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志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說我國古代眾多璀璨的發明創造只是傳承文明的載體,那么寫字畫畫用的墨則算得上是傳承文明的手段了!諸多先賢的傳世名作傳承至今,成為后人研習的經典,指引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名家的成長,墨在其中發揮著文化傳承和記載的重要作用。人工制墨是我國十分重要的傳統工藝之一, 在我國傳承、發展以至體系完備而流傳至今,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墨文化,對社會政治經濟演進、中國古代文明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對墨錠賦予了濃厚的感情,更是在歷代的傳承中不斷革新,并創意設計出專屬的“定制墨錠”,以彰顯身份或贈送好友,名人訂制墨即文人墨客或達官顯貴,在墨莊或請制墨名家按照自己的喜好訂制題名的專用墨。文人好墨自然是好趣味,畢竟墨可以畫畫、可以書寫、可以把玩,怎么看都是一個高雅有情趣的收藏愛好。
追溯墨的起源,最早可至新石器時代,當時主要用于圖畫和裝飾,出自天然。發明文字后,墨被用作書寫,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中,就發現了不少墨書的痕跡。經研究鑒定,墨色筆跡所留則為單質碳素,可以說,那時的古人已掌握天然墨性能并用于書寫。西周時,人工墨開始出現。據明代朱常淓《述古書法纂》載,西周宣王時,“刑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這是我國古代關于人造墨的最早記錄。西漢學者王充在《論衡》中寫道:(周時)“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漢代制墨業已初具規模,出現了一批知名墨工和名墨產地,主要集中在陜西省,尤以隃麋(今陜西千陽)之墨為貴。在古人詩文中,多有將墨稱為“隃麋”者。后世制墨者,亦曾用“古隃麋”作墨名,以表示其所制之墨歷史悠久。到了唐宋時期,制墨業已得到空前發展,唐末五代,當時河北墨工奚超、奚庭圭父子,為了躲避戰亂,移居到了徽州,利用當地古松燃煙改良了制墨工藝,制成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得到了當時酷愛書畫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賞識,賜予國姓,從此奚家改姓為李,他們所制的“李墨”素來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說法,這也就是天下第一等墨——徽墨的起源。到了明清時期,文人制墨已成風氣,文人學者、書畫名流、達官士紳往往要求墨家按自己的意愿情趣訂制、題銘。如為結交饋贈而制者,如曹寅制“蘭臺精英進呈墨”、吳守墨制“蘭樵主人藏墨”等;清代制墨技術達到巔峰,墨的類別更多,成品更為精美。特別是在同治年間,謝崧岱發明制作了墨汁,讓書寫既省時又方便,廣受民眾歡迎!
墨的種類也有多種,大致可分為石墨、松煙墨和油煙墨等。上古無松煙墨,要寫書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書之證亦有不少。此后,松煙墨取代了石墨的地位,多以松木燒出煙灰作原料,特點是色烏、光澤度差、膠質輕,只宜寫字。油煙墨多以動物或植物油等取煙制成,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在唐代,人們就開始把墨當成高雅禮品贈送了,如李白曾寫過一首《酬張司馬贈墨》詩:“上黨碧松煙,夷陵丹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黃頭奴子雙鴉鬟,錦囊養之懷袖間。今日贈予蘭亭去,興來灑筆會稽山。”詩的前四句寫的是墨的材質、墨光和墨色,“黃頭奴子雙鴉鬟”描繪的是墨樣,曲盡物態,“錦囊養之懷袖間”則是“養蓄”之法。宋代文人也有不少寫“墨”的詩句,如楊萬里的“玄玉初成敢輕用,萬里豹囊曾入貢”,這里面的“玄玉”指的就是墨。蘇東坡的“往逢醉許在長安,蠻溪大硯磨松煙”,“松煙”說的也是墨。除此之外,古人在制墨的工藝上也經常“腦洞大開”,如加上等膠拌攪并配入適量的麝香、冰片和其他名貴中藥香料,更有甚者,配以金箔,這些都屬于高級墨。
高品質的墨有這樣的特點:膠質不易干裂,其存放時間能夠超過千年而不褪色,乃至很多時候紙都朽壞了,但墨還在,且有個人標識或繪畫紋路等,所以文人們追求好墨也就不奇怪了。各種各樣的《墨史》、《墨譜》中都詳細記錄著歷代每一位制墨名家的手藝和特點,放在今天來講,就相當于導購手冊了,那一塊塊的精致墨錠,就像傳承千年的文創產品,精致典雅,彰顯著設計者的雅致愛好和視覺審美。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墨與文人雅士朝夕相伴,難舍難離,但是他們沒有想到,他們的愛好讓整個制墨業越做越精美,好的制墨甚至達到了玉器、瓷器的水平。難怪文人自稱墨客,好墨傳承古今,足以見,墨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