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川

日常生活是民間美術的生存土壤,不斷變化的日常生活使民間美術一直發生著或隱或顯的變化。當形成于傳統社會的民間藝術跟隨文化主體走向現代之際,變化亦在所難免。1984年—1986年,自貢連續三年舉辦了春節燈會,1990年“自貢燈會”獲贈“天下第一燈”贊譽。三十余年來“自貢燈會”和“自貢彩燈”順應國家文化建設需要,以特殊的產業化模式形成國際性影響。分析其中緣由可以發現,技藝創新使“自貢彩燈”年年出新意,使“自貢燈會”馳名海內外。
技藝創新與燈會變遷
“自貢燈會”2008年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歸屬為“民俗”類,其得名由來與鹽業興盛息息相關。沒有清中后期盛極一時的鹽業經濟,沒有因鹽業繁榮帶來的區域文化繁榮,難以形成大量有史可據的燈會民俗;沒有先進的井鹽生產技術,沒有不斷攀升的井鹽產銷量和不斷聚集的鹽業工商業從業者,不會形成“富庶甲于蜀中”的“鹽都”;沒有前后兩次“川鹽濟楚”,自貢難以“因鹽設市”;沒有形成“自貢”這座城市,則不會有“自貢燈會”和“自貢彩燈”之說。“自貢燈會”文化遺產形成是多種歷史條件持續匯聚的結果。鹽業繁榮的客觀條件是富含鹽礦資源,“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湯朝菊.中國文化集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語譯介(巴蜀卷)[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11.)是保證井鹽產銷不斷攀升的決定性因素,保存至今的“燊海井”可作證明(劉廣志.中國鉆探科學技術史[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94.)。不僅如此,清乾隆四十四年出現“同盛井約”(彭久松,陳然.中國契約股份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301.)則證明自貢領先全國步入“股份制”經濟形態,鹽業繁榮也培養出自貢人不拘一格的商業頭腦。毋庸置疑,自貢在“因鹽設市”發展歷程中一定出現過許多創新事物。
百年間,自貢地區的燈會民俗活動時斷時續,逐漸變化。1984年春節舉辦的“自貢燈會”呈現出顯著的“改革開放”時代特征。從民俗的信仰特征和功能考察,1984年春節“自貢燈會”全面揚棄宗教內容,“讓老百姓過一個愉快、歡樂的春節,用健康的、正面的文化娛樂活動去占領市場,抵制封建迷信的流行(胡德思.燈城的崛起——我的回憶[Z].內部資料,2011.8.)”成為根本目的。自貢市人民政府是燈會的主辦者,市內各重要企事業單位成為彩燈的承制方,從這些單位抽調出的掌握一技之長的工作人員是彩燈的實際制作者。為向各承制彩燈的企事業單位給予相應的補貼,為支付彩燈制作人員相應的報酬,“購票入園”燈會經營模式和“園內布展”彩燈展陳方式隨之出現并迅速確立。經濟效益和文化影響同步增長。園內布展提供文化產品,購票觀燈獲得經濟回報,一個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基本形成。從此以后,“園內布展”和“購票入園”成為維系“自貢燈會”堅持舉辦和“自貢彩燈”文化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模式。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將燈會推向市場成為自貢有識之士的普遍認可,迅速市場化為“自貢燈會”和“自貢彩燈”贏得發展先機。為牢牢占據領先地位,不斷創新彩燈設計和制作成為自貢彩燈藝人普遍認可的首要任務。
技藝創新與彩燈設計
就工藝特征而言,彩燈可以歸屬為民間美術中獨立存在的品種。是什么原因使彩燈有別于其它民間美術樣式而自成一類呢?是特殊的造型方法。以火照明,存火為燈。世界各國民族都有以火照明,存火為燈的傳統,但為什么沒有出現“彩燈”這樣的藝術品呢?究其原因是缺失材料與技術。是什么樣的材料和技術使中國人可以發明出彩燈呢?首先是栽桑養蠶技術與絲綢織造技藝。不少于五千年栽桑養蠶的歷史,使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十分先進的絲綢織造技藝。“光”能穿透絲綢,中國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長信宮燈”可為例證。其次是竹的種植與竹器制作。燈籠大多為圓形,顯然利用了竹子的韌性。一直以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象征物,“竹”和“絲”都承載著諸多思想觀念,其長久使用,為塑造與建構“彩燈”提供著技術和文化的雙重支持。為何稱其為“彩燈”呢?在民間社會,那些經過裝飾的燈都可以稱為“彩燈”或“燈彩”。“人們利用竹木、金屬、綾絹、綢緞、明珠、玉佩、絲穗、紙品、獸角、玻璃、羽毛、貝殼、麥稈、塑料等材料,根據形式美的法則或各地審美習慣、審美意識并綜合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輔以剪紙、書畫等造型技藝設計制作的具有光亮的燈彩藝術。平日可用它烘托婚壽喜慶氣氛,到元宵燈節,它便是人們觀賞、娛樂、競技、競藝的佳品。”(參考:劉益榮.花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3.)選用多種材料、運用多種技藝,目的在于制作不同用途的彩燈,以此適應個體或群體在不同場合的不同需要。
