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生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全國第二屆酈道元山水文學大賽頒獎典禮在渝舉行。獲獎代表、宜昌市作協會員王同堯,熱情地向我講述了清江畫廊自然風光的旖旎美妙。頒獎典禮結束,偕夫人沿長江而下,由秭歸港上岸,奔宜昌,赴我長陽,次日踏上了游覽清江畫廊的旅程。
它發源于鄂西利川市龍洞溝,流經恩施、長陽、巴東等地,于宜都注入長江。《水經注》記載:“……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礫。蜀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江。”
清江畫廊東起清江隔河巖大壩倒影峽,西至清江水布埡大壩鹽池溫泉,東西長約百余公里,是清江中最為精彩秀麗的一段。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畫廊在長陽”之說。
邁過原始古樸的“巴人故里”木制牌坊,穿越風雨長廊、土家風情街,我即被清江畫廊那美輪美奐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巴土風情所吸引。
登上觀光游船,眾游客情不自禁地嘖嘖贊嘆:“啊!這里的自然景色太美了,真若仙境一般。”
隨著汽笛鳴響,游船緩緩駛離碼頭,清江畫廊猶如一幅立體、精美的水墨畫卷,將迤邐不絕的自然風光徐徐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看啊!那滿江的清水,澄碧清澈,緩緩流淌。兩岸的群山,千姿百態,綠郁蔥籠。千樹萬梢掠水面,魚游枝頭鳥宿水的美妙畫面隨處可見。
游船駛離碼頭不遠,長相俊美的土家幺妹導游告訴大家:“游船即將進入倒影峽。”
我快步登上三樓觀景平臺,頓感清風拂面,心曠神怡。憑欄遠眺,美景如畫。蜿蜒的江水,猶如一條修長、飄逸的碧玉羅帶,緩緩流淌在翠峰幽谷間。奇山異峰倒映于如鏡的江面,水天一色,景象萬千。文峰山倒映水面,呈現出“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的綺麗景象。孔雀開屏、駱駝飲水、仙女下凡等倒影,景觀奇妙,目不暇接。
欣賞著這夢幻般的自然風光,我禁不住吟詠起唐代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的優美詩句: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就在我沉醉于詩情畫意之時,忽聞游客激動地呼喊:“快看!那就是巫靈大佛。”

順著手指的方向眺望,只見江側翠峰間,一尊雄偉高大的石佛映入眼簾。仔細觀看,這石佛乃是一座天然的山峰,口眼鼻唇,形象逼真,慈眉善目,神態自然。仰望這世界第一大天然石佛,心中禁不住暗暗驚嘆:山是一尊佛,佛乃一座山。鬼斧神工,天合之作。億萬年來,這天然石佛,默默屹立在清江水畔,靜觀世事變遷,守護巴土兒女,幻化為馳名中外的自然景觀。
游船隨江而下,將人們帶入一奇幻世界。自游船眺望,但見江畔山峰峭壁處,呈現一碩大的橢圓形山洞。峭壁下方,碧水漣漣,船帆點點。據導游介紹,此洞名曰“仙人洞”。洞里是著名景點——仙人寨。寨內四季如春,氣候溫和,奇花異草,香味撲鼻,可謂是動、植物的天然王國。這里生長著仙香草、田三七、鴿子樹等200余種珍稀植物。繁衍生息著野生獼猴等國家保護動物。寨內千年靈峰寺,寺院幽靜,香煙繚繞。信士如云,香火旺盛,佑護樂土平安吉祥。
無奈我們乘坐的游船,只是由此經過,無緣進寨以探其妙。
游船前行中,忽見江面漸窄,兩座峭壁聳然而立,遠看像兩扇碩大的石門隔江對峙。觀此景致,唐代詩人李白所寫《望天門山》的意境在腦海中頓現。仿佛看到年輕詩人李白,乘坐一葉扁舟,自蜀出發,順江而下,仰望天門山,詩興大發,寫下這千古佳句: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有道是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畫廊在長陽。我們乘坐的游船,航行雖不足百里,可就是這不足百里的秀麗風光,已經醉美了我的心田。
國內外著名的山水景點我游覽過不少,可沒有哪一處景點,像清江畫廊這樣讓我心醉、傾倒。我見過隱隱如雷、萬斛潑天的壺口黃河水和身入異邦、穿越五國,直奔南海的瀾滄江水;我見過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洞庭湖水和平地堆雪、水涌若輪的趵突泉水,唯獨未見過這圣似王母瑤池,潔如慈航凈瓶的清江水,匯入一往無前、攜百川而歸東海的長江,是何等的綺麗壯觀。
