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琳 孫云鵬


[摘要]為了大力促進國內優秀外向型圖書走向國際,提升我國出版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傳播力,國家設立一系列資助項目,其中一批項目以支持圖書的翻譯、出版、推廣為主。文章聚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絲路書香工程”和“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實踐為例,探討外向型圖書翻譯資助項目申報的問題及對策,為出版社如何通過國家資助為自身圖書“走出去”工作賦能提供思路。
[關鍵詞]外向型圖書;翻譯資助項目;申報;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國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出版“走出去”是我國出版業的長期戰略,是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十三五”時期,我國出版業整體實力與質量效益穩步提升,2020年出版版權輸出規模超過1.38萬項;到“十四五”時期末,出版物版權年輸出規模達到2萬項左右[1],這意味著出版年均增長率要達到7.7%,而從“十一五”時期末到“十二五”時期末,這個數字為4.2%[2]。可見,在新的五年規劃中,國家大力推動出版“走出去”的決心和信心。
“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高教社)共輸出版權1699項,其中,1個項目獲“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以下簡稱CBI)資助,6個項目獲“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以下簡稱經典中國)資助,4個項目獲“絲路書香工程”(以下簡稱絲路書香)資助,19個項目獲“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以下簡稱學術外譯)資助;除了CBI,其他資助立項數量在全行業均處于中等水平。國際化戰略一直是高教社的重點發展戰略之一,高教社的海外合作方既有歐美發達地區的頭部出版商,也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實力的出版社。高教社大部分獲資助的項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例如,高教社《中國丹霞》英文版自2020年出版以來,其電子書下載量突破3500次,榮獲“2020年度輸出版優秀圖書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高教社重要的主題類圖書,其英文版、阿拉伯文版以及西班牙文版已獲得相關資助支持。其中,英文版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正式出版發行,有助于國際社會了解當代中國現狀和中國理論、中國方案,也有利于其他語種版本繼續輸出,社會效益和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
一、“十三五”期間高教社四個重點項目資助的基本情況分析
為了推動中國出版“走出去”,國家先后設立多個資助項目,涵蓋圖書、期刊、電子出版物和渠道、平臺等各個領域,其中圖書是最基礎、覆蓋面最廣的資助類別。文章以高教社在CBI、經典中國、絲路書香和學術外譯這四個重點項目的外向型圖書翻譯資助項目申報實踐為例,思考國內出版社如何提升申報優勢,利用國家資助促進自身的圖書“走出去”工作。這四個資助項目在“十三五”期間的資助基本情況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四個資助項目的覆蓋面廣泛,各個領域的外向型圖書都有機會參與申報,但側重點各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CBI的立項圖書減少至50余種,其精品化戰略凸顯;“十三五”期間,學術外譯的立項總數除了2019年略有下降,整體呈上升趨勢[3],這反映出國家積極推動社科類圖書“走出去”的政策走向;絲路書香每年立項項目最多,可見國家對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圖書“走出去”工作的重視。國家資助項目不僅為優秀的外向型圖書走向國際舞臺提供了資金支持,還調動了編輯開發外向型圖書選題的積極性,這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我國出版 “走出去”工作提質增效具有積極作用。
二、高教社外向型圖書翻譯資助申報面臨的問題
外向型圖書翻譯資助項目申報是一個全流程、系統性的工作,前后各環節銜接是否順暢、項目準備和維護是否充分等都會影響項目的成敗。近年來,高教社圍繞這項工作付出大量努力,并積累相關經驗,總結外向型圖書翻譯資助項目申報需要突破的難點,如申報前合作方的選擇、申報過程條件受限、部分項目結項難度大等。
