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濕地召開的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中,一位兩鬢有些泛白的中年人成為媒體爭相采訪的“明星”。他以自身對濕地豐富的認知和對西溪濕地如數家珍的了解,為記者們打開了一扇水中世界的美麗門窗。他就是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想。
從西溪濕地保護行動啟動以來,劉想與濕地相伴已有20年。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大到如國家層面的濕地公園驗收、濕地保護法制定,小到一只珍稀鳥兒在濕地現身,一種野花在濕地盛放,劉想都能講出一個故事。
用良好生態引來“明星”鳥
劉想又背著他的相機出門了。“你看,那是一只夜鷺!”劉想聲音雖小,卻難掩激動。只見不遠處,一只鳥兒一動不動立在水中的浮木上,他趕緊拿起相機,拍到后不自覺笑出聲來:“又夠我高興好一陣了。”既不是拍鳥達人,也不是鳥類專家,劉想卻比任何人都為鳥兒瘋狂。
且不說他的微信頭像便是一只蜂鳥,任何鳥兒在濕地現身,尤其是那些鳥界里的“明星”,劉想都要在朋友面前或社交軟件上炫耀好幾天。
“在濕地界混得久了,對小鳥特別是拿得出手的好鳥,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劉想說,鳥類被稱為“生態試紙”,西溪濕地保護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這些“明星”不來,總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得到肯定。
2019年冬天,可以算作他最難忘的日子之一,一只東方白鸛被拍到在西溪濕地現身,后經鳥類學家確認。“終于有一只好鳥了,做夢都盼著能有幾只。”劉想說,東方白鸛有“鳥界國寶”之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他在社交軟件上說:“以后比鳥,who怕who啊,做夢都笑醒了。”此后,每每發現東方白鸛、丹頂鶴、黑臉琵鷺等“明星”鳥兒來到西溪濕地,劉想都要在朋友圈炫耀。他不用“讓我高興”這樣的字眼,他用“令我瘋狂”。
劉想是觀鳥人,更是那個為鳥兒打造“筑夢空間”的操盤手。
這些鳥類“明星”停留的區域,位于西溪濕地東南方位的蓮花灘,而蓮花灘的改造工程便是由劉想主持。在改造之初,劉想就憋著一股子勁:“濕地里沒有‘明星鳥兒,怎么說得過去,我就不信搞不來。”
心里焦急得不行,行動卻再踏實不過。為了給鳥兒打造一個覓食、嬉戲的空間,他擴大淺灘面積,水里種上茂密的水生植物,一切按照適合涉禽類水鳥喜愛的生活環境打造。
讓人們喜愛珍惜濕地
西溪濕地,是國內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濕地公園,創造了很多“第一”。200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開始對西溪濕地進行綜合保護,二十載春秋,劉想是見證人,更是參與者。
一句“西溪且留下”,讓多少人心馳神往。但上世紀90年代后,西溪出現了“三頭污染”——生豬養殖、淡水魚、人類活動給西溪濕地帶來沉重的生態負荷……
2003年至2005年,劉想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征地拆遷。“每天晚上走村串戶,去的次數多了,狗都不叫了,老百姓還把我們請進門喝茶。西溪濕地的保護,離不開百姓無私的付出,減輕了西溪濕地的生態壓力。”
不是導游,勝似導游。劉想是西溪濕地的“活地圖”,秋雪庵、蓮花灘、蝦龍灘……這些茂林掩映下的美景,他閉著眼都能到達。每當有重要客人來訪,劉想就會變為西溪濕地的講解員。不同的接待對象,他還能提供不同的故事版本。他的故事不掉書袋,更接地氣,如同這西溪濕地隨處可見的綠意,透著股新鮮和生機。
濕地保護,怎么保護才是最好的方法?這些年,西溪濕地一直在尋找“最優解”,劉想一直參與其中。
西溪濕地公園開放第一年黃金周“限客”;游船、游步道控制游客量;2011年,劉想參與起草杭州西溪國家濕地保護管理條例,提出“禁止新建與保護無關的建筑”“嚴格控制捕撈水生動物”“濕地內桑基魚塘等地形地貌予以保護”。作為第一部針對濕地的條例,后來各地都到西溪濕地來學習取經。
在劉想的辦公室里,放著一摞聘書,“城市發展顧問”“濕地保護顧問”……不久前,湖北宣恩貢水河國家濕地公園順利通過驗收,劉想便是該濕地公園保護和發展的總顧問。
在具有引領意義的西溪濕地里工作,劉想更覺重任在肩。走在西溪濕地,你可能與一塊大屏相遇,上面有氣象參數、空氣質量、水體質量,更有劉想特別添加的“花鳥日歷”。“人們一來,看到空氣質量優,水體常年保持Ⅱ類,還能看看當下哪些花開了,哪些鳥兒來了。”劉想說,他想讓人們對濕地的了解更多一些,再多一些,“有了解才有喜愛,有喜愛才有珍惜。”
經營一扇展示妙趣之窗
劉想有很多天南海北的網友,很多人無法來杭州一睹西溪濕地的風采,劉想的微信朋友圈成了他們常去“逛逛”的地方。劉想調侃:“應網友要求,朋友圈的權限從‘半年開放為‘全部。”
劉想把經營社交軟件視作向世界展示西溪濕地的“窗口”。他本來就是個有心人,總能發現這片土地上的妙趣。
“以為浮橋,其實平臺,眼見不一定為實。”劉想在朋友圈描述,在蓮花灘觀鳥區入口處,水位2.2米時,水沒過了縱向的小路,讓遠處橫向的小路仿若一座浮橋;而當過了十幾天,水位下降到1.65米時,縱向的平臺顯現出來。
西溪濕地里的“慢生活”,似乎也讓劉想的觀察慢下來,他變得更有耐心。他甚至愿意用8年的時間去看鳥巢。去年2月,他在網上發布了9張圖片,展示他攢了8個冬天的鳥巢。“基本是喜鵲、烏鶇、八哥的巢,百家溇和煙水漁莊的繁華地段,有一家喜鵲的豪宅約0.8平方米。”
“這樣細微的妙趣所在,是公開報道、介紹材料里永遠無法得知的。”一位好友這樣評價。
妙趣所在也是他濕地保護理念所在。因為水滸,劉想關注蓼兒洼,因為蓼兒洼關注蓼。他發布蓼草的圖片,讓很多人認識了這種不起眼的類似滿天星的植物。他說,保持原生態,不被打擾的自然,自己會長成一道美麗的風景。自然生態之美,是西溪濕地最重要最內在的美。
如今,劉想把更多精力投向自然教育。他說,來過西溪或參加過西溪活動的孩子們,未來,一定會有許多的大科學家、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為此,劉想在西溪濕地舉辦自然筆記大賽,他不僅關注圖文并茂的科普作品,更關注那些能領悟自然、感悟四季變化的作品。
劉想說,他是幸運的,20年,能見證和推動一項事業繁榮若此,夫復何求。他借用一位前輩的話:“西湖是前人留給今人的財富,西溪濕地是今人留給后人的財富。”所以,保護好西溪濕地乃至全國的任何一片濕地,就是給后人留下一個“聚寶盆”,栽下一棵“搖錢樹”,作為新時代中國濕地保護事業的見證者、保護者,責無旁貸、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