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瀚堯
[摘要]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作為我國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的重要平臺,對中國脫貧攻堅發展歷程展開專題報道,并形成H5新聞,展現了視聽元素、內容表達的融合與創新,為受眾提供了SVG動畫深度交互體驗和數據可視化要素亮點,是融合新聞視角下我國脫貧攻堅報道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當前,我國主流媒體需要將我國脫貧攻堅故事在對外傳播上遭遇的“文化折扣”轉化為文化增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對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向世界分享我國的脫貧經驗,講好中國故事,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關鍵詞]脫貧攻堅;H5新聞;對外傳播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1]在此背景下,我國主流媒體應向世界傳播我國減貧與脫貧經驗,為世界減貧脫貧貢獻中國方案,從而加強對外傳播,提升國家形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以下簡稱CGTN)是我國對外傳播的重要媒體平臺,致力于打造新型融媒體格局,不斷開拓我國對外傳播的視野與渠道。Zero Poverty是CGTN針對我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所做的專題特刊,其利用H5技術,以圖文、視頻、H5頁面等多種形式,描繪平凡人物在脫貧攻堅中的故事,向世界展現我國脫貧攻堅的發展歷程和重大成就。
在內容形式上,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實現了融合新聞的轉型升級,以中國視角講好中國脫貧攻堅故事,為世界減貧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進一步增強了CGTN在國際媒體平臺的對外傳播效果,堅定了文化自信。但面對近年來復雜的國際局勢和國內主流媒體擁簇出海的發展態勢,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對外傳播仍面臨巨大挑戰,國內主流媒體亟須改變海外受眾對我國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的刻板印象。
一、CGTN H5新聞的特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截至2020年2月,我國的貧困縣數量從832個減少到52個,針對這些地區,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52位脫貧攻堅勇士奔赴這些地區幫助當地群眾向脫貧攻堅發起總攻,實現脫貧。CGTN持續跟進脫貧攻堅實況,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組織19名記者或親自實地采訪,或通過視頻鏈接記錄,繪制了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人員的全景圖,以H5新聞的形式向海內外受眾呈現了中國脫貧攻堅的故事。
在融媒體時代,相較于傳統新聞,H5新聞基于H5技術生產的邏輯實現了新聞樣態的多媒體融合創新。在形態上,H5技術的富文本特征有利于多角度呈現新聞作品內涵,為新聞內容的可視化提供了保障,為受眾帶來了多感官的閱讀體驗。在內容上,H5新聞通過分頁、觸屏、點擊、SVG動畫等方式實現內容聚合化,新聞數據、新聞現場等內容則以場景化、沉浸式方式形成H5新聞頁面專題,增強了受眾的新聞參與感與代入感。在傳播終端上,H5技術賦能新聞傳播,使受眾可深度參與H5新聞的生產和傳播過程,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新聞傳播效果。
CGTN在2021年9月發表了H5新聞作品Looking back at the road to Xiaokang:52 first secretaries stor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2]。該新聞作品實現了傳統新聞內容與H5技術的融合創新,其在內容表達與個性傳播上的創新探索值得其他新聞媒體借鑒。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對外廣播事業創建80周年之際的話語:弘揚光榮傳統、不忘初心使命,宣傳黨的主張,全面宣介中國發展,積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二、融合創新表達:短視頻繪制52個人物故事
H5新聞作為一種新聞表達形式,為新聞融合表達提供了技術支撐[3]。此次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采用短視頻的方式,展現52位脫貧攻堅干部的工作歷程,主題鮮明,聲畫共融,內容生產與表現形式協同配合,為受眾提供多維度的感官體驗,也為融合新聞的生產帶來新的可能性。
