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偉

提起榛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形狀像栗子,外殼堅硬,果仁肥白圓潤,有香氣,含油脂量很大,吃起來特別香美,余味綿綿,可生吃也可炒食,因此成為最受歡迎的堅果食品,與扁桃、核桃、腰果并稱為“四大堅果”,且有“堅果之王”的美稱。
榛子在我國東北三省、華北各地、西南橫斷山脈及西北的甘肅、陜西和內蒙古等地都有分布,但以東北三省居多,也最為出名,作為東北地方特產之一,是生活休閑、日常保健所必備的零食。
小時候,鄰居家叔叔“闖關東”回來了,帶回來一包大榛子,個頭不大、果殼很硬但果仁嚼起來脆爽,滿口榛子油脂香。這就是我第一次見、第一次吃大榛子的所有印象。現在物流如此發達,大榛子已不用人力扛回來了,早就走到全國各地老百姓的餐桌上了。
在東北,榛子又叫水漏榛子,或開口榛子。因為整個加工流程中經過了晾曬、去皮、炒熟、水漏等工序。炒熟后的榛子要立刻放到涼水里,這樣既能把空的去掉,又能將果殼炸開。所以每個榛子上都有小口,吃的時候用指甲蓋輕輕一別就能掰開。

其實,我國采集和利用榛子的歷史十分悠久。考古學家在陜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已經炭化的榛果和果殼,說明距今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已經采集榛子為食了。我國古書中早在三千年前就有關于榛子的記載,《詩經》中許多詩篇寫有榛子,如《阰風》中記載“山有榛”,《曹風》中記載“鸤鳩在桑,其子在榛”;宋代《開寶本草》記載“榛仁性味甘、平,無毒,有調中、開胃、明目功用……生遼東山谷,樹高丈許子如小栗,軍行食之當糧”。

在東北,鐵嶺榛子,歷史上就很有名氣。鐵嶺縣李千戶鎮馬侍郎橋村產的野生榛子,自明朝萬歷年間成為貢品,歷經明清兩代,至今已有450余年歷史。遼寧開原榛子也是名甲天下。傳說清初順治皇帝時,大臣們從京城來鐵嶺,點名要開原榛子。返京后,往往拿開原榛子孝敬皇上與娘娘。其實,原本出身東北的皇家早就知道開原榛子特別好吃,責成盛京內務府每年向朝廷進獻。據《開原縣志》記載:“榛,譽為本地有名特產,以梅家寨產最為著名,前清作進呈貢品。”《奉天通志》記載:奉天榛子“香美甲于他省,經荒火燒落者尤佳。產于梅家寨者為全省之冠”。傳說鐵嶺流人戴梓,曾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皇帝南書房重臣,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兵器科學家,由于他發明了“連珠炮”而得罪了西洋傳教士南懷仁,被誣陷為“私通東洋”,流放到了鐵嶺。在鐵嶺,戴梓艱難地生活了35年,被迫以賣字畫為生。史料記載他“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饑”。
時至今日,在東北大年夜的晚上,坐在家中,你只能聽得見四種聲音,春晚的笑聲,搓麻將的嘩啦聲,外面的鞭炮聲和拍榛子的脆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