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適用之爭議

2023-05-30 11:49:48周龍
重慶社會科學 2023年2期

周龍

摘 要:民法典中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創制,是我國環境民事立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民法典生效后,該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即刻引發巨大爭議。對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的適用范圍是否包含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生態損害賠償訴訟,實務部門和理論界呈現截然相反的態度。究其爭議產生之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目前環境民事責任領域,存在著侵權訴訟、生態損害賠償訴訟、民事公益訴訟“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局面。而懲罰性賠償責任能否在這三種制度中混用,則取決于其自身的目的和定位,以及三種制度各自的功能和界限。從我國環境民事責任的體系以及民法典的相關表述來看,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范圍應當限定于一般侵權訴訟,不宜也無必要擴展至民事公益訴訟和生態損害賠償訴訟之中。

關鍵詞:民法典;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

基金項目:江蘇省法學會法學研究課題“《民法典》視野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研究”(SFH2020D09);南京工業大學青年社會科學基金“環境健康風險法律規制研究”(QNSK201903)。

[中圖分類號] D922.6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3)002-0075-018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3.002.00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規定:“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后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边@是懲罰性賠償責任在我國環境侵權領域的首次亮相。然而這一制度旋即在司法實踐中引發巨大爭議。2020年1月,江西省浮梁縣人民檢察院與被告浙江海藍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跨省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以及同月的青島市人民檢察院起訴的嶗山區某藝術中心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民事公益訴訟案這兩起案件中,法院因為將懲罰性賠償責任適用于公益訴訟而招致廣泛批評。而與之對應的是,司法部門卻大有將這兩起案件打造成典范的態勢,后一案件甚至在2021年10月被最高檢列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典型案例。由于懲罰性賠償責任打破了傳統民事責任“填平損害”的界限,這一分歧如不能妥善解決,將會造成環境民事責任體系的混亂,從而導致各種規定和制度不加區分地在不同類型的環境民事訴訟中混用,不利于我國環境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和完善。

一、問題的提出

懲罰性賠償責任在大陸法系一直是一個爭議較大的議題。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大陸法系國家一直恪守公法和私法的界限,懲罰被認為是一種公權力行使的表現。而侵權責任的目的應當是私權益的救濟,以填平損害為限,懲罰則是公法的任務,不應該出現在私法的領域。懲罰性賠償破壞了公法和私法之間的體系協調。所以,相較于英美法系國家對于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廣泛適用而言,大陸法系一般嚴格限制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

在我國環境民事法律責任體系中,目前存在著民事公益訴訟、生態損害賠償訴訟和侵權訴訟三種并行的制度?!叭{馬車”并駕齊驅的制度設計,一方面豐富了環境權益的保護路徑,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界限的混淆。環境侵權領域的一些特殊制度和理論,例如因果關系推定、懲罰性賠償責任能否同時適用于三種制度也存在爭議。因而,此次《民法典》正式確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必須明確其在環境侵權法律責任體系中的功能和定位。

2022年1月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生態環境侵權糾紛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將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功能界定為提升違法成本,嚴懲惡意侵權人,進而將公益訴訟和生態損害賠償訴訟的起訴主體,即國家規定的機關和法律規定的組織界定為“被侵權人的代表人”,從而允許其獲得懲罰性賠償責任請求權。這一表述不僅違背公益訴訟制度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的法理和設計初衷,也進一步模糊了行政處罰和民事責任的界限?;诖?,有必要對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制度功能進行梳理,明確其適用范圍和條件,從而真正統籌協調環境法律責任體系中各個制度的行使軌道,避免環境法律責任的功能泛化。

二、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正當性評價

懲罰性賠償長期以來在大陸法系國家飽受爭議甚至批評,在廣泛適用懲罰性賠償的美國,也因其過度濫用而引起了強烈的質疑。因而,對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功能探究,必須建立在其正當性確立的基礎之上。懲罰性賠償從何處獲得了其進入環境民事法律責任體系的正當性,決定了其功能,進而影響其適用范圍。

(一)懲罰性賠償的主要爭議

大陸法系學者對于懲罰性賠償最直接的質疑在于:懲罰是一種公權力行使的表現,是公法所應承擔的任務,不應該出現在私法的領域。而民事責任的功能應當限于填平損害,即便是作為受害人的原告,也不能從損害賠償之訴中獲利。即遵守所謂的“完全賠償”原則,不能使原告變窮或者變富。在大陸法系學者看來,懲罰性賠償責任與侵權法的功能和目的是不相容的,違背了侵權法的基本原則[1]。由此可見,大陸法系學者對該制度的質疑主要還是從受公私法法域界限思維的影響,認為懲罰性賠償模糊了二者的界限。此外,不當得利制度的存在,也讓大陸法系對請求權人通過侵權之訴獲利存在懷疑態度。

而在懲罰性賠償制度較為發達的美國,也存在著反對的聲音。例如美國學者塞勒斯(James B. Sales)和科爾(Kenneth B. Cole, Jr.)就主張廢除該制度。主要理由在于:懲罰性賠償對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數額過高的懲罰性賠償金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威脅,不利于商事主體的良性發展。民法上對不法行為造成的傷害都是以補償為基礎的,懲罰性賠償和民法理論相悖,即便將其理解為具有補償性質也不行[2]。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曾有過一次針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變革運動,其主要原因正是源于懲罰性賠償在美國司法實踐中的過量使用,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引發了人們對于懲罰性賠償程序正當性的質疑,加上過于高額的懲罰性賠償金,使得企業正常的經濟活動受到了嚴重影響。此外,由于美國對于懲罰性賠償適用范圍較廣,并不完全依靠成文法規定,這也引發了人們對于懲罰性賠償的合憲性質疑,因為懲罰性賠償作為一種嚴厲的經濟處罰手段,是否可以不依賴明文法定是存疑的。由于懲罰性賠償金可以由陪審團裁定,并無相應的法律標準,因而部分美國學者認為其違背了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關于正當程序的規定[3]。