(一)視聽元素呈現
第一,色彩對比形成場景反差,視覺沖擊力強。色彩元素是畫面造型的重要手段,更是營造場景氛圍,傳遞角色情感的有效方式。例如,“懸崖村”書記帕查有格的故事視頻前半段以灰暗色調為主,用航拍遠景鏡頭呈現“懸崖村”的險峻地勢和孩子們上學的步步艱難,后半段則以學校中嬉鬧的近景以及特寫場景為主,視頻前后色彩由冷轉暖,從視覺上表達村民生活逐漸脫貧的主題,易讓受眾產生認同感與代入感。又如,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維新鎮韭菜村第一書記王文峰故事里的色彩影像,畫面一分為二,一邊是不蔽風雨的危房,一邊是溫暖幸福的居所,通過鏡頭組接產生色彩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引起受眾情緒的變化,深化其對脫貧攻堅主題的認識。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呈現場景真實,以脫貧群眾的平行視角切入,帶有天然的樸素感。
第二,畫面呈現形式豐富多樣,第一現場感強。“移動傳播的本質是基于場景的服務,即對場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務)適配。”[4]這52個脫貧攻堅故事或采用傳統第三方視頻采訪的形式;或在采訪中插入采訪問題的動畫,增強短視頻的觀賞性與活潑感;或借鑒Vlog形式,以第一人稱視角讓受眾感受脫貧攻堅過程的不易。例如,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中壩村第一書記劉超的故事再現了她親身經歷泥石流的片段,使受眾感受到現場的驚心動魄。這種具有第一人稱視角記錄特征的畫面使敘事場景更加貼近新聞現場,成為連接受眾和事件的橋梁,讓受眾產生強烈的參與感和臨場感。
第三,聲樂節奏相輔相成,人景立體感強。影視聲音的主要藝術功能是與畫面內容相互融合,強化敘事傳情的真實感、層次感和完整感,增強影視空間的立體效果和深化情感表達[5]。音樂則能輔助畫面場景,增強受眾的聲畫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影視作品的整體調性。在廣西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因工作不幸遭遇泥石流而離世的故事中,整體聲樂哀傷悲痛,隨著畫面場景的前后轉換,音樂則由慢轉快,有時還配有山歌的背景曲調,強化了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同時,與聲樂節奏相對應,人物與景致也通過特寫、中近景、全景和航拍等鏡頭呈現和諧相融的場景,達到了以人傳情、以景傳意的效果。
(二)內容表達策略
第一,以點帶面,小切口烘托大主題。在CGTN記者對區縣鄉村脫貧攻堅人物的描繪下,脫貧攻堅的宏大主題被拆解成獨立的小場景,形成鄉村脫貧攻堅故事。這種獨立場景使每個故事都擁有單獨的小主題文化,具有獨立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意義。在這52個故事中,有講述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題故事,如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哈尼族鄉勐根村第一書記胡紅就以他的視角講述了拉祜族人民如何依靠特色表演與旅游來實現脫貧致富;也有以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女性力量等主題為切入口,呈現小場景的感人故事。同時,這種故事以點帶面,通過深挖平凡人物身上能引發大眾情感共鳴的小故事、小細節,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與奔向小康的時代主題投射到個體敘事上,以小切口烘托大主題,形成“點陣”主題面,增強傳播效果,豐富價值內涵。
第二,多元視角,多方敘事強化沉浸式體驗。在CGTN的52個故事中,大量人物同期聲和采訪視頻穿插其中,被采訪人物自述和群眾、村民、記者旁白等提供多方敘事,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可信度和可看度。例如,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官舟鎮紅星村第一書記侯元軍的故事以人物自述、群眾聲音與家人旁述展開敘述,為受眾營造了環繞式的故事沉浸感,更加真實地展現了脫貧攻堅的奮斗歷程。
三、個性交互傳播:H5新聞頁面的多感官動態體驗
(一)SVG動畫深度交互
在大數據時代,網絡上大量信息數據涌現,圖形和圖像成為數據可視化的主要方式,但是現有的圖形、圖像在格式上仍存在交互性不足,顯示質量及適應性不佳等問題,難以實現Web上圖文信息的個性化定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在此背景下,SVG動畫應運而生。SVG可縮放矢量圖,不受分辨率限制,是由萬維網聯盟推出的基于XML編碼的開放式圖形、圖像標準。SVG動畫的動態性與交互性能讓受眾在閱讀新聞時產生更強烈的沉浸式體驗,從而達到更好的新聞視覺效果和傳播效果。