制作工藝亦即生產工藝不斷變革和造型樣式亦即視覺造型不斷變化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自貢彩燈年年創新。就自貢彩燈制作而言,“設計”是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如何做到年年創新,關鍵在于“設計”。毋庸置疑,正是這個充滿著“現代”氣息的藝術勞動使“自貢彩燈”有理由稱為“現代彩燈”,使“自貢燈會”有機會獲得“天下第一燈”贊譽。“我們在進行彩燈設計時,首先會接觸到關于彩燈設計委托方、設計內容、制燈經費、彩燈目標受眾以及彩燈安裝布展環境的相關資料,彩燈設計的過程即是對這些資料進行思維的綜合加工,創造性地提取出關于彩燈訴求的新的思維,并將思維通過藝術手段轉化成視覺形象,最終使呈現于紙上的形象成為既能準確傳達彩燈主題,又能激發受者的情感和共鳴,還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彩燈作品,從而實現引導受眾、愉悅受眾的彩燈功能”。(c參考:黃莉婭,關仁康.藝術彩燈[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3.65.)彩燈制作成為一件涉及人員眾多、條件限制明確、目的訴求多樣的系統性任務。所以,在制作正式啟動前,必須有“效果圖”“結構圖”“施工圖”等作為標準,才能指導彩燈藝人有條不紊地工作。以圖紙為參照,還可以較為準確地預見到彩燈制作完成后呈現的視覺效果。
三十余年來,由“自貢燈會”推出的彩燈一直在露天展出,難以長時間保存,客觀上造就了“自貢彩燈”必須年年更換的創新氣質。出于維系“天下第一燈”贊譽和“走出自貢”拓展市場的現實需要,彩燈也必須年年更新,唯有如此,才能持續贏得來自四面八方的青睞。在彩燈文化產業逐步形成的同時,不僅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彩燈藝人群體“彩燈設計師”,也出現一個獨立的彩燈制作步驟“彩燈設計”。在“設計”語境下進行生產制作的自貢彩燈自然而然形成一種“人無我有”的現代氣質。“由于設計與特定社會的物質生產與科學技術的聯系,這使得設計本身具有自然科學的客觀性特征;然而設計與特定社會的政治、文化、藝術之間所存在的顯而易見的關系,又使得設計在另一方面有著特殊的觀念性意義。”(參考:尹定邦,邵宏.設計學概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5.)語言指向社會存在、傳達真實意義、反映生活變化,當“設計”一詞隨著改革開放成為社會各階層不約而同的生活用語之后,以“設計”意識引導彩燈制作,以“設計”方法引領彩燈生產,以“設計”理念提升彩燈文化,成為彩燈制作者群體共同實踐的藝術選擇。事實上,以“設計師”為代表的美術專業人員一直居于自貢彩燈文化產業從業人群的核心地位,因為那些決定彩燈制作的圖紙往往出自“彩燈設計師”之手。
技藝傳承與人才培養
歷史發展總是在偶然中蘊含著必然,在無意中衍生出有意,總是通過個體反映整體,依靠嘗試創造未來。二十一世紀以來,以美術為基礎,以現代設計和當代藝術為引領,一系列完全有別于傳統且代表世界潮流最新發展的思想觀念通過高等美術教育大規模塑造著青年學子。僅以傳統“工藝美術”為論,已經全面進入高等美術教育領域的“工藝美術”專業由繁榮到式微,以“設計”冠名的系列專業則因社會需要逐漸增加,甚至完全取代“工藝美術”專業,成為人才培養的新坐標。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立場判斷,此舉無疑改變了傳統、破壞了本真,但是卻成為自貢彩燈人普遍認同的做法。與傳統的手工藝造物比較,“設計”不僅在語言層面意味著與時俱進,更為重要的是其承載的思想觀念順應時代變革與國家建設需要,其確立的工作原理和實施原則契合社會發展與日常生活需要,其依據的文化背景和理論范式符合廣大民眾暢想今后和預見未來的需要。
時至今日,由教育而來、從學校而來、經專業而來已經成為自貢彩燈產業人才來源的主要渠道,這是國家高等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區域社會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實,作為自貢“土生土長”的特色文化產業,彩燈行業和彩燈企業對“彩燈設計師”一直持有自己的標準。隨著20世紀80-90年代進入彩燈行業的從業人員進入人生的中、老年階段,行業發展和企業生存對新一代從業人員的數量保持和質量提升需求愈加迫切。鑒于具有藝術創意能力和文化創新能力的“彩燈設計師”在彩燈專業人才之中處于核心地位,加之在全國范圍內唯有自貢形成相對深厚的產業基礎、相對可觀的企業數量、相對龐大的人才隊伍,并已取得遍布世界的良好聲譽,選拔和培養能夠直接進入企業和行業的設計人才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僅以“設計師”而言,不僅需要專司其職、專責其崗,也需要掌握許許多多原本不屬于“設計”的專業知識。鑒于唯有整合包括“設計”和“美術”在內的多學科多專業知識,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彩燈設計師。位于自貢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由此顯現出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近年來,四川輕化工大學美術學院整合校內外資源,積極探索符合既有條件的產教融合模式,通過專業人才培養不斷融入產業發展和企業建設,實踐“自貢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通過開展“彩燈”和“燈會”理論研究,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形成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區位優勢,為實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著一系列可做參考和借鑒的案例。
結束語
應該看到,自貢彩燈文化產業發展至今仍未擺脫手工藝勞動方式,仍未形成標準化、模塊化、批量化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得以成就“彩燈設計師”的重要原因仍然是藝術創造的獨特性。無論新人從哪里來、無論新人手拿何種文憑,彩燈行業必然對新人入職提出屬于自貢的現實要求。在創新中求發展,既是理論也是實踐。善借他山之石,巧琢己身之玉。必須認真研究中華優秀文化遺產,深入生產和管理一線,與資深人員朝夕相處、同苦共甘,才能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釋讀者與弘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