(一)申報前合作方的選擇
隨著國家級資助項目覆蓋面越來越廣,規模越來越大,項目申報入選標準也越發嚴格。國內出版社在申報前有效篩選海外合作方就是一個重要方面。
1.為圖書找到出版方向契合的合作方
為了讓項目順利開展,并覆蓋更廣泛的閱讀群體,產生更深遠的社會和市場影響,國內出版社需要選擇出版方向契合、綜合實力強的合作方。在海外合作方與國內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國主題方面的圖書時,盡管每個時期可能關注點不同,但是國內出版社都會根據自身特色和市場需求,對選題內容有一定側重,并都有固定的評審周期,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等的影響,這個周期可能會延長。另外,若出現供需不匹配的情況,也會延長圖書海外版的出版時間,甚至可能導致項目失敗。同時,如果國內出版社的新選題并不十分符合海外合作方的選題方向,僅為項目申報簽訂意向書,這時即便成功申報資助,后續翻譯、出版、發行等工作也會存在風險,導致難以結項。
2.明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版社信息
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當地開放程度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版社與國內出版社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主要帶來兩個問題。
一是資質辨別不易。國家鼓勵國內出版社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版權,這是講好中國故事、加強文化交流的重大舉措。這四大資助項目均涵蓋向“一帶一路”國家輸出版權的項目,對外方出版社的資質有一定要求。例如,CBI要求海外合作方要注冊成立5年及以上,學術外譯則要求簽約方是權威出版機構,經典中國和絲路書香雖然沒有明確在申報通知中體現資質要求,但對海外合作方的資質審核也較為嚴格,合作方必須呈交當地權威性的資質證明材料。因此,在尋找海外合作方時,國內出版社必須嚴把資質關。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國內出版社和海外合作方在國際書展上當面交流的機會減少,若對方沒有官方網站,國內出版社基本只能要求其提供已出版書目和譯者簡介等材料,輔助判斷其翻譯出版能力。
二是項目進程跟蹤不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針對獲得資助的項目,國內出版社基本只能通過線上渠道了解、跟蹤和推進翻譯出版進度,這會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一旦聯絡不暢,項目就容易陷入停滯狀態。比如,前幾年高教社獲資助的一個項目,合作方是伊朗的一家出版社,雙方在疫情之前經常在國際書展上約見交流,但2020年底高教社向其發送圖書電子文件后便無法與其取得聯系,這對項目進展十分不利。
(二)申報過程條件受限
第一是項目時間。以CBI為例,其受理申報的項目均具有一定時效性,合作出版或版權輸出協議需要在申報年份的9月30日往前推一年之內簽署,2021年的申報要求還對主題類圖書的國內出版時間做了規定,要求是在2019年及以后出版發行的圖書。雖然申報要求具體化有利于甄選優質圖書,但是也增加不少限制條件。因此,2021年高教社只申報了5個項目,而2019年其共申報了12個項目。
第二是原書語種。目前,這四個資助項目都要求以中文版圖書為基礎進行申報,且所申報的語種之前不得在海內外正式出版發行。因此,國內出版社以外文出版的優秀圖書就無法申報。高教社歷年來組織國際一流作者以英文語種寫就并出版了眾多學術著作,非常適合海外市場推廣,但也無法通過這一渠道申報國家資助項目。
第三是圖書定位。受國家政策影響,主題類圖書發展勢頭強勁,國家基金項目對主題出版物的資助力度逐漸加大,尤其是政治、法律、社會、黨史、軍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時政類主題類型,2012—2020年,主題出版物資助占比約1/2[4]。每年國家資助項目申報通知都會根據時事政治劃分新的主題類別。有些優秀圖書或者不符合當年資助的重點方向,或者定位比較模糊,既可以作為文化類圖書,也可以作為主題類圖書,如何凸顯其申報優勢則需要出版社仔細
斟酌。
第四是資金使用。國家資助項目申請書中的項目預算需要實事求是、合理合規,具有實操性。項目資金規劃主要涉及翻譯費以及各項生產費用,這四個資助項目的側重點均在翻譯費和審稿費用上,目的就是聚焦圖書優質內容的語言轉換,保證質量,提高競爭力。若出版社后期無法按照原本申請書中所寫的方案使用資金,就可能造成結項困難。
(三)部分項目結項工作難度頗大
