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兒女對生產生活的深刻總結。對于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俗的影響而言,民俗的形成發展以自然地理環境為前提基礎、民俗的傳播擴散受制于自然地理環境、民俗是人與自然地理環境相協調的成果。基于此,從自然地理環境、民俗內涵,自然地理環境與民俗之間的關聯性,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俗的影響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為相關人員開展同類研究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人類世世代代的生存發展皆以自然地理環境為其物質基礎。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不論是哪個民族文明的形成、發展及演變,都與自然地理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與此同時,人類的思想觀念或者精神意識也受到極大影響。人們常提及的自然地理環境主要包含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地質地貌環境等多個方面,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自身生存發展較為固定的地區,在這一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中,人與自然之間逐漸構建起一種趨于穩定的關系,進而發展成各種民俗文化[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使得不同地區、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由此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各地人民的性格特征。因此,對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俗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概述
自然地理環境,主要指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間,是有機界與無機界相互轉化的場所,是人類社會形成與發展的基礎。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去擁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大常態地貌類型之外,還擁有諸如海岸地貌、冰緣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地貌,正是憑借多樣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讓我國傳統自然經濟、中華文明實現了多元化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地處地球北溫帶,沒有嚴寒酷暑,氣候宜人,江河湖泊星羅棋布,廣袤的土地可墾可耕,讓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在這里繁衍生息。基于此,相較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
民俗的相關概述
民俗亦可稱之為民間文化,主要指的是某一民族或者某一社會群體通過漫長生產生活實踐逐漸形成的,并得到時代傳播、趨于穩定的文化內容,簡而言之即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在中國廣袤大地上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無不世代流傳著由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這些民俗不僅使人們的生活得到極大豐富,還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與人類社會群體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在各民族、地域形成、發展及演變中,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自然地理環境與民俗之間的關聯性
民俗的形成發展以自然地理環境為前提基礎
人類作為自然的產物,在其生存發展過程中,一直以自然地理環境為重要物資基礎,而這也是民俗形成發展的前期基礎。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一直十分推崇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受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可想而知,自然地理環境不僅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必需的場地、原料,還是農業生產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自然地理環境還與農業社會分工、農業生產地域分工緊密關聯,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傳統農業更形成了生產周期長、不穩定性、季節性等特征[2]。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的服飾都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在過去,服飾主要供人們防寒保暖、保護人身安全,受不同自然地理環境影響,人們對服飾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地處嚴寒地區的人們,穿著的服飾講究厚實防寒;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人們,穿著服飾則講究寬松、透氣。而對于一些地形復雜的地區而言,由于氣候的多變性,當地人們所穿著的服飾則講究適應多變的氣候特征。
民俗的傳播擴散受制于自然地理環境