國人自古崇尚“清”字。清人,清氣,清雅,清麗,清波,清荷……等等不一。一個“清”字,代表著文人雅士的至高情懷,蘊含著世間萬物的神奇美妙。清江之水,平緩流淌。如玉似翠,飄逸婀娜。“水心如鏡面,千里無纖毫。”“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山至青,是清江之美的突出特色。沿江兩岸,層巒疊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草綠裙腰,參差披拂。極目遠眺,“千巖泉灑落,萬壑樹縈回”。“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的迷人景象隨處可見。
綠水青山,像一對久慕的戀人,似一雙恩愛的夫妻。水依著山,山偎著水,山水相依,不離不棄。
霧裊繞,是清江之美的又一突出特色。清江之云霧,撲朔迷離,變幻莫測。扯天幔地,如紗似紈。或聚或散,或濃或淡。似靜還動,若有還無。在了無痕跡中完成了清江山水的漸變過渡與銜接,將無盡的韻致毫無吝嗇地賦予了清江,為綠水青山披上了一層虛幻縹緲的霓裳羽衣。偶有白鷺從空中飛掠,更為這夢幻的自然風光,平添了幾分恬淡與靜謐。
它宛若一首無言的詩,一曲優美的歌,一幅疏密有致、濃淡相宜的山水畫卷,將人們帶入如夢如幻的仙境。
清江畫廊秀美的風光令我心醉。武落鐘離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濃郁的巴土風情,更讓我為之感動與驚嘆。
武落鐘離山又名“佷山”,由武落山和鐘離山相連而成。四面環水,碧波蕩漾。
游船抵達武落鐘離山,我滿懷崇敬之情,穿越古街,攀爬石階,首先來到廩君殿。該殿面向清江,依坡而建,氣勢宏大,建筑精良。殿前兩側有鐘、鼓二樓,雕梁畫棟,檐角高翹,巴土風格濃郁獨特。

據《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樊氏、巴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若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若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
廩君肩負重任,率眾從武落鐘離山出發,率眾西進,開疆拓土,建立古代巴國。“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條清江河”。廩君開發治理清江,有大禹之功德。殿內祀奉著廩君塑像,供人們頂禮膜拜。
凝視廩君塑像,傾聽動人傳說,心中頗為感嘆:清江畫廊不僅風光迤邐,而且,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四千多年前,還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巴人就已經在這里繁衍,生息,發展,壯大。
武落鐘離山是巴土民族的搖籃。這里風光迤邐,人文綿綿。向王廟、德濟亭、白虎亭、石神臺、赤黑二穴諸多古跡景點,佐證和訴說著歷史的悠久,文化的璀璨。武落鐘離山以博大的胸懷,養育、繁衍著土家族兒女,在中國少數民族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佷山巴人地,清江歌舞鄉。在圣山之上,我和夫人喜登土家人的吊腳樓,親口品嘗土家清江魚、臘肉、炕洋芋等特色美食。
夫人還應土家幺妹盛情邀請,頭戴精美炫目的純銀首飾,身穿絢麗多彩的土家族服裝,學唱起土家人高亢嘹亮的山歌。在這下里巴人的故鄉,有幸當了一回土家梔子花的姐。
清江畫廊旅程愉快地結束了。返回的路上,夫人余興未盡地對我說:
“清江畫廊太美了!明年咱們還要來。”
我戀戀不舍地附和說:
“明年就不僅是咱倆來了,我們還要帶著兒子、孫子一起來,欣賞這荊楚大地的靈山秀水,領略悠久璀璨的人文風光。”
我戀戀不舍,佇立江邊,俯身掬一捧甘洌清涼的清江水,沐手凈面,頓覺神清氣爽,耳聰目明,兩腋生風,俗念全無,飄飄然有位列仙班之感。凝望著清瑩澄澈的清江,無險灘急湍,無九曲八彎,平靜從容地向東流淌,略有徹悟聞道之感,且有結廬常居之念。以致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幾卷美文,一張素琴,有此山水朝夕相伴,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