(二)懲罰性賠償在我國的發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起草之時,也曾有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設計的兩種不同路線的討論。一是全面鋪開,廣泛適用,只要是惡意侵權行為造成嚴重損害,均構成懲罰性賠償責任。二是明文法定,有限設立,即只在個別領域引入該制度。最終,《侵權責任法》采取了相對保守的后一種方案,只在產品責任中作了相關規定[4]。除此之外,我國立法中僅在著作權和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有零星的關于懲罰性賠償的規定。

在《侵權責任法》和《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國內學者對于懲罰性賠償大多數持贊同觀點。早在《侵權責任法》起草之時,張新寶教授等就提出懲罰性賠償對遏制諸如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等惡性事件具有良好效果[5]。李友根認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在消保法中摸索出了不同于兩大法系的獨特懲罰性賠償制度[6]。郭明瑞和張平華則認為懲罰性賠償更有利于實現侵權法的預防和懲戒功能[7]。白江認為,懲罰性賠償可以提供更完整的賠償,并在人身傷害案件中提供更充分的事前賠償[8]。此外,在產品責任、環境侵權、著作權侵權、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等具體領域中,研究者對于懲罰性賠償的研究熱度和認同也是與日俱增。

也有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尹志強認為,在民事主體間應維持平等原則,處于平等關系的民事主體不應當被允許相互間實施懲罰[9]。金福海認為,懲罰性賠償具有公法屬性,與《民法典》的性質相悖,與《民法典》的目的和功能相抵觸,不宜進入《民法典》之中[10]。

我國學者對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質疑基本和大陸法系學者一致,主要還是認為懲罰性賠償的公法屬性大于私法屬性,不適宜納入民事法律制度。但大多數反對者并不反對在部分領域有條件地適用懲罰性賠償,只是對其進入《民法典》和《侵權責任法》存在質疑。隨著懲罰性賠償在我國適用的范圍逐漸擴大,反對的聲音也越來越少。但從我國采用明文法定和有限適用的方式引入該制度的現狀來看,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確立,是由于其在某一領域能夠實現一定的法律效果,有利于解決某類特殊問題。因而,對懲罰性賠償責任正當性和功能的解讀,必須結合其在所適用領域的背景和特殊性來看待。

(三)懲罰性賠償責任在環境侵權領域的正當性

橫向比較來看,在產品責任、著作權、消費者權益、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適用懲罰性責任,均有其自身的特殊理由和現實需求,例如經濟學上的考量、對不當得利的遏制、對公共安全的維護等等。環境污染和食品藥品安全、產品責任等問題具有共通性,其均是可能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并造成嚴重不可逆人身和財產損害的侵權行為。從后果的嚴重性來說,環境侵權不遑多讓。而在環境保護領域還存在著一個現象,即強者破壞,弱者受害。企業污染環境,獲取利潤,而受害的是普通民眾,甚至通常是社會中收入相對處于中下階層的民眾。并且在環境政策領域存在著一個矛盾,許多環境治理政策,往往越有利于環境,就越不利于窮人。例如政府對企業收取環境費用所增加的企業成本,被企業通過價格轉移給消費者,導致商品價格上升,反而造成了財富由窮人向富人的轉移。而社會中處于收入中下層的民眾,往往對經濟利益的需求大于環境利益。因而,低收入階層往往更容易受到環境污染的侵害。在這種情形之下,環境侵權的受害者就更加需要能夠有效獲得補償的途徑。另一方面,懲罰性賠償具有一定的激勵效果,可以起到鼓勵訴訟的作用。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真正進入訴訟程序的環境民事糾紛還是相對偏少,民眾依舊傾向于找政府和媒體,通過上訪、集體維權、媒體曝光等方式維護權益。隨著法治社會建設進程的加快,政府依法行政理念的貫徹,未來政府強行介入民事糾紛的情形將越來越少。因而,鼓勵民眾通過司法途徑救濟環境權益,亦十分必要。綜上所述,環境侵權完全具有適用懲罰性賠償的現實必要,但其正當性是建立在被侵權人的現實需求之上,并非基于公權力機關規制環境違法行為的需要,這一點在后文將繼續論述。

三、環境侵權懲罰性責任的功能界定

懲罰性賠償責任作為民事法律責任體系中的異類,在適用上必須嚴格限制。因而,必須厘清該制度在整個環境民事責任體系中的功能與定位,從而確定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場合與啟動條件。

(一)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懲罰”功能之爭議

1.學理分析

“懲罰”和“賠償”,二者在法學語境下似乎是并不能組合的一對概念?!皯土P”一詞天然帶有公法色彩,通常是刑法的任務。而民事賠償責任強調的是恢復,讓損害復原到最初未發生的狀態[11]。而懲罰性賠償責任與一般的民事責任不同,其具有一定的刑罰特征,被一些學者稱為“準刑罰”,是刑法和侵權法之間的溝通橋梁。

對于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功能,英美法系學者通常認為有三點:其一是對行為人進行經濟處罰,降低其再次作惡的可能性,同時對社會其他人進行警示; 其二是激勵受害人積極行使起訴權,調動受害人通過司法途徑維護權益的積極性;其三是對受害人進行精神和心理補償[12]。即威懾功能、激勵功能和補償功能。

但是隨著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不斷發展,我國學界對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功能研究出現了分歧,其主要爭議在于懲罰性賠償究竟是否具有懲罰功能。王利明認為,懲罰性賠償的主要功能在于補償和懲罰,在二者結合的基礎上,進而衍生出遏制等其他功能。在司法實踐中,補償性損害賠償無法充分保護受害人權益和懲戒加害人時,懲罰性賠償責任可以進行補充[13]。楊立新認為,懲罰性賠償有助于重點制裁惡意侵權的污染者。朱廣新則認為,懲罰性賠償是處于平等地位的當事人一方向另一方施加一種私罰的特殊法律關系[14]。202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生態環境侵權糾紛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解釋》發布,在發布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臨萍和最高人民法院環資庭庭長劉竹梅在闡釋《解釋》起草精神時提及“充分發揮懲罰性賠償的制度功能,依法提高環境違法成本,嚴懲突出環境違法行為,讓惡意侵權人付出應有代價”。這似乎是肯定了懲罰性賠償的懲罰功能。

