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黃毅
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本土音樂文化是一定區域內的人民在長期生活生產實踐中的產物,是為滿足他們的生活與精神需要創造出來的特定的物化成果。鄉村文化體現著一種傳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鄉愁,鄉愁是故鄉的歌,本土音樂就是故鄉的歌。以樟坪畬族鄉的本土音樂發展為例,論述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的本土音樂傳承與發展,為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尋找有效途徑和發展對策。
什么是鄉愁?從2013年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工作會議上提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可解釋為深切思念家鄉的憂傷心情,是一種對家鄉眷戀的情感狀態。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移民,都會思念自己的故土家鄉。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說明一個地區的文化從人們出生就開始了,本土文化不僅指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風俗文化,更是與人們的生活、風俗、日常息息相關的文化。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精神的基礎。音樂文化是本土文化與生俱來的,用正確的方法分析鄉村振興和音樂文化之間的關系,研究鄉村振興與文化的聯系,離不開人們的精神食糧——音樂文化。研究鄉村音樂文化,推進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豐富農民精神世界,這樣鄉村振興才能有更高的內涵和意義。
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雖然只有幾年時間,但各方面都對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該戰略研究越來越深入,闡述越來越透徹并呈現出多元視角、多維研究的態勢。諸多學者都對之進行了獨到的闡發、研究,促進了學術的繁榮與發展。現主要以貴溪市樟坪鄉畬族音樂文化為背景,淺析鄉愁背景下鄉村振興的發展概況。
樟坪鄉的本土音樂文化概況
樟坪畬族鄉,隸屬于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地處貴溪市南部,東嶺鉛山,南連福建光澤縣,北接貴溪古鎮文坊鎮,閩贛交界處屬武夷山脈西麓。相傳明代中葉,畬民自福建汀洲遷徒至貴溪縣東南山區,見群山一山坡中有群獐夜棲草坪,遂在此搭建村寨,故名獐坪,后諧音為樟坪。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樟坪畬族鄉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2017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樟坪畬族鄉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2008年4月,生態環境部授予樟坪畬族鄉第七批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行政區域總面積12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樟坪畬族鄉戶籍人口為3965人,是江西省畬族最早成立的畬族鄉,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區域之一,被譽為“山腰上的畬鄉”。畬族鄉境內有陽際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漳坪畬族民俗風情園區及青茅境景區,風景秀美、群山起伏、溝谷縱橫,流泉飛瀑比比皆是。其生態環境優美,民族風情濃厚。從資料可以發現,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樟坪鄉位于半山腰,有商品零售業21家,市集1個,鄉文化站1個,文化廣場1個,是急需幫扶發展的對象。
畬族鄉的本土音樂文化來源于樟坪鄉畬民對生活的感悟以及情感的抒發,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這些要素是樟坪鄉畬族本土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其影響著畬族人民的娛樂、社交、育人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畬族是一個有自身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由于歷史上長期處于社會的邊緣,形成了以歌代言、以歌敘事、以歌抒情、以歌行樂的歌唱習俗。正如畬歌所唱:“水連云來云連天,山哈歌言幾千年……祖宗代代無田分,留下歌言分子孫,歌是山客傳家寶,千古萬年世上傳。”畬族民歌作為畬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歌詞內容極為豐富,與畬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蘊含著畬族的民族密碼和文化基因。畬民們以歌區別“我族”與“他族”,強化民族認同;以歌進行社會交往,增強民族凝聚力;以歌祭祀祖先,傳承民族歷史記憶;以歌為媒介,表達喜怒哀樂,畬族民歌可以說是了解畬族文化的一個窗口。但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畬族民歌的傳承生態鏈斷裂,其具備的社交、育人等社會功能也逐漸消失。而且,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尤其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畬族鄉的本土文化環境遭到沖擊,發展與傳承方式更新不及時,其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與忽視。