對于民俗的特征而言,同時表現為時間層面的傳承性及空間層面的傳播性。其中,時間層面的傳承性即為民俗的形成發展;空間層面的傳播性即為民俗的傳播擴散,于此期間既可能形成一種全新的民俗,又可能形成全新的民俗分布區。對于民俗的傳播擴散,主要可歸結為兩種方式:一是鑒于人口遷徙因素所造就的民俗傳播擴散。歷史實踐表明,在戰爭、災害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會使得相應民族或者相應地區的人口發生大規模、長距離的遷徙,在此過程中,民俗這個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也會伴隨人口遷徙而得到傳播擴散。與此同時,一些民俗會因為喪失了賴以生存的自然基礎或者社會環境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一些民俗則經由改造創新,或與移入地區原本的民俗進行融合碰撞,進而演變成一種全新的民俗。值得一提的是,新的民俗務必要與當地的自然基礎、社會環境相適應,不然最終仍會陷入不復存在的境地。二是依托采借途徑,讓一些民俗得以在其他地區、其他民族得以傳播擴散。該種傳播擴散方式相對簡單,無需人口的大規模遷徙,而是在不同地區、民族之間趨于穩定的前提下開展民俗交流。民俗的這兩種傳播擴散方式都講求以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便利交流和往來為重要基礎,從自然地理環境角度而言,即要以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為重要前提[3]。
在豐富多樣的民俗活動中,有很大一部分民俗在我國得到了廣泛流傳。比如,每逢端午佳節,我國南方地區都有舉辦賽龍舟的民俗,一些地方還將賽龍舟打造成一場每年固定的民俗盛會。賽龍舟民俗之所以得到廣泛流傳,一方面是為了紀念備受人們敬仰的民族英雄屈原,另一方面更是因為南方地區的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地勢平坦、河流眾多,水面開闊,由此為舉辦龍舟賽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還有一些民俗在我國的分布范圍則較為狹小,比如,云南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當地少數民族的分布普遍呈島嶼狀,而相對應的,當地民俗分布也呈島嶼狀,之所以造成這一局面,主要是因為云南地處云貴高原和橫斷山區,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交通十分不便,進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不同地區、民族之間的交流往來,阻礙了民俗的傳播。
民俗是人與自然地理環境相協調的成果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存在明顯差異,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探索總結,孕育出了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通過對各種民俗的認知和了解,不難發現很大一部分民俗均可彰顯出一種因地制宜的精神,以期追求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關系,并達成一種“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這一精神追求在中華民族的飲食、居住、生產等物質民俗上均有明顯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千百年來一直有以農治國的傳統,同時,農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中十分重要的產業。在漫長的發展中,廣大勞動人民總結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并提出了大量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適應的農業生產技術手段,并依托民俗的方式世代流傳。比如,在農業生產中講究因地制宜,即結合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漁則漁。又如,在農業生產中推行各式各樣的耕作制度、耕作方式,如秦嶺淮河一線以北主要為旱地,多平原,該地區主要適宜種植小麥、高粱、玉米等農作物;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主要為水田,該地區主要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還有在農業生產中,講求對土地肥力的保護及恢復,具體表現為在農業生產中采用休耕、輪作、施撒有機肥等生產技術手段。
自然地理環境對不同民族民俗的影響——以蒙古族、涼山彝族、黑衣壯族為例
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俗的影響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這一自治區地處我國北部,全區基本為高原型地貌區,同時涵蓋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沙漠等地貌,氣候主要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還表現出降水量偏少、分布不均,風大,寒暑變化顯著等特點。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俗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蒙古族飲食習慣的影響。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主要體現在其飲食特點、飲食習慣等方面,飲食特點和習慣作為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反映著該民族的歷史文化、生存環境。從飲食素材角度而言,蒙古族飲食可主要分成肉食、奶食兩大類,這與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相契合,當地人民以放牧為生,家中飼養有成群的牛羊,由此、牛肉、羊肉、馬肉及牛奶、羊奶、馬奶等牧業產品成為蒙古族主要的傳統食物。再加上草原氣候寒冷,使蒙古族形成了喝奶茶的習慣,這一飲食習慣既便捷,又有助于當地人民防寒御暖;二是對蒙古族居住民俗的影響。居住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需求。民居習俗不論是其形成發展,還是其類型分布,均與自然地理環境有著緊密聯系。內蒙古地區降水量偏少,冬季漫長嚴寒,牧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這一時期的住所主要為隨時拆搭的帳幕,該種帳幕亦可稱之為氈帳、穹廬,其大多為圓形,主要采用條木結成網壁及傘形頂,上方鋪設毛氈,用繩索固定,易于拆裝、移動。依據氣候轉化及其他相關需求,還可對氈帳外圍包裹物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所以其尤為適宜蒙古族的居住習俗,再加上十分便捷和經濟,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三是對蒙古族民族服飾的影響。內蒙古自治區氣候變化顯著,冬長夏短。在漫長歷史發展中,蒙古族在廣袤的土地上放牧游獵,服飾在當地人民生產生活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蒙古族民族服飾主要由長袍、窄袖、束腰以及靴子等構成,它們的產生與內蒙古地區高原的地形地貌及草原的游牧生活密切相關,服飾著裝形式表現出對該種自然地理環境的適應性。