而否定懲罰性賠償的懲罰功能的學者則通常認為,懲罰性責任的名稱并不等同于其承擔了懲罰功能,其更趨近于一種威懾或是補償作用。大陸法系國家一般認為,民事責任的功能在于填平損害。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都堅持以恢復原狀為首選,在恢復原狀不能的情形下,才采用金錢補償的方式,并且金錢補償的額度以填平損害為目的,不讓任何人,哪怕是受害者,從訴訟中變得更富,即所謂的完全賠償原則。但在環境侵權中,所謂的完全賠償,是一種理想狀態。破鏡難以重圓,很多現實中的損害,是難以恢復原狀,且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例如精神創傷、永久性的殘疾等等。而環境損害則比一般的人身、財產和精神損害更為復雜,首先環境損害亦可能導致無法恢復的精神創傷和人身損害,例如著名的日本水俁病事件,其對受害者造成的畸形病變,伴隨受害者一生,甚至會影響后代;其次環境權利的復雜性,使得在環境損害中存在著大量的間接損害和非實體損害,例如生態損害、生物多樣性損害、環境審美權益損害等等,這些損害均無法準確地用金錢來衡量;再次,即便是可以計算的損害,往往數額可能十分巨大,即使在采用懲罰性賠償的情形下,也可能無法填平損害。綜上所述,在環境侵權中,填平損害本身就可能是個偽命題,而由于懲罰性賠償往往存在啟動的前提條件,通常是在情節嚴重且主觀上存在較大過錯時,此時的環境污染往往后果嚴重,損害巨大,采用懲罰性賠償更能真正填補受害人的損失。因此,懲罰性賠償更趨近于對補償責任的補充,而非一種懲罰。例如張保紅認為,懲罰性賠償是一種不準確的表述,更適合用特別賠償金來稱謂,其包含補償性賠償金和報酬性賠償金兩部分[15]。也有學者認為,對于消保、知產等不同領域的立法不能一以蓋之,需要結合具體情形討論。例如蔣舸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應引入加重賠償,但不應追求懲罰目的,懲罰目的的存在與否取決于其所調整的具體法律關系[16]。

2.對上述觀點之評析

從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發展歷史來看,兩大法系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我國立法者在審慎評估之后,也采取了相對保守的方案。即在特定的領域,以明文法定的方式,有限引入該制度。因而,對于該制度功能定位的理解,不應直接照搬英美法系的相關觀點,而應當根據其所適用的領域,確定其目的。從對產品責任、著作權等領域相關立法情況的考察來看,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目的不能脫離其所在部門法的立法目的和法律制度體系的設計。例如消保法著名的“假一賠十”規則,其制度設計的特殊目的之一在于:希望在商品買賣領域,能夠形成一種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彼此都能認可的糾紛處理規則,從而提升商品買賣糾紛處理的效率,節約公共資源。

支持“懲罰屬性”的理論,大部分都是從懲罰性賠償對環境保護和環境違法處罰的積極作用入手,認為其有利于增加違法成本,遏制違法行為。然而肯定論的最大的弊端在于,其并未回答大陸法系對于懲罰性賠償最基本的質疑,即私法責任承擔公法懲罰功能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何在。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和生態文明建設大目標的背景下,我國已經從多個維度提升了環境保護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嚴厲性,無論是號稱“史上最嚴”的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境保護法》”),還是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對污染環境罪增設“7年以上”的量刑標準,均表明我國環境違法犯罪的成本較之以前已經有明顯提升。在這一前提下,環境民事責任承擔公法懲罰任務顯得并無必要。

從環境侵權的角度來看,懲罰性賠償責任不應當具有懲罰性,理由如下。

第一,對于懲罰性賠償責任,必須明確的一個前提是,它適用于私法領域,適用民事訴訟程序,它的啟動必須由被侵權人發起,法院不能主動適用懲罰性賠償。被侵權人亦可放棄該請求權。因而,前文提及《解釋》的新聞發布會上,最高法院方面所做的“嚴懲突出環境違法行為,讓惡意侵權人付出應有代價”的表述是值得商榷的,有模糊行政處罰與民事賠償的概念之嫌。即使懲罰性賠償責任在功能上對傳統民事責任有所突破,也不意味著它具備了公法的性質。它依然隸屬于民事責任的范疇。而作為民事主體的被侵權人,不可能擁有對他人實施“私罰”的權力。而《解釋》第一條指出:“人民法院審理生態環境侵權糾紛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應當嚴格審慎,注重公平公正,依法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边@里的統籌環境與經濟發展,應當理解為合理適用該責任,綜合考量同一環境污染、破壞生態行為已被處以行政罰款、刑事罰金的情形。換言之,在環境立法全面從嚴的大背景下,由于行政處罰和刑事責任的嚴厲程度較之過去已有顯著提高,因而,在民事責任中再強調其責任的懲罰性質只會增加企業的負擔,難言“統籌”二字。從這個角度而言,懲罰性賠償責任不應當承擔懲罰的功能。

第二,懲罰性賠償責任之所以看上去具有懲罰性,在于其突破了民事責任的損害填平原則。加害人的責任不再限于其造成的損害,而是必須承擔高于損害數額數倍的賠償。這被認為是對加害方的懲罰。然而,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相比,在金錢懲罰之上,并不存在以數額高低的差異來區分的標準。甚至,在許多時候,民事賠償的標的遠高于行政罰款和刑事罰金。三種責任的劃分,完全取決于行為所觸及的法律的區別。而從功能上來說,懲罰性賠償責任雖然超過了實際的損害數額,但其仍然是對受害方的補償,由加害方向受害方補償的行為,并不因其數額超標就具有懲罰性。

第三,認為懲罰性賠償責任具有懲罰性的另一個理由是,懲罰性賠償責任適用于那些侵權人具有嚴重主觀過錯的情形,而這種過錯被認為是具有可譴責性的。但是,威懾過錯行為本身就是《侵權責任法》的目的之一,無過錯責任只是責任的構成要件不包含過錯,不代表無過錯責任的場合一定不存在過錯。從這個角度而言,對過錯的譴責并沒有脫離《侵權責任法》的傳統功能,不能認為其就具有了懲罰性質。