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的本土音樂現狀
樟坪畬族鄉被譽為“山腰上的畬鄉”,由于居住地域的差異性,畬族鄉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該鄉境內有陽際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樟坪畬族民俗風情園景區及青茅境景區,風景秀美、群山起伏、溝谷縱橫,流泉飛瀑比比皆是;奇巖怪石千姿百態,生態環境優美,民族風情濃厚。樟坪畬族鄉是江西最早設立的民族鄉之一,這里的名勝古跡有始建于唐代的清心寺和慈清寺,有宋朝楊家將穆桂英派兵防守的火燒關古驛道等。樟坪畬族鄉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擁有樟坪生態茶樹基地、十里竹海、甑蓋山、三際頭瀑布、三疊泉瀑布、千年姊妹楓等10多處自然景觀,有畬族文化廣場、三級修竹山莊、畬族古建筑、民俗文化村、上山太平天國古寨墻、西排—山石村農貿街等近10處人文景觀。畬族傳統文化有“三月三”“刀山鑼舞”“馬燈舞”“畬族山歌”“高腳蹬”“畬族狗王傳說”,畬族服飾分別以傳統音樂、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俗等類型入選鷹潭市級和貴溪市級非遺名錄。其中兩項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燈舞”是起源于元末傳承至今的畬族古老地方舞種,2010年入選江西第三批非遺保護名錄。“樟坪畬族上刀山”是畬族世代相傳的一種古老跳儺儀式,一般會在傳統節日或者有客人來時進行表演,2013年以“民俗類”入選江西第四批非遺保護名錄。
從2021年開始,政府對樟坪畬族鄉進行幫扶,畬族鄉的鄉村振興、旅游文化、民族教育、村寨風情等開始深入發展。畬族鄉近幾年因地制宜,在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基礎上,引導村民開展油茶、白茶、香菇等特色種植,打造具有畬鄉風情的特色農家樂。但是從收獲效果上看,缺乏以鄉村本土音樂文化為基礎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傳統手藝能夠得到傳承具有實際應用的意義,其次深入挖掘畬族音樂文化,充分利用畬族民族音樂與本土音樂資源對鄉村文化進行創造性和創新性傳承;最后,開發鄉村地域文化資源,賦予其全新的文化價值和內涵,打造鄉村產業的融合升級,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創新文化產業新業態,為鄉村文化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通過新鄉愁情懷賦予畬族鄉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
畬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對策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音樂是最生動、最方便、最容易普及的文化形式,文化振興離不開音樂文化的振興。怎樣挖掘更多的鄉土文藝作品?怎樣讓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更好地融合?怎樣更廣的傳播與發展鄉村本土音樂文化?擬從以下三點進行具體探討。
深入挖掘:發展創新鄉土文藝
做好本土音樂的傳承發展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加強農村音樂文化建設,大力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對于推動鄉村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樟坪畬族鄉是江西省8個少數民族鄉之一,樟坪鄉坐落在半山腰上,人們依山而居,其祭祀儀式和畬族山歌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較為完整地保留至今,可以說體驗畬族鄉音樂文化就是體驗一種鄉愁記憶。在體驗方式上,一是可以將傳統的文藝作品、文藝生活、文藝歌曲收錄整理好,修建一個畬族鄉村博物館。讓民俗文化得到更專業的傳承與保護,通過文化博物館的建設,增加文化的多樣性,推動文化受眾的廣泛化,減緩文化斷代現象;二是將殿堂之上的高雅藝術進行大眾化轉化,迎合人民大眾的興趣特點,推動鄉土傳統娛樂現代化。三是以街道、村、社區為單位,通過選拔推薦、輔導共建、展演比賽等多種形式,挖掘更多的畬族音樂文化。
畬族山歌本就來源于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他們口口相傳的歌曲曲調,可以通過編曲、改編等新興方式,讓年輕人去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更快地掌握民俗歌曲的演唱方式。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多樣化和綜合性文娛產出,通俗易懂的演唱更有利于鄉村文化的發展,可持續促進鄉土文化趣味性和歷史性結合,推動村落鄉土文化的現代融入與發展。
文化建設:城鄉結合傳承鄉土文藝
中國自古就有“安土重遷”“落葉歸根”的鄉土情懷,鄉土是民族文化的根,是國人的精神源泉和心靈歸宿。隨著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城市文化和現代文化強勢擠壓著鄉土文化的生存空間,鄉土文化的轉化、傳承與創新是維系其生命力與活力的關鍵因素。讓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可把落腳點放在具體的文化建設路徑上。首先,在與現代城市文化碰撞過程中,鄉土文化的現代融入與發展迫在眉睫。新城市居民是指居住在城鎮化水平較高的新農村地區的居民,其居住和出行模式都與城市無異,其文化娛樂安排都帶有城市的風格。相比于流動人口,他們定居在城鎮化的農村地區,其生活更趨于穩定;相比于城市市民,他們帶著鄉土氣息,身上兼具鄉土性與城市性的雙重特征,其承載的鄉土文化代表著最為鮮明的時代變化。
其次,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中,文化振興是基礎。鄉村振興的文化價值,一方面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另一方面是文化振興建設鄉愁情結下的精神家園。鄉愁是中華文明的生態智慧,鄉愁所承載的文化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印記,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國進入了新時代,正處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刻。現代社會是一個流動的社會,作為個體,很多人在長大成人后都不可避免地離開故土。