自然地理環境對涼山彝族民俗的影響
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我國四川省西南部,境內地勢多樣復雜,主要包括山地、山原、丘陵、平原等。涼山彝族生活的地區,大多在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的高寒山區及二半山區,全年氣溫偏低,屬高山臺地氣候。自然地理環境對涼山彝族民俗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涼山彝族飲食民俗的影響。因為涼山彝族主要居住在高寒山區及二半山區,當地氣候偏冷,僅適宜種植蕎麥、洋芋等農作物。因而,洋芋、蕎巴成了生活于高寒山區彝族人民的主食,其他的糧食作物還有小麥、燕麥等;二是對涼山彝族居住民俗的影響。涼山彝族的居住形式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緊密相關,通過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彝族人民創造出一系列頗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諸如閃片房、互板房、干欄房、土掌房等。作為一個農牧兼營的民族,涼山彝族當地的村寨分布表現出特殊的傳承特征。彝族民居選址主要為地勢險要的高山坡地或者河谷地帶的向陽山岐,居住環境枕山臂江,朝陽避風;三是對涼山彝族民族服飾的影響。涼山彝族的民族服飾重點體現了本民族的家支等級觀念、精神風貌及社會生活環境。通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彝族人民基于當地自然地理環境、民族特征,創造了自身民族服飾色彩的黑、紅、黃三原色。
自然地理環境對黑衣壯族民俗的影響
黑衣壯族主要聚居于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該地區為揚子地塊邊緣,屬石灰紀和泥盆紀的石灰巖巖溶地貌。氣候主要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干燥、水分蒸發大。自然地理環境對黑衣壯族民俗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黑衣壯族飲食民俗的影響。因為黑衣壯族聚居地區土壤瘠薄,糧食產量極低,所以其水稻種植較為落后,主食以玉米為主,其次為蕎麥、紅薯。再加上當地氣溫偏高,所以黑衣壯民通常不飲烈酒,而以自釀米酒為主,并且高溫不適宜存放肉類食品,葷食通常以臘肉、腌酸肉為主;二是對黑衣壯族居住民俗的影響。黑衣壯族長期以來一直延續著自然淳樸的村落以及依山傍林修建的干欄式民居,此類民居主要為石木結構,工藝粗糙簡單,其一般有三層及陽臺,第一層用以圈養牛羊,第二層住人,第三層則為倉庫,該種別具一格的居住方式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三是對黑衣壯族民族服飾的影響。基于對當地地形地貌、氣候干熱特征的適應,黑衣壯族的服飾大多清一色著黑,男人穿著前蓋大襟上衣,搭配大褲頭、寬褲腳的褲子,不僅便于散熱,還便于人們生產勞作。女人則通常穿著右蓋大襟及葫蘆狀矮腳圓領的緊身短式上衣,搭配大褲頭、寬褲腳的褲子,同時頭戴黑色頭巾,腰系黑色圍裙,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效果。
綜上所述,民俗的形成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自然地理環境則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民俗的形成與發展以自然地理環境為前提,民俗的傳播擴散受制于自然地理環境,民俗是人與自然地理環境相協調的成果。為了使各地區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相關人員應當對地方自然地理環境特點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升對民俗文化的認知水平,在新時期肩負起傳承發展民俗文化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朱正媧.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分析[J].東西南北:教育, 2021(03):7.
[2]孫英芳,蕭放.中國民俗學鄉村社會治理研究七十年[J].民間文化論壇, 2019(06):11.
[3]李江敏,趙青青,陳靜.長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0,40(12):191-198.
[4]張漫月.自然地理環境對語言文化的影響——以漢語和英語為例[J].現代語言學,2021,(02):4.
[5]王博.薩滿教對北方少數民族民俗事象的影響——以滿族,鄂倫春族以及蒙古族為例[J].青春歲月,2019(20):419.
[6]王寧.試析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俗事象的影響——以乾隆時期宜川縣為例[J].唐都學刊,2005(03):134-138.
[7]王英.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俗事象的影響探討[J].炎黃地理,2022(09):35-37.
[8]秦樹輝,韓秀珍.初探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俗事象的影響[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5):114-118.
[9]趙徐州. 民俗文化在時代沉淀中厚積薄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2-10(006).
[10]丁銳,尚鵬,錢雅倩.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基礎、價值與路徑——以蘇州地區為例[J].地理教育,2023(02):49-53.
【作者簡介】趙有勇(1979—),男,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自然地理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