經典中國、絲路書香以及學術外譯均明確要求三年內完成申報項目。CBI的通知雖未明說,但要求雙方按照資助協議書中約定的時間完成項目。2012年以前,高教社獲CBI資助項目數量較多,最多的一年甚至超過20種。但是,由于隨后幾年的項目完成率較低,高教社有7種圖書撤項退款,間接影響了后面項目的中標率,使得高教社近些年的項目入選率較低。其項目未完成的原因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在客觀上,有的作者無法按時交稿,有的作者在時間上難以協調等原因,造成項目無法結項。此外,從2022年開始,除了學術外譯,其他的三個資助項目在結項時均要求提供兩份專家審讀意見,這加大了小語種項目的結項難度。在主觀上,國內出版社普遍存在“重申報不重結項”的現象,在版權輸出協議簽訂和資助項目申報成功后,對結項工作重視不夠以及對結項難度預估不足。另外,版權人員、編輯人員和作者隊伍相互之間信息流通不暢,職責分工不清,配合不足,也會導致項目難以順利結項。
三、外向型圖書翻譯資助項目申報問題的對策與思考
除了不可控的客觀因素,國內出版社可從自身出發,通過樹立精品化意識、加強內外協調溝通、創新拓展海外業務方式等來提高項目獲得資助的中標率和結項的成功率,真正發揮國家資助項目作用,助力優秀圖書走進海外市場。
(一)提前籌劃項目,走精品化路線
四個資助項目的申報時間每年都相對固定,因此,國內出版社可以提前策劃,以精細化策略進行項目評估。由于國家資助項目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國內出版社在申報時應注意推薦符合要求、重點資助的圖書。為此,國內出版社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做好需求和背景調研,選擇精品合作方。對已有的海外合作方,一方面,國內出版社要定期咨詢對方感興趣的出版領域,維護友好關系,把握主動權,結合內部出版計劃適時推薦與對方需求相匹配的選題。另一方面,國內出版社要善于總結經驗,凸顯自身資源優勢,挖掘新的需求。比如,圣智學習出版公司的傳統優勢領域是英語教學,高教社通過主動調研和溝通,了解到他們對出版當代中國主題類的圖書也有濃厚興趣,并與國內其他出版社合作過相關系列選題,于是及時向他們推薦了本社的兩本最新力作,最終促成兩本圖書英文版的版權輸出,并及時申報相關項目,獲得翻譯資助。對新開發的海外合作方,國內出版社可以通過信用公司對其在當地的營業、繳稅和歷史履約情況做背景調查,或者讓其提供當地律師事務所開具的公證材料,同時與國內高水平翻譯公司合作,做好資質審核工作。另外,國內出版社要利用輿情監測系統查看該合作方社是否涉及不妥事項,先把好意識形態關,再有效開展合作。
二是做好內容把控,出版精品圖書。外向型圖書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為此,在選題研發階段,國內出版社要根據不同地區讀者的閱讀需求來細分閱讀市場,提升選題的精準度、辨識度、接受度[5]。例如,為了研發適合泰國本土的國際漢語教材,高教社曾一年5次赴泰國調研,全面了解當地的漢語教學和出版發行情況,最終選擇與泰國教育部直屬的大型專業出版社合作。國際漢語教材的編寫特別強調本土化原則,由此,高教社不僅融入泰國特色的教學內容,還邀請中泰兩國的漢學家、語言教育專家等反復打磨教材的話題、詞匯、語篇等內容,使之符合泰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習俗,最終該項目被正式列入《泰國教育部推薦教材目錄》,并獲得經典中國的資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內出版社還可以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分析,精準挖掘海外合作方的當地文化特征、對某類圖書的關注程度以及讀者閱讀消費習慣等[6],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選題開發。在立項后,國內出版社要關注稿件的翻譯質量,及時聯絡相關語種專家進審讀稿件,不僅要確保譯文忠實原文、表達到位,還要注重語言的可讀性,要融入當地的語言、文化和政策環境,用聽得懂、易理解的方式進行表達,以符合當地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從而擴大讀者的覆蓋面,做到以“文”載道、傳聲、化人,讓圖書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三是做好出版管理,將外向型圖書項目納入出版社的精品生產體系。在選題策劃、項目申報、翻譯審讀、出版發行、宣傳推廣等各個環節中,國內出版社要做到精細化管理,將優質外向型圖書推薦給海外合作方,通過國家資助項目提升其影響力。對獲得資助的項目,國內出版社需要加強管理,避免因無法結項而影響之后的申報工作。首先,國內出版社要與海外合作方展開密切合作,與相關負責人保持聯系,并規定好項目完成的時間節點,把握完成進度,版權部門與業務部門共同督促項目執行。其次,國內出版社要關注項目經費的使用情況,需要合理合規,避免因與申請表中填報數額和比例差距過大、翻譯費用不達標等情況而導致結項困難。最后,如果出現不可抗力等原因導致項目中止,國內出版社要及時與資助項目辦公室溝通,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避免對同一出版社的其他項目申報造成不利影響。