第四,從環境法的角度而言,這種超標賠償,是由于一些嚴重的侵權行為造成的后果不能簡單地用金錢衡量,其損害甚至具有不可逆的性質。例如環境污染造成的終身疾病或是殘疾。在這種情形之下,理想中的填平損害的情形根本無法實現,只能通過懲罰性賠償的方式對受害方予以慰藉。因此,懲罰性賠償本身是對民事責任補償功能局限性的一種彌補,不具有懲罰性。

第五,民事、行政、刑事三種法律責任各司其職,相輔相成。不會因為承擔民事責任而免于承擔刑事、行政責任。尤其是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需要以行為的違法性作為前提。在這種情況之下,民事責任沒有必要越俎代庖,代替行政責任或是刑事責任承擔懲罰的任務。

第六,環境法強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懲罰性賠償責任應當是對這一原則的體現。通過高額的賠償,期望能使一部分生產者為了避免承擔侵權責任,從而調整生產工藝,完善管理,避免事故。這種威懾和警示的作用是侵權法矯正正義的體現,并非源于其懲罰性。

綜上所述,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并不具有懲罰功能。

(二)《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立法背景與立法目的

懲罰性賠償責任是此次《民法典》新增條款,從立法機關的態度來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民事立法中的落實,是《民法典》對于生態文明法治建設需求的回應。因此,從立法目的的角度來說,懲罰性賠償的功能應當與生態損害賠償制度近似,即構建完善的環境損害索賠制度,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從這一角度來看,懲罰性賠償的主要目的不在罰而在修,其仍屬于民事責任的范疇,目的在于對由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而遭受損失的被侵權人實行超額救濟。一方面,民法的填平原則往往適用于財產損害,對于嚴重的,難以用金錢準確衡量的環境損害和由環境損害導致的人身損害,其損害往往具有不可逆的性質,無法恢復原狀或是以金錢填平,此時,懲罰性賠償能夠對受害人實現更充分的救濟。另一方面,預防原則是《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對風險的規避是比救濟損害更為深層的目標,但侵權責任具有事后救濟的特點,往往不能實現預防功能,通過懲罰性賠償提升違法成本,發揮《侵權責任法》的矯正功能,實現對環境侵權行為的法律威懾,有助于環境法預防功能的實現,進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標。

此外,由于環境法學者和民法學者長期以來在一些環境侵權的法律條文理解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因而,在《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中,雙方達成共識,在《民法典》中對環境侵權問題僅作原則性規定,為后續的《生態環境法典》的編纂留存了調整空間[17]。從這一角度來看,《民法典》中環境侵權的部分是在趨向于保守的背景下編纂的,作為一般法的民法對作為特別法的環境法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自主空間。因而,對環境侵權責任編的理解和討論應當限定在民法的范疇,即使未來環境法理論拓展,在環境民事責任領域引入了具有公法屬性的懲罰功能,其也不在此次《民法典》的考量范圍之內。

(三)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功能

綜合學理和立法者本意來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應當承擔的功能包括:威懾功能、激勵功能、補償功能、預防功能四個方面。

威懾功能是指懲罰性賠償責任使得加害人在實施違法行為時,需要面臨高額的賠償風險,而趨利避害的本性會促使污染者調整自己的行為。

激勵功能是指懲罰性賠償責任可以鼓勵更多的受害者,使他們通過司法途徑救濟自身權益的意愿增加。從而更加充分地發揮環境民事訴訟制度的作用,改變我國環境司法中目前民事訴訟比例過低的不合理狀況。

補償功能是指懲罰性賠償責任可以讓那些受到嚴重不可逆損害的環境侵權受害人獲得補償,以安撫其心理和情感。同時盡可能地填補其損害,讓其獲得充分的賠償。對傳統民事責任的局限性是個有利的補充。

預防功能是指懲罰性賠償責任有利于環境法更高層次目標的實現。通過賠償責任的提升,預防并減少惡性環境損害的發生,有助于生態文明目標的實現。

四、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范圍

此次《民法典》立法過程中,對于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范圍存在較大爭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是否適用于公益訴訟;是否適用于生態損害賠償訴訟;是否適用于人身損害以外的環境侵權訴訟(包括財產損害和環境利用權益損害)。

(一)是否適用于公益訴訟

1.主要爭議

2021年1月4日,江西省浮梁縣人民檢察院與被告浙江海藍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跨省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中,法院判處被告承擔環境污染懲罰性賠償 17 萬余元。此案因是《民法典》施行環境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的“首案”而廣受關注。同年1月29日青島市人民檢察院起訴的嶗山區某藝術中心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民事公益訴訟一案中,法院判決被告某藝術中心承擔懲罰性賠償9萬余元?!睹穹ǖ洹飞胁蛔阍拢延袃善瓠h境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似有全面推進之態勢。

2022年1月13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解釋》?!督忉尅返谑l規定:“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作為被侵權人代表,請求判令侵權人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前述規定予以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通過《解釋》確立了國家機關和法律規定的組織的懲罰性賠償責任請求權。

然而,理論界對于在公益訴訟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卻多持否定意見。例如王利明認為,從文義解釋來看,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的請求權主體是“被侵權人”。一方面,這表明受害人是特定的主體,而公益訴訟的原告并不屬于被侵權人的范疇;另一方面,從體系上來看,懲罰性賠償在《民法典》中的位置居于公益訴訟之前,這是其針對私益訴訟的體現[18]。王樹義等認為,作為環境公共利益代表的“國家規定的機關和法律規定的組織”不應享有懲罰性賠償請求權[19]。

也有部分學者持支持觀點,例如李華琪等認為,《民法典》并未明確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范圍,因而應當從應然性的角度出發,既然《民法典》采用兼顧公益私益的二元體系,那么在公益訴訟中適用懲罰性賠償也有其應然性[20]。

