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艷
悲觀情緒本周在市場蔓延。周四、周五上證指數盤中跌破3200點。一方面,“中特估”概念股沖高回落劇烈波動,成為帶動指數下行的主要角色;另一方面,前期熱炒的AI板塊也出現了分化。市場呈現地量地價,新的、持續性的熱點板塊還未形成。
市場的下跌原因,無非是人民幣匯率波動、城投債引發的債務問題,以及對房地產復蘇謹慎觀望等因素,整體看依然是中國經濟復蘇乏力“惹的禍”。
3年的疫情對國內和全球的影響非一朝一夕能抹去的。面對當下的市場,不少投資人感覺迷茫。
投資者無法選擇時代,芒格說過,“我們是特定時期和完美機會的產物。”那么,當市場信心不足,反而是投資人最需要保持信心和耐心的時候。在短視成為“常態”的世界中,那些目光長遠,著眼于5年、10年、20年的投資者,擁有巨大的優勢。優勢企業中長期的成長發展,正是這些投資人在短期迷茫時應該抓住的長期的錨。
反觀當下,雖然復蘇不及預期,但無論是經濟還是股市,都在向好的方向蓄力。
我國經濟今年已經開始復蘇,一季度GDP也實現了4.5%的增長,從全球范圍內來看增速領先。多家海內外知名機構預期,二季度中國GDP增長或超7.5%,三、四季度經濟復蘇也有望逐步抬升。那么,GDP全年實現5%以上的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股市方面,當權益資產顯示出較高的性價比之后,“資產荒”環境下或有大量資金流入A股,為市場提供底部支撐。雖然持續的熱點尚未形成,但具備“低估值+高股息”特征的優質資產,在均值回歸邏輯下,正獲得更多資金青睞。此外,年報、一季報成績優異的個股也早被公募基金等機構收入囊中,并逆勢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如本周亮眼的中藥股。
利用市場先生的調整,逢低布局調整到位的優質股票,不僅有可能抓住市場下一波回升的機會,而且放長線釣大魚,還能體驗長期復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