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華
一般來說,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目標包括緩解疼痛,提高關節穩定性,讓患者恢復活動能力或者下肢等長等。如果手術條件允許,應該盡可能讓上述目標盡數達成;但如果患者病情較為復雜,無法實現全部目標,則應該按照上述順序依次達成目標。術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肢體腫脹、假體脫位、滑囊炎等相關并發癥,尤其在手術過后的1.5~3個月時間當中,如果不能科學地進行護理,很容易使手術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脫臼或者降低髖關節的使用年限。那么在術后康復過程中,患者應該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肢體腫脹、人工髖關節脫位等問題呢?
髖關節置換術后出現腫脹的現象是非常正常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損傷組織內釋放出組織胺等炎性物質,使得血管出現擴張,通透性增加;第二,相關組織中的血管和淋巴管等出現斷裂,使得血液和淋巴液出現滲出的情況,積留到組織間隙,消散不及時;第三,由于疼痛導致的肌肉反射性痙攣,使得靜脈回流受到阻礙,加重了組織間質的水腫。這些情況都是由于創傷導致的,如果腫脹不能得到及時消散,將會對手術后肢體的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者會讓局部皮膚出現供血障礙,使得切口位置邊緣出現壞死的情況,對切口的愈合不利。
對于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腫脹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使用彈力襪 彈力襪有著專業的壓力梯度設計,從腳踝到髖骨位置壓力逐漸遞減,通過對小腿肌肉進行壓迫,使得血液能夠回流,避免患肢出現腫脹、疼痛及靜脈血栓等。
冷敷 在開始進行關節功能訓練之后,可以每天進行10~15分鐘的髖關節冷敷,這能夠讓血管收縮,讓細胞的通透性發生變化,減少局部出血,讓炎性水腫盡可能快的消退。
中頻脈沖電治療 這是一種輔助治療儀器,是將兩路中頻電流通過4個電極傳送到人體內,在髖骨腫脹的位置形成電場,通過低頻電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而消除腫脹。
下肢靜脈泵 是一種能夠通過充氣壓縮使得腿部受壓,進而加快血液流動速度的治療儀器,能夠起到顯著的消腫作用。
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脫位也是較為常見的情況,多與手術類型、手術方式不當、不當運動等原因有關,比如:在搬運患者或者患者翻身的時候過度向后伸或者向內收,在屈髖狀態下導致脫位;在手術過后不慎發生滑倒,導致脫位;手術原因使得髖臼假體或者股骨頭假體位置不當;髖臼發育不良,組織結構松散,也會使假體脫位;部分患者的假體滑脫則是多方面原因綜合導致的,例如精神原因、老年癡呆癥等。
安裝在體內的假體就像一部小型的機械設備,患者應當對其有著充分的認識,并做好維護工作,它的壽命才能長久,更好地為我們提供服務,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在以下幾個體位時尤其應該注意:
臥位 平躺在床上的時候,大腿之間應該放置梯形枕,患肢向外伸展45°左右,保持中立臥姿。
起床 起床的時候應該從手術側下床,先用肘部發力,給身體支撐起來,以髖部為軸心向手術側進行轉動,慢慢讓手術腿能夠接觸地面,期間盡量讓身體和手術腿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避免彎曲腿部,然后將非手術腿挪動到床邊,手術腿伸直,通過使用助行器幫助站立。注意在站起之前,身體不要向前傾。
坐下 患者術后取坐位時,要選擇有著硬直靠背的扶手椅子,不能坐矮凳子或者質地較軟的沙發。落座時,患者需要先松開手,把手從助行器上移動到凳子扶手上,通過雙手的支撐讓自己身體降低完成坐下動作,期間注意保持手術腿向前伸直。起身時也是如此,先用健側腿和雙手發力,將身體重心抬高,拉動手術腿向上,松開雙手抓住助行器即可。
走動 將助行器放在身體前側幾寸的位置,握緊助行器,雙腿伸直,由非手術腿向前移動到助行器中央,帶動手術腿向前移動,讓助行器幫助腿部承擔身體的部分重量。
髖關節滑囊位于髖關節肌腱和關節的周圍,內部有著少量滑液,能夠減少骨骼之間的摩擦,起到潤滑和緩沖的作用。在髖關節置換術之后,滑囊可能出現發炎的情況,這就會使得滑液明顯增多,使得髖關節出現疼痛和腫脹。
患者術后要高度重視髖關節的健康,不要進行劇烈的鍛煉,避免不當運動導致髖關節再次受到損傷。為了預防滑囊炎,具體應該做到:第一,避免讓髖關節長期保持大于90°并且承受負荷的狀態;第二,在手術恢復期內不要進行大量的運動訓練;第三,在行走時,不要讓膝蓋過度前傾超過腳趾位置,否則會讓身體大量的荷載轉移到髖部以及骨盆位置;第四,避免大量進行上樓和下樓的活動;第五,在健身過程中不要使用橢圓機、動感單車等,避免對滑囊造成拉扯;第六,手術過后多休息,避免長時間的運動,在運動結束后可以適當地對髖部手術側進行冰敷。
總之,髖關節置換術給諸多長期患有髖部疾病的患者帶來希望,但手術之后不意味著馬上就能像正常人一樣活動,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患者需要按照科學的方式進行護理,做好術后養護工作,愛護人工假體,才能避免出現各種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