另外也有學者提出了折中方案,即在針對同一環境侵權行為提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和環境公益訴訟中,優先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中適用,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中原告未主張懲罰性賠償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原告可以主張[21]。

2.對上述觀點之評析:懲罰性賠償不應適用于公益訴訟

從學界的爭議來看,持支持論的學者更偏向于從應然性的角度進行論證,主要是從立法目的和有關政策精神的角度去構建其合理性。而持反對論的學者則更多的是從實然性和解釋論的角度進行論證,從《民法典》條文語義和體系設置的角度否定公益訴訟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正當性。

本文認為,《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雙軌制的體系構造并不能作為懲罰性賠償責任進入公益訴訟領域的正當性依據,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使用了“被侵權人”這一概念作為懲罰性賠償責任的請求權主體。根據一般經驗,對于公益訴訟的適格原告,即檢察機關和符合《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環保組織而言,無論是從語義上或是法理上而言都無法被歸類至“被侵權人”的范疇。其享有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是因其具有代表公共利益的正當性,而非其權益受到了侵害。因此,公益訴訟中的原告享有懲罰性賠償責任請求權,缺乏法律依據。上文提及的《解釋》中,將“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界定為被“被侵權人代表”,這一表述也存在明顯問題。公益訴訟制度產生的原因即在于環境利益本身的高度分散性,作為公共利益的環境權益,無法在傳統民法體系中找到其確定的權利代表人。因而,國家有關部門或是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正是在私權利主體缺位的情況下,以法定的形式,獲得了維護公共利益的資格。并且作為公共利益的環境利益,其并非私權利的集合,而是一種由不特定多數人群體所共同享有的權益。因而,個體作為被侵權人所維護的權益和國家機關及社會組織所維護的公共利益之間,其權益范疇存在區別,并非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因而將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界定為被侵權人代表,與公益訴訟制度的初衷不符,在法理上也難以成立。

第二,從《民法典》第七編第七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對于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主體,使用了兩種表述,一是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和第一千二百三十三條使用的“被侵權人”,二是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和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使用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而從內容上看,從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至第一千二百三十三條規定的是一般環境污染侵權的內容,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和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規定的是生態損害賠償的內容。因此,從體例上看,《民法典》“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一章采用的是雙軌制,私益與公益訴訟,環境污染侵權訴訟和生態損害賠償訴訟并行的方式,從體例上而言,在沒有相應的補充性規定的情況下,適用于私益訴訟的制度不宜直接適用于公益訴訟制度。且立法者特意在請求權主體的表述上加以區分,亦表明了二者的差異性,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應當僅適用于私益訴訟。

第三,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前提包含“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亦即是說,構成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環境污染行為本身已違法,甚至構成犯罪。換言之,該違法行為在民事責任之外,還需承擔相應的行政甚至刑事責任。從法律責任體系的運行規律而言,沒有必要在公益訴訟中額外附加懲罰功能,否則可能造成重復處罰,遵循違反行政法一事不再罰的原則。且對于公益訴訟賠償金的監管主體,雖然目前各地法院做法不一,但不能歸于原告是共識。而可能的監管主體,包括環保部門、財政部門、法院、檢察院等等,均屬公權力部門,如果需要增加污染者的違法成本,由環保部門加大行政處罰力度更為合適,而非在民事訴訟中另設懲罰性賠償金交由某一公權力部門管理。如果認為現行的行政處罰力度威懾力不足,那也應當上調行政處罰幅度,而非由民事責任越俎代庖。

第四,公益訴訟的起訴主體是檢察機關和符合《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環保組織,二者缺乏獲得民事賠償請求權的正當性。公益訴訟的主要目的,在于維護公共利益。而為了確保起訴主體能確實地以維護公共利益為訴訟目的,作為原告的社會組織不能通過公益訴訟牟取經濟利益,這一點在《環境保護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均有明確規定。作為原告的環保組織僅能從被告所需承擔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中酌情支取原部分調查取證、專家咨詢、檢驗、鑒定等必要費用,而如果允許環保組織獲得懲罰性賠償請求權,那無疑是自相矛盾,違背公益訴訟制度的初衷。如果將懲罰性賠償金專款專用,用以個案中的生態環境修復或是另設環境生態專項基金加以保管,筆者認為也不恰當。一方面,目前對于公益訴訟賠償金的使用和管理問題,各地仍在摸索嘗試,在沒有明確的、統一的關于這筆款項的使用管理規范之前,不宜再額外增加懲罰性賠償金。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此舉可能導致環境法律責任的功能進一步模糊化,公益訴訟因為引入了懲罰性賠償金而被附加了懲罰性質,而傳統環境行政法律責任的功能和定位被弱化,甚至可能造成對一個環境污染行為重復處罰的情形。

第五,公益訴訟制度的意義在于保護公共利益。尤其是對傳統民法體系所不能顧及的,屬于不特定多數人的公共利益進行保護,是對傳統民事訴訟制度的有力補充。而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性功能,無論是威懾、嚇阻,還是補償、預防,均不屬于公益訴訟的主要目的,在公益訴訟中引入懲罰性賠償,不符合公益訴訟制度的立法初衷。

第六,部分學者從國家有關政策文件的精神以及《民法典》公益私益并重的機制,進而得出公益訴訟有必要引入懲罰性賠償的結論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建立健全最嚴格生態環保法律制度,從嚴立法,并不意味著對污染者的全方位、無限制的苛責,而是應當遵循法律體系的運行規律,充分發揮民、刑、行三大法律責任各自的功能,相互補充。而非混淆各種責任,對污染者進行反復處罰、重復處罰,此舉不利于法律體系的構建。此外,《民法典》強調公益私益并重,則更應注重二者的差異和各自適用的領域,而非將所有制度混用。實踐中,同一污染行為同時導致兩種或三種訴訟,甚至涉及行政違法和環境犯罪的情形亦時有發生,如果不加以區分,那么制度分立的意義便不存在。

綜上所述,在公益訴訟中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既無法律依據,也不符合現實情況,更有可能造成對污染者的重復處罰,對環境法律體系的構建產生不利影響,《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懲罰性賠償責任的請求權歸屬應當限定于被侵權人的范圍,不宜擴大解釋。

