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曼曼
糖尿病分為4種類型,臨床最常見的有兩種,即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發生率較高,發病時多以急性并發癥糖尿病酮癥表現,伴有典型的“多飲、多尿、多食、消瘦”;2型糖尿病則好發于中老年,但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超重及肥胖率上升,2型糖尿病發病出現逐漸年輕化趨勢,其發病相對隱匿,初期均無明顯癥狀,而隨著病情發展,長期高血糖狀態下也可出現“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等表現,體檢時可發現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可以看出,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都可出現多食、多飲、多尿及體重下降的糖尿病典型癥狀,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三多一少”,如若在生活中發現自己有“三多一少”癥狀建議及時就診。
結合中醫“治未病”思想,糖尿病患者秉持科學的養生之道,對控制血糖有極大的幫助。
中醫養生學注重“天人相應”,糖尿病患者應正確認識到“天人相應”的內涵,在生活起居中順應自然規律。
首先,合理選擇居住環境。我國幅員面積遼闊,經緯度跨越較大,南北方地理氣候條件存在顯著不同,南方多雨潮濕且溫度較高,北方則干燥寒冷。基于南北方差異,糖尿病患者應根據自身身體條件選擇最適宜的地方居住,有利于改善病情。
其次,順應四時。春、夏、秋、冬為四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了四時與養生之間的關系,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人體陽氣增加且向上與向外疏發,此時人可出現肝火旺盛情況,易導致血壓升高、情緒波動等,從而引起血糖升高問題,基于此,糖尿病患者應保證情緒穩定且合理調節飲食,并在春季早晨開展適當晨練,以防血糖上升。夏季氣溫上升,人體新陳代謝會加快,對于血糖居高不下的患者而言應在此時積極接受科學有效的控糖治療,且在生活中應晚臥早起。秋季天氣逐漸干燥、寒冷,部分地區會出現連續雨天與大風天氣,受環境影響,患者易出現情緒起伏,進而引起血糖波動。而且,糖尿病患者中陰虛燥熱證候者較多,應避免隨著干燥情況逐漸加重而出現陰液損耗。基于此,在秋季糖尿病患者應調節好情緒,注重補水,通過適當的運動來穩定血糖。冬季與夏季相反,此時患者新陳代謝減慢,陰陽平衡尤為重要,患者應待在溫暖的環境中,避免寒冷天氣刺激,且在生活中應做到早臥晚起。
飲食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十分關鍵,通過合理的飲食可控制血糖水平,一旦飲食失衡將會引起血糖升高或下降,給自身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傳統中醫典籍都強調了飲食有節,指出飲食不節,即在生活中長期大魚大肉,不加以節制,或長期清淡、過于節制,均可以影響機體健康;而飲食有節強調飲食合理與飲食有度,即在食物攝取中需要做好葷素搭配,合理攝入谷肉果菜以及調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從而補益精氣津血。同時,還要做好每餐八分飽與過時不食。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要想有效控糖則應減少飲食,甚至還有少數患者為降糖而不進食情況,這不僅無法實現血糖控制,還會起到反作用,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低血糖等問題,同時還可誘發其他并發癥,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者應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以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中醫養生學強調糖尿病患者應適當開展中醫傳統保健運動,包括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其中太極拳在人群中的普及度較高,糖尿病患者可每天開展太極拳鍛煉,調節陰陽平衡,以達到調暢氣血、舒展筋骨、培養正氣的作用,實現控糖目的。基于有關糖尿病患者養生方式的研究不斷深入,相關結果也闡述了中醫傳統保健運動的作用,表明其在調節血脂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鼓勵糖尿病患者均應積極開展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運動。需要注意的是,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運動最適宜的時間為下午4~6點,而不是大家通常認為的清晨,且環境應盡可能選擇安靜處,有助于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中醫養生學認為,糖尿病患者可通過中醫理療與中藥調理的方式延緩病情發展。中醫理療主要為糖尿病患者開展針灸治療與推拿治療,均是作用于相關穴位上的一種養生方式。由于針灸需要有專業的設備與技術,糖尿病患者通常無法在家自主完成,因此穴位按摩成為當前糖尿病患者普遍開展的一種養生方法,患者可在接受過專業指導后,閑暇時自己按摩足三里、三陰交、腎腧、脾腧、胃腧、肺腧、肝腧等穴位,同時還可堅持每天熱水泡腳,可以起到協調陰陽、內調臟腑、調暢氣血等作用。有研究表明,長期堅持按揉相關穴位還有助于修復胰島β細胞并促進胰島素合成,進而實現降糖目的。《景岳全書·痰飲》中指出,脾腎功能失調是引起痰濁及致淤的主要原因,可引起糖脂代謝異常與胰島素抵抗,進而誘發糖尿病及加重糖尿病病情。此外,辨證使用中醫藥有調理內臟六腑的功效,糖尿病患者可根據自身病情接受科學有效的中藥治療,如陰陽兩虛型與血淤絡脈型患者就可通過葛根芩連湯、六味地黃丸等中藥進行身體調理,起到滋陰清熱、活血化淤作用。
總之,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