以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為例,CGTN H5新聞頁面在打開鏈接后,開屏動畫中數字“52”以彩色突出顯示,題目尤其醒目,背景的農田風景圖則以黑白色打底,1秒后圖片放大,并轉為彩色。開屏時瞬時轉換的色彩能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使脫貧攻堅前的艱難生活與脫貧攻堅后的幸福安康形成強烈對比和視覺反差,表現力十足。觸屏是受眾與H5新聞作品產生交互的基礎動作[6]。H5新聞作品以圖片變化展現新聞內容,而受眾通過點擊查看、拖拽移動圖片,獲得深度閱讀的多重感官體驗。同時,在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中,受眾通過下拉頁面、左右橫移地圖上的豎線、點擊時間軸上的年份,即可選擇了解各脫貧攻堅縣份的分布情況,查看脫貧攻堅工作進展。這種SVG動畫互動與文字介紹相結合的方式,從清晰客觀的視角呈現脫貧攻堅一線的真實情況,展現取得的工作成效。
(二)數據可視化要素亮點
數據新聞的可視化解構了傳統新聞的敘事方式,不再通過語言文字的邏輯來見微知著,而是將抽象數據具象化,挖掘出數據之間的相關性,發現隱含在數據背后的深刻意義[7]。數據單元可視化(Unit Visualizations)是一種在數據新聞中常見的可視化形式,其中每一個數據項都代表一個獨立的可視化元素,與傳統的數據可視化相比,數據單元可視化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更多新穎的交互形式[8]。在《脫貧攻堅:消除832個極端貧困縣》欄目中,我國脫貧攻堅區縣數量都會被記錄在每一個年份圓點中,受眾點擊年份即可查看地圖上對應區縣的脫貧攻堅情況,包括當年的相關政策和脫貧攻堅進展等文字說明。
這種數據單元可視化的方式,便于受眾直觀地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數據和進展,使其能通過視覺標記的不變性,在動畫過渡和交互過程中持續關注感興趣的視覺標記內容。
四、融合新聞視角下我國脫貧攻堅報道的對外傳播
此次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是新聞內容與H5形式的共融,其文字的情感溫度與視頻動畫的新穎活力形成合力,采用本地視角和創新傳播形式,圍繞平凡人物的艱辛奮斗歷程展開敘事,把宏大主題投射于個體敘事,個體的生命體驗與國家發展的宏觀圖景交融映襯,是主流媒體在國家重大主題報道中的有益探索,是對我國脫貧攻堅的一次成功報道。
同時,此次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的成功還在于從受眾出發,聚焦受眾共情點,通過內容打動人,具有觸達廣大受眾內心的強大力量[9]。當前,部分H5新聞作品從國內受眾的視角敘述故事,在面向海外傳播時受限于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作品代入感不強,難以使海外受眾產生情感共鳴。CGTN作為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平臺,如何有效輸出脫貧攻堅的中國經驗是其關鍵錨點,也是以CGTN為代表的對外傳播平臺的著力點。
(一)緊扣熱點契機,拓展傳播廣度
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場域催生了大量新型傳播手段,極大地增強了受眾視聽感官體驗。在5G技術背景下,移動互聯網全面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短視頻、社交媒體平臺的用戶活躍度不斷提高,用戶黏性不斷增強,各媒介平臺使用時長占比迅速增長,受眾對信息的需求隨著碎片化的傳播內容而不斷更新迭代,這就要求媒體報道的內容必須實時更新,抓住新聞熱點事件展開報道內容,滿足多元個性的大眾需求。此次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聚焦脫貧攻堅總攻的52個縣份,借助H5傳播手段,內容形式貼近年輕受眾,讓海內外受眾直觀感受中國脫貧攻堅沖刺階段的實時記錄,拓展了傳播廣度。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媒介全球化的發展,當前世界媒介語境充斥著多種意識形態的博弈與文化的多元呈現和選擇,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就需要以CGTN為代表的對外傳播平臺發揮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針對國內外熱點事件和話題及時報道,形成新聞傳播合力,將真實的中國形象展現給海內外受眾。
(二)創新脫貧攻堅報道,降低“文化折扣”
