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馳
從首個抗生素——“青霉素”被應用于臨床以來,抗微生物藥物被廣泛應用在醫療、養殖、農業生產、環境治理等各個領域。這些藥物抑制或殺滅了敏感的微生物,但也誘導了耐藥微生物的生長,打破了生態的平衡,造成了耐藥性的產生和傳播,最后出現“超級細菌”。
近年來,微生物耐藥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的重大挑戰,受到各國政府和社會廣泛關注。據聯合國2019年4月發布的一份報告警告,如果不采取行動,到2030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可能會使多達24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到2050年,耐藥性疾病每年可能導致1000萬人死亡。
合理使用藥物是公眾都應該關注的問題,但目前很多人在使用抗菌藥物方面仍存在誤區,主要表現為:
消炎藥主要有非甾體類抗炎藥(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和類固醇類抗炎藥(比如可的松、氫化可的松等),對于許多外傷、感染等損傷因子刺激所產生的炎癥反應具有抑制作用。而抗菌藥物不等于消炎藥,它只對引起炎癥反應的細菌有殺滅和抑制作用,對于炎癥本身無作用。
生活中常見的關節腫痛、皮膚腫脹多為物理或化學性炎癥,可使用消炎藥對癥處理,通常無需使用抗菌藥物。
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多為病毒引起,而病毒性感冒具有自限性,只需對癥治療即可,使用抗生素是沒有用處的,只會誘導耐藥菌的產生。抗生素僅適用于由細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冒,并且細菌性感冒也有不同的類型,如考慮非典型病原體為致病菌,需使用喹諾酮類或大環內酯類等抗菌藥物,不能盲目地就使用阿莫西林、頭孢等抗生素。如自行服用對癥治療藥物2~3日未見緩解,請及時就醫。
藥品是特殊商品,類似“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這類普通商品的評價標準對于藥品并不適用。比如,急性扁桃體炎的感染細菌常見為鏈球菌,幾塊錢的青霉素的效果不比幾百塊的高級廣譜抗菌藥物效果差,在不良反應上還更輕微。如果是革蘭陰性菌引起的感染,可以選用便宜的二、三代頭孢菌素,反而不能使用更新、更貴的糖肽類藥物。所以,切莫認為感染嚴重就一定要使用最“高級”的抗生素。
在沒有明確病原微生物時,可經驗性使用廣譜抗微生物藥物,但再廣譜的藥物,總有無法覆蓋的病原菌。所以一旦出現細菌性感染,請謹遵醫囑,切莫盲目用藥。如果明確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譜抗微生物藥物,以減少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及耐藥問題。
抗微生物藥物起效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通常可在開始治療后48~72小時觀察療效。頻繁更換或盲目加用抗菌藥物,反而可能加大藥物毒副作用。如果使用某種抗微生物藥物的療效不好,應及時就醫,根據病情特點經驗性升、降階梯。
人體皮膚表面及腔道存在著各種細菌,其中不乏益生菌,在不存在感染的情況下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不僅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可能導致人體菌群紊亂,引起腹瀉等癥狀。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皮肉傷”通常無需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甚至在I類切口手術前,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也有嚴格的指征,只有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人群才可使用,且預防性使用時間通常不能超過24小時。
抗感染治療有一定的療程,一旦有效,立即停藥,可使殘留細菌獲得大量生長空間而導致疾病反彈甚至加重。抗感染療程因感染部位、病原體不同而異,一般宜用至體溫正常、癥狀消退后72~96小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內膜炎、化膿性腦膜炎、骨髓炎、侵襲性真菌感染、結核病等需要較長的療程方能徹底治愈。
由于兒童處于生長發育期,各種器官發育還不成熟,而抗菌藥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可對兒童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如喹諾酮類抗生素可引起18歲以下兒童關節病變或軟骨病變,影響生長發育;四環素類藥物可引起8歲以下兒童牙釉質發育不全及骨生長抑制。所以在為兒童選擇抗生素時需要格外慎重,盡量避免使用喹諾酮類、四環素類等,新生兒還應盡量避免使用磺胺類、氯霉素等藥物。
合理使用抗生素,要記住這幾個原則:能用窄譜的不用廣譜的,能用低級的不用高級的,能用一種解決問題就不用多種,遵醫囑,足療程。抵御耐藥性,今天不采取行動,明天將無藥可用。讓我們走出誤區,齊心協力,共同預防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
過敏反應:青霉素、鏈霉素、頭孢菌素等可使人產生過敏反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毒性反應:抗生素引起的常見的毒性反應包括聽覺神經損害、造血系統障礙、腎損害、肝損害及胃腸道反應。
二重感染:老年人、嬰幼兒、體弱者、腹部手術者及濫用抗生素者較易發生。二重感染一般較難控制,且具有很大的危險性。
耐藥性:大多數細菌對抗生素可產生耐藥性。尤其是不合理用藥導致的抗生素濫用,會導致耐藥菌株日益增多,影響疾病的治療。
局部刺激:抗生素肌內注射,多數可引起局部疼痛,靜脈注射也可能引起血栓性靜脈炎。
此外,濫用抗生素還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還可使人體腸道菌群失調,易發生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