022年,汽車商品出口到上述十國的累計金額為744.6億美元,占全部汽車商品出口總額的46.5%。我國汽車出口至歐洲的占比已從2019年的10%(排名第五)提升至2021年的24%(排名第二),僅次于亞洲市場(33%)。在歐洲上牌的新能源車汽車中,有近兩成由中國制造。
中國新能源車在歐洲市場受歡迎,一方面得益于強勢且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另一方面在于智能化水平突出。
根據調研機構SNEResearch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裝機量達到了517.9?GWh,TOP10陣營中,中國企業依然穩固占據6席,繼續保持領先優勢,6家企業市場占比達60.4%,同比增長12.2個百分點,較2021年的48.2%大幅上升。動力電池是電動車的心臟,穩定的供應鏈、不斷更新的電池、電控技術,讓中國電動車的硬實力靠譜。
另一方面,智能電動汽車已成為大勢所趨。對于電動車來說,智能化帶來的商業價值更大。在軟件定義汽車的趨勢下,中國涌現出了一批深耕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的科技公司,如黑芝麻、主線科技、地平線等,這些初創企業提供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提升了中國電動汽車的智能化水平。
具體到汽車產品出海方面,高度智能化的汽車產品已經成為中國電動車的標簽,變為吸引海外用戶的因素之一。如蔚來出口到歐洲的ET7,NOA自動駕駛功能和智能座艙成為這款車型在歐洲獲得用戶肯定的原因。中國車企對智能化的理解與應用更早,也更全面,了解用戶需求的中國自主品牌可以更好地提升汽車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車聯網等領域的水平。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預測,未來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和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必然會形成持續的強增長態勢:“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汽車議案的通過,將更利好國內自主品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