(二)是否適用于生態損害賠償訴訟

1.立法目的

與公益訴訟不同,環境法學界普遍對于懲罰性賠償制度可以適用于生態環境遭受損害的情形持肯定態度。其主要理由是基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初審《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時所作的說明:“為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要求,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的決策部署……草案修改完善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制度?!贝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中也提及:“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加規定生態環境損害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并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責任。”[22]從上述關于立法目的的闡述來看,懲罰性賠償似乎可以適用于生態環境損害的情形。

然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在制度上亦有其獨立性和特殊性,其和一般的私益訴訟不能直接互通。如果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并非適用于所有的環境民事訴訟,那么其能夠適用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也是值得商榷的。

2.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的功能

《民法典》第七編第七章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和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在民法中的落實。因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能否兼容懲罰性賠償制度,需要回溯該制度的設計初衷和目的。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在部分地區的試點之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從《方案》中可知,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環境法原因者負擔原則的體現和延伸,環境有價,損害擔責,誰污染,誰承擔修復責任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實質,亦即是說,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目的在于修而非在于罰。并且方案中專門指出:“賠償義務人因同一生態環境損害行為需承擔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的,不影響其依法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涉及人身傷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要求賠償的,適用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保?3]這表明,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有其獨立的目的,并不能替代傳統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的功能。

從《方案》的相關內容和吉林、江蘇等7省的試點情況來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的建設重點在于生態環境損害的價值評估和修復等技術性工作,以及相關的訴訟、磋商、賠償金管理、公眾參與、監督等程序性工作。其目的在于彌補傳統民法和行政法的不足,即生態環境非個人所有物,無法受傳統民法的保護,而行政法更強調對污染者的管理和處罰,對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關注不足。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正是通過對民法調整范疇的擴張,實現了對生態環境損害的評估和修復,真正實現誰污染誰治理。但其并不具有懲罰性質,其賠償范疇仍當以實際損害為限,應賠盡賠,并非以賠代罰。

3.懲罰性賠償不宜適用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本文認為,懲罰性不宜適用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所稱“被侵權人”一詞,與“侵權人”相對應,在民法上有其固有含義,并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被廣泛使用。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賠償權利人為國務院授權的各級政府以及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并不屬于傳統意義上“被侵權人”的范疇。而《民法典》中凡是需要強調責任或權利主體特殊性的場合,均以專有名稱來標識。例如:“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攬人”“經營者”以及《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和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所稱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等等。因此,《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所稱“被侵權人”一詞,在沒有相應的司法解釋或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意見加以補充的情況下,不應包含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權利人。此外,大多數學者反對在公益訴訟中適用懲罰性賠償也是基于這一理由,若是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場合反而持肯定意見,難免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第二,以制度的功能而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目的在修不在罰,其并不會免除行為人因同一污染行為而另外承擔行政或是刑事責任,因此,沒有必要賦予其懲罰功能。此外,與公益訴訟制度相同,作為賠償權利人的國家有關機關和社會組織,并無獲得懲罰性賠償的合理性。懲罰性賠償金歸于被侵權人是這一制度的一貫做法,而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訴訟賠償金不能歸于原告也是共識,二者本身存在如此原則性的矛盾,即便是在公益訴訟或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強行設定一個以懲罰性賠償為名的賠償責任,恐怕也更像一種變相的行政處罰,而和真正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相去甚遠。

第三,環境損害的計算有其特殊性,環境尤其是生態功能的價值是抽象的,無法像一般的民事損害那樣被精準地量化,所以我國司法實務采用的是虛擬治理成本乘以一定的系數的方式加以計算。如果希望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進一步提升污染者的違法成本,完全可以根據污染后果的嚴重性或是主觀惡性適當調高系數,沒有必要另設懲罰性賠償。

第四,在環境案件中,環境侵權、環境違法、環境犯罪均以污染為其行為表現形式,構成何種責任往往只取決于其違反的法律性質。因而,同一污染行為需承擔多種責任的情形十分普遍。2014年《環境保護法》號稱史上最嚴環保法,大幅提升了環境行政違法的處罰力度,刑法修正案十一又上調了污染環境罪的處罰檔次,在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紛紛加重的情形下,在環境民事案件中如果不存在受害情形嚴重,必須要通過過量補償加以救濟受害人的情況下,不宜再另外設定懲罰性賠償金,否則會對污染者施加過重的懲罰,也有重復處罰之嫌。

綜上所述,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也無現實的必要性,故不宜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中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

(三)是否適用于人身損害以外的環境侵權訴訟

侵權法一般保護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等人身和財產權益。在環境侵權中,被侵犯的權益通常有三種:一是人身健康權,受害人由于污染而導致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損害;二是財產權益,通常是農作物、養殖物受到污染的影響而造成經濟損失;三是環境利用權益或是環境享受權益,例如居民生活場所受到光、噪聲、惡臭等污染侵害而導致日常生活作息受到影響。對于懲罰性賠償責任是否在這三種情形都可以適用,目前討論得較少,似乎學界默認懲罰性賠償責任和被侵犯權益的類型并無關聯。然而,從大陸法系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發展來看,適用懲罰性賠償必須慎之又慎,其必須存在主觀上可被非難的事由或是客觀上必須適用的現實需要。《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規定了“嚴重后果”這一結果要件,如何界定嚴重后果,在環境侵權的三種情形中,是否均存在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情形,有必要進行分類討論。

前述《懲罰性賠償責任司法解釋》第九條規定“侵權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造成他人死亡、健康嚴重損害,重大財產損失,生態環境嚴重損害或者重大不良社會影響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造成嚴重后果”,這似乎表明,對于人身、財產、生態環境損害均存在造成嚴重后果的情形。然而該“解釋”將提高違法成本作為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功能之一,這一點與本文的觀點不符,似有模糊行政處罰和民事責任的界限之嫌。且生態損害和社會影響并不在被侵權人的損害范疇之列,在否定被侵權人以外的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作為請求權主體的前提下,更宜從行政處罰或是刑事責任的角度對侵權人進行處罰,而非擴展民事責任。對于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范圍,更應當立足于民法自身的運行邏輯和環境民事責任制度的功能,從超額補償的現實必要性入手,確定其適用場合。