加拿大學者科林·霍斯金斯和R·米盧斯認為,根植于一種文化的特定節目因身處在這種環境中而具有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在其他環境中則會減弱,因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具有不同的風格、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模式,處于不同的制度和生活環境,即“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雖然我國在消除貧困事業上不斷奮斗,提前10年達成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成功實現整體脫貧,探索和積累了豐富寶貴的減貧脫貧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減貧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但是我國主流媒體習慣使用宏大敘事的話語體系,在對外傳播上存在固有的“宣傳思維”,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自下而上的微觀多元視角,影響我國脫貧經驗和故事的講述方式,存在傳播渠道不通暢、影響范圍不夠廣、內容吸引力不足等問題。
在美國學者邁克爾·舒德森看來,信息模式的新聞純粹用來傳達信息,而故事模式的新聞則通過篩選、修飾事實來引導大眾生活[10]。如果媒體報道能平衡好信息模式與故事模式的敘事方式,則能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因此,未來我國主流媒體的對外傳播除了注重新聞報道的專業性與嚴肅性,更需要注重文化價值的故事化傳遞。例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善美等價值理念融入我國脫貧攻堅故事,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海外受眾的情感壁壘,激發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改變部分海外受眾對CGTN等我國主流媒體的刻板印象,使我國脫貧經驗的“硬講述”找到“軟落點”,實現既有中國特色又能滿足海外受眾個性需求的內容輸出與傳播。此次CGTN H5新聞的我國脫貧攻堅報道,在H5頁面中僅簡單介紹了脫貧攻堅的現階段背景,對整體概況、52個脫貧攻堅地區的介紹等內容仍需要補足,應完善相關傳播內容,并設計簡潔頁面,要注意通過分析發布平臺的數據反饋來判斷受眾的信息需求,如評論內容、線上實時互動數據等,從而分析新聞內容的影響力,找準靶點,為下一次的選題與內容發布提供線索。
五、結語
在傳播技術與媒介生態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脫貧攻堅報道的內容邏輯和傳播方式已經產生深刻變化,融合新聞已經成為主流媒體打造立體化中國形象的必然選擇,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發展大勢。主流媒體利用新型傳播手段與親民性話語體系,將新聞產品的內容打造與海外受眾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有利于打通國內與國外的內容傳播壁壘,激發海外受眾情感共鳴,讓我國脫貧經驗傳播得更廣,讓世界真正了解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故事與經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習近平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等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6.
[2]CGTN.Looking back at the road to Xiaokang: 52 first secretaries stor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EB/OL].(2020-02-26) [2022-10-11].https://news.cgtn.com/event/2020/52-first-secretaries-journeys-to-poverty-alleviation/index.html.
[3]劉濤.融合新聞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03):20-27.
[5]李玲.視聽語言教程:影視·元素·藝術感[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
[6]顧石秋.H5新聞作品的創新策略研究[J].傳媒,2022(08):60-62.
[7]許向東.轉向、解構與重構: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9(11): 142-155.
[8]武開燁.融合新聞視角下對外傳播的路徑與經驗:以CGTN兩會專題H5《Who Runs China》為例[J].科技傳播,2022(01):65-67,71.
[9]查鍇,張穎.沉浸式互動體驗,感受“俯下身子真扶貧”:H5作品《72個紅手印,究竟為了留住誰?》創作有感[J].新聞戰線,2020(24):68-70.
[10]崔同.尋求“故事模式”與“信息模式”的相對平衡:關于密切新聞手段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思考[J].河南社會科學,2004(0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