再次,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音樂節、音樂園區、國際音樂節等,吸引文化入駐,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畬鄉,通過具有品牌效應、特色優勢的節日打造具有特色的“畬鄉音樂小鎮”等音樂文創產業,融合帶動鄉村旅游的新業態,實現鄉村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雙提升,充分發揮音樂文化賦能產業的價值,促進鄉村產業的融合升級,構建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產業體系,為高質量城市化生活狀態打造一個典型的新城市居民群體。
多方聚力:融媒體平臺營造鄉土氛圍
缺少平臺支撐,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配比不足。在鄉村音樂文化振興這一策略上,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其重要保障。樟坪畬族鄉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有著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但畬族鄉特色不夠明顯,產業發展不夠強勁。
可利用多媒體平臺助力,如近期觀看量暴增的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帶動了云南的旅游熱潮,把大理的鳳陽邑村帶火了。其原本是大理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小村莊,平時游客只有500人左右,電視劇的熱播使這個原生態村落每日的客流量達到3000人以上。通過熒幕讓更多的觀眾了解了這個充滿茶馬古道底蘊和氣息的原生態村落,吸引人們去真正感受原生態村落的安靜祥和,這也激發了鄉村文化的氛圍感,增添了鄉村振興的活力。
通過實際案例,從鄉村文化的角度出發,研究基于留住鄉愁的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探索畬族鄉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徑,鄉村振興幫扶建議做一系列的報道,營造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同時,創新本土音樂文化發展的模式,搭建創新發展平臺。通過網絡新媒體,拓寬鄉村振興渠道,探索“媒體+直播+電商”的新模式,以網絡形式宣傳畬族本土文化以及優美的民俗,多提供畬族鄉有價值的信息,以滿足市場快速的發展需求。基層的新型媒體離百姓最近,可打造百姓的服務平臺以及社區樞紐定位。用鄉音留住鄉愁,不斷培育創新文化產業項目,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鄉愁和鄉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進當地打開“大眾創新,萬眾創新”的鄉村振興新局面,帶動畬族鄉的經濟發展。
音樂因其以音響為載體,容易被人們記住也更容易被人們遺忘,以鄉愁為目的,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責任。通過深入挖掘畬族音樂文化,進一步增強鄉村振興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鄉村本土音樂文化為基礎,將畬族音樂與本土音樂資源充分結合,對鄉村文化進行創造性的傳承發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1]李玉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北省周窩音樂小鎮可持續發展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9.
[2]蔡蕾蕾.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文化保護與利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3]段百慧.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的鄉村文化振興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21.
[4]史可新.新發展理念下鄉村文化振興路徑探析[J].現代農村科技,2022(02):13-16.
[5]徐爍昕,金祥婧.鄉村振興背景下閩東畬族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探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3):83-91.
[6]李寶佳.管窺漳州華安畬族民歌的歷史記憶與音樂文化[J].藝術研究,2022(01):76-80.
[7]王經緯.閩東畬族文化的跨媒介藝術轉向——以畬族舞劇《山哈魂》為例[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3):6-10.
[8]鄭宇飛.論畬族山歌的美育價值[J].快樂閱讀,2022(08):48-50.
[9]宋雪萍.從非遺傳承角度看浙江畬族民歌合唱作品的藝術特征——以《畬歌如畫——浙江畬族風格合唱組曲》為例[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20(02):23-31.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宣傳思想文化領域高層次人才聯系服務項目支持“‘留著鄉愁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 靜(1991—),女,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理論;黃 毅(1988—),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