1.人身健康損害

在民法上,人格利益優先于財產利益應當是無需論證的共識。因而,在環境侵權中,如果被害人受到嚴重的人身健康損害,其獲得懲罰性賠償金請求權便具有無可置疑的正當性。尤其是環境污染導致的健康損害很多時候具有不可逆的性質,此時民法上的恢復原狀已經無從談起,而人格利益也無法準確用金錢衡量,因而,懲罰性賠償金是對受害人進行救濟的合理方式[24]。對于人身損害而言,諸如死亡、重傷、不可逆損害、長期影響勞動能力的損害均可以認定為嚴重后果,具體可以通過列舉的方式,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釋的方式加以明確。

2.環境利用和環境享受權益損害

環境利用和環境享受權益是一種特殊的環境權益,在侵權法上的表現形式通常為安寧權、采光權、清潔空氣權等,往往出現在光污染和噪聲污染等新型環境侵權案件中,由于在此類案件中,通常損害結果比較輕微,受害人往往并無實質性的人身或財產損害,侵權人通過恢復原狀、停止污染、賠禮道歉或是少量的經濟補償已經足以對受害人進行充分救濟,因而在此類案件中,較難出現適用懲罰性賠償金的情形。除非有嚴重的人身健康損害情形出現,例如由噪聲導致的耳聾,強光導致的永久視力損傷等等。

3.財產損害

對于財產損害而言,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理應存在爭議。因為財產損害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通過計算得出大致的賠償金額。有些間接損失難以量化,但此類間接損失通常也并不在賠償的范圍之列。在可以通過金錢賠償填平損害的情形下,若要適用懲罰性賠償,必須有充分的理由。

由于我國的自然資源除少數由集體承包的森林、灘涂等外,均歸國家所有,公民個人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不享有民法上的所有權,因而,生態環境本身的破壞和環境功能的貶損和喪失,則屬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調整范疇。在環境侵權中,公民財產受侵害的主要情形集中于養殖物、種植物、農作物等產品受損的情況。在此種情形下,損害金額通常都能得到較為準確的估算。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受害人而言,其面臨的最大障礙主要是立案難,舉證難,因果關系證明困難等問題。在案件事實清楚明確的情況下,一般不存在受害人無法得到充分救濟,必須對加害人課以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情形。

因此,對于在財產損害案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必須對后果要件進行嚴格要求。本文認為可以同時從行為和損害結果兩個方面設定門檻。損害層面,應設定較高的標準,只有損害達到一定的數額,才能構成嚴重后果。并考慮受害人的客觀情況,例如當受害人因為財產損失而影響家庭生計,或是受到污染侵害的財產原先可以帶來較高的期待利益或是其他間接利益的情況下,可以酌情對加害人課以懲罰性賠償責任。主觀層面,行為人的行為需要具有一定的可譴責性,例如行為人存在多次違法前科、使用暗管滲井等方式偷排漏排或是偽造篡改數據,或是主觀上存在惡性,對損害結果發生存在故意或是重大過失等情形。

五、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的構成要件

懲罰性責任條款在《民法典》起草過程中存在著兩版不同表述。

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議稿) 》第一千零八條規定:“侵權人故意違反國家規定損害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后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最終的《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見稿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正式版本中,該條文修改為:“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后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將“違反國家規定”更改為“違反法律規定”,將損害生態環境更改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

從條文文義上看,懲罰性賠償責任應當包含三個構成要件:主觀要件、違法性要件和結果要件。這一點在前述《懲罰性賠償責任司法解釋》中亦有所體現。

(一)主觀要件

在前后兩版條文中,均提及了“故意”這一要件,但細節上有所區別。在審議稿中,最初的表述是“故意違反國家規定”,在前版表述中,故意限定于違法的故意,但有學者指出,事實上,污染者幾乎對于污染環境的結果持放任態度,而非故意或者希望,法條表述與事實不盡相符[23]。因此在最終版中,修改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

本條的主要爭議在于,重大過失能否適用。在許多大陸法系國家,有重大過失等同于故意的慣例,而從環境侵權的特點上看,由于環境污染行為往往是生產活動的副產品,生產者的首要目的是賺取利益,環境污染是生產活動不可避免的環節。因而,過失是環境違法和環境侵權的常態。而很多的重大環境事故,往往也是由于重大過失導致。

從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定位上來看,其主要目的在于對受害人進行補償,同時對加害人的重大過錯進行譴責。主觀故意和重大過失在環境問題上具有相近程度的可譴責性。因而,本文認為,在損害后果嚴重的前提下,如果加害人具有重大過失,也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

(二)違法性要件

懲罰性賠償適用的第二個前提是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反言之,如果行為人沒有違反法律規定,即使其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亦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因而,這一要件的核心要素便是對“法律規定”的范疇的理解。

通說認為,行為違法性或稱違法行為,是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之一。但這一要件并未在我國立法中有明確體現,無論是《民法通則》還是《民法典》,均未有提及。因而,在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之下,對侵權行為的違法性往往作寬泛性的理解,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法律、行政法規等,也包括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以及單純侵犯民事權益的行為。然而,對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而言,由于明確規定了“違反法律規定”這一前提,且懲罰性賠償責任只適用于那些主觀上存在較大可譴責性的情形,因而,對此處的“法律”只能作較為限縮的理解。應當只包含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及環境標準。

(三)結果要件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規定:“……造成嚴重后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損害性賠償。”換言之,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便沒有懲罰性賠償請求權。而何為嚴重后果,《民法典》并未作出規定。前述《懲罰性賠償司法解釋》將“嚴重后果”界定為:“他人死亡、健康嚴重損害,重大財產損失,生態環境嚴重損害或者重大不良社會影響?!彪m然較之《民法典》而言更為具體,但諸如“嚴重”“重大”等表述仍具有不確定性。按照環境立法的慣例來看,對于結果要件,由于環境污染行為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因而無論是在環境刑法還是在環境行政法中,一般都是通過司法解釋或是實施細則的方式,以列舉式的形式加以規定。例如《兩高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污染環境罪中的“嚴重污染環境”作出了界定,規定了18種可以被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的情形”,并規定了13種“后果特別嚴重”的情形以及11種“加重處罰情形”。因而,對于懲罰性賠償責任適用前提中的“嚴重損害”,也應當通過司法解釋以列舉的形式加以進一步明確。