(二)加強內外協調溝通
隨著國內出版社不斷重視文化“走出去”,外向型圖書品種和數量不斷增多,在申報資助項目時,出版社精通出版業務、了解圖書本身優勢的業務部門和把握國際市場動向、了解海外合作方的版權部門需要緊密配合、合理分工,按照當年國家資助重點選取合適的項目,并在申報書中凸顯優勢。此外,國內出版社要加快建立健全數字化辦公和大數據整理系統,利用5G技術和云技術規范化分類存儲、管理、調取往年的工作資料,在公司內部共聯共享,避免出現工作交接失誤的情況。
首先,國內出版社在外部需要加強與海外合作方的聯系,定期詢問、跟蹤圖書在海外生產、銷售的情況。其次,國內出版社需要加強與各資助項目辦公室的聯系,匯報已獲資助項目的完成情況,對可能無法按期結項的項目及時做出說明,樹立出版社對外的良好信譽與形象。最后,國內出版社需要加強與作者的聯系,在項目開始前要考慮其對圖書“走出去”工作是否積極配合;在獲得資助后,良好的作者關系也能為圖書的宣傳、營銷等工作奠定基礎。內外聯動、相互協調,不僅可以使外向型圖書資助項目申報的過程更暢通,還可以為獲得資助的圖書“走進去”提供不竭動力。
(三)創新拓展海外業務方式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國內出版社與海外合作方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減少,對此,國內出版社應與時俱進,創新拓展海外業務方式,為外向型圖書走得更遠、更深夯實基礎。第一,國內出版社可以利用線上國際書展和各類平臺來拓展新的海外合作方,如線上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官網等,以增加圖書產品的曝光量,擴大影響力,吸引海外合作方主動合作。第二,國內出版社可以與國內同行合作,各自發揮優勢資源,盤活存量資源,用好新增資源[7]。例如,高教社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與國內同行就各自的海外合作方資源展開交流,之后通過該同行聯系到墨西哥的一家出版社,最后實現圖書版權的聯合輸出,該項目還成功獲得絲路書香資助。第三,國內出版社可以通過大型翻譯服務公司等業務關聯機構,發掘新的海外合作方和審讀專家等資源,可以拓展其他業務,形成多方位、立體化的合作模式。第四,國內出版社可以通過自身已有的版權引進資源,聯系負責版權輸出業務的工作人員,及時了解并匹配相關需求,形成互利互惠、雙向合作的緊密伙伴關系。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8]。為了構建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大對中國圖書海外譯介的扶持力度,提升翻譯質量,增強傳播效果,為國內出版社的“走出去”工作提供政策、數據、平臺、資金方面的支持。為此,出版社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創新拓展海外業務方式,激勵編輯策劃更多外向型圖書選題,以精品化策略高質量申報、完成國家資助項目,加強內外協調溝通,優化項目資源配置,通過國家資助項目為圖書“走出去”工作賦能。
[參考文獻]
[1]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EB/OL].(2021-12-30) [2022-04-09].https://www. nppa.gov.cn/nppa/upload/files/2021/12/76aed0b1a2a60056.pdf.
[2]張福海,郝振省.新聞出版業走出去工作指南(上冊):新聞出版走出去政策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呂秋莎.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助力中國學術著作走出去:基于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010—2020年的統計分析[J].出版參考,2021(11):26-32.
[4]周國清,劉悅玲.“十四五”時期主題出版的任務與路徑[J].中國編輯,2022(03):14-19.
[5]汪妍,禹建湘.中國圖書國際傳播新動態與新思路:基于“絲路書香工程”皮爾遜系數的運用[J].出版廣角,2021(24):26-31.
[6]劉瑩晨.講好“一帶一路”故事,推動出版國際化發展:我國新聞出版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走出去”的情況分析[J].出版廣角,2019(22):6-9,17.
[7]孫云鵬.新時代出版“走出去”工作的探索與思考[J].科技與出版,2022(02):63-67.
[8]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并講話[EB/OL].(2021-06-01)[2022-04-09].http:// 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