從相關條文的表述來看,結果要件應當包含兩個層面。

其一,被侵權人必須受到了嚴重損害。懲罰性賠償不是行政處罰,其仍隸屬于民事責任的范疇,無損害就無賠償。僅僅是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并沒有造成他人損害,或是造成他人損害后果較輕,可以加以恢復或是用少量金錢填平損失的情形,即使情形嚴重,不宜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因此,嚴重損害應當局限于直接的、實際的人身和財產損害,一些與環境相關的精神性權利,沒有超額救濟的現實緊迫性,不宜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

其二,嚴重后果是否一定是對生態和環境本身的嚴重損害,即造成他人人身和財產嚴重損害,但并未嚴重破壞環境的情形,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從懲罰性賠償的功能性考慮,其首要目的仍然是對環境私益損害的救濟,而非對加害者的懲罰。即使其承擔了一部分侵權法的矯正功能,但更多針對的是過錯這一主觀要件。換言之,加害人在客觀上造成了他人的嚴重損害,主觀上存在嚴重過錯,即使未造成環境和生態的嚴重損害,也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

六、結語

在《民法典》之后,生態環境法典的起草也已被提上議程。而作為環境法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的環境民事責任,也必須在《民法典》實施之后盡快完成自身的一體化建設。懲罰性賠償責任之所以產生較大爭議,其根源在于環境侵權訴訟、生態損害賠償訴訟、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三種制度各自的定位和界限尚未厘清。在當前階段,由于環境損害救濟手段的多元化和國家機關參與環境私益保護的現實背景,為防止對污染者承擔不恰當的重復責任和加重責任,對于懲罰性賠償責任應當審慎適用。應當盡快通過司法解釋或其他形式,對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中所規定的結果要件和主觀要件進行明確,從而嚴格限定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范圍。

參考文獻

[1] ?赫爾穆特·考茨歐,瓦內薩·威爾科克斯.懲罰性賠償金:普通法與大陸法的視角[M].竇海陽,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170.

[2] ? JAMES B. SALES, KENNETHB. Cole, Jr. Punitive Damages. A Relic That Has outlived Its Origins[J]. Vand. L. Rev. 1984(05): 1117-1154.

[3] ?王利明.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5):1-15.

[4] ?楊立新,李怡雯.生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之構建——《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審稿)》第一千零八條的立法意義及完善[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9(3):15-24.

[5] ?張新寶,李倩.懲罰性賠償的立法選擇[J].清華法學,2009(4):5-20.

[6] ?李友根.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中國模式研究[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6):109-126.

[7] ?郭明瑞,張平華.侵權責任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3):28-33.

[8] ?白江.我國應擴大懲罰性賠償在侵權責任法中的適用范圍[J].清華法學,2015(3):111-134.

[9] ?尹志強.我國民事法律中是否需要導入懲罰性賠償制度[J].法學雜志,2006(3):76-79.

[10] ?金福海.懲罰性賠償不宜納入我國民法典[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157-161.

[11]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6.

[12] ?劉榮軍.懲罰性損害賠償與消費者保護[J].現代法學,1996(5):33-39.

[13] ?王利明.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5):1-15.

[14] ?朱廣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演進與適用[J].中國社會科學,2014(3):104-124+206-207.

[15] ?張保紅.論懲罰性賠償制度與我國侵權法的融合[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2):132-140.

[16] ?蔣舸.著作權法與專利法中“懲罰性賠償”之非懲罰性[J].法學研究,2015(6):80-97.

[17] ?呂忠梅.民法典綠色條款的類型化構造及與環境法典的銜接[J].行政法學研究,2022(2):3-17.

[18] ?王利明.《民法典》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的亮點[J].廣東社會科學,2021(1):216-225+256.

[19] ?王樹義,龔雄艷.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爭議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21(10):71-85.

[20] ?李華琪,潘云志.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懲罰性賠償的適用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20(23):124-133.

[21] ?王笑寒.生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律適用問題[J].山東社會科學,2021(3):169-173.

[22] ?王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EB/OL].[2023-03-03].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05/50c0b507ad32464aba87c2ea65bea00d.shtml.

[2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EB/OL].[2023-03-03].http://www.gov.cn/zhengce/2017-12/17/content_5247952.htm.

[24] ?王秀衛.論生態環境損害侵權責任的立法進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七章存在的問題及解決[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9(2):3-9.

Research on the disputes of Puntive Damages for Environmental Tort

Zhou Long

(Law School,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00438)

Abstract: Article 1232 of Civil Code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civil liability. After the Civil Code came into effect, the article immediately aroused great controversy in judicial practice. Whether punitive damages liability can be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the practical departments and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present completely opposite attitudes.The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liability has exacerbated the controversy.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dispute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three systems of environmental tort lawsuit, ecological damage lawsuit and civil public interest lawsuit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civil liability in China. Whether punitive damages liability can be applied in these three systems depends on its own purpose and orientation, as well as the functions and boundaries of the three systems. Judging from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civil liability in China and the relevant expressions in the civil code, the applicable range of punitive dameges should be limited in the field of general infringement lawsuit, not necessary to extend the range to the civil public interest lawsuit and ecological damage compensation lawsuit.

Key Word: Civil Code; Environmental Tort; Puntive Damag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亚洲另类第一页|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色综合狠狠操|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9cao视频精品|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黄网站欧美内射|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久|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黄色国产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色噜噜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国产人人干|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综合成人国产| 久久五月天综合|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免费看a毛片|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产91精品久久|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在线一级毛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女人网| h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91色|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福利观看|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无码 在线 在线|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福利网址|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av|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