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校學科專業調整的話題頻上熱搜。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1641個、新增審批專業176個,撤銷專業925個。改革不斷推進,高校學科專業的調整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近日,高校學科專業調整的話題頻上熱搜。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1641個、新增審批專業176個,撤銷專業925個。改革不斷推進,高校學科專業的調整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消失”的專業
“90所大學撤銷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詞條上熱搜時,在浙江一家國有企業上班的劉禹忍不住跟評:大冤種專業畢業生在此!專業被撤銷,我成了“絕版”學生!
2007年,劉禹在浙江縣城參加高考,分數高出文科重點線17分。在連報三個學校沒被錄取后,她被調劑到北方一所“雙一流”高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像劉禹這樣的高考生,適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中國高校異軍突起。21世紀初,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引入中國,僅2000至2004年,開辦該專業的院校數量就從57所增至300多所。
進入大學后,等待劉禹的是知識“大雜燴”,幾乎整個學院的基礎課都得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統計學、宏觀經濟、法律等,最忙的是大二,幾乎整個學期都滿課,共修二十多門課。
與如火如荼的專業開設情況相比,另一端卻是學生“所學無所用”的落差。劉禹連續幾次在畢業面試中碰壁,泛而不精的管理學科并不被人力市場買賬,企業HR(人力資源即人事)明確告訴她,“更想要文秘或中文專業”。
剖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興衰史”,可以窺見一些高校在專業設置中呈現的規律。它們往往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開辦,堪稱當時的“現象級”網紅專業;辦學成本較低,在高等教育擴招背景下成了競相追逐的熱門專業。但后期,這些專業對經濟社會結構人才需求變化的“靈敏度”不夠、前瞻性不足,因供與需脫節而被淘汰。
專業的冷與熱還體現著經濟發展的強周期性。比如,改革開放后的基建大發展期,國家每年投入很多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上對相應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城市建設基本飽和、行業增速減慢,也影響著土木工程、建筑學等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環境。
國家深化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傳統專業生長出新的“枝條”,觸達到行業更細分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高校在土木工程專業的設置上注重融合智能化、信息化,以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現實需要。
“我通過學習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最終順利轉型。”黑龍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土木專業研究生畢業的李帆,在地產行業工作一年后順利轉行,他現在是地鐵、隧道等工地智能信息系統的開發人員。
專業被撤銷后,教師何去何從
近日,教育部等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將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的專業布點。在優化調整學科的浪潮中,專業課教師是最受沖擊的人群之一。
2022年7月,國內某地應用型高校教授某專業課的90后博士、講師張秦,正式送走他所在專業課的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畢業生。
學生離去,教師何去何從?經歷短暫的心理落差后,張秦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擔任公共課教師,“講課內容和我原來專業相關,我花了一個暑假備課,制定了教學計劃,很快適應了新身份”。
轉換教職身份并不難,難的是轉型之后的業績考核、職稱評聘。張秦供職的高校年度教學業績考核中,教師按照考核結果分為A、B、C、D、E五個等級,所考核維度按照公共課、教改、科研核算業績點,專業課教師可通過學科建設、課程平臺建設等加分。沒有專業課可教的張秦,在這方面無處入手。
對高校科研型教師,論文和課題是安身立命的“硬通貨”。當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的張秦和應用型科學或偏實驗科學方向的新同事被放置在同一“場域”競爭,學科差異的縫隙被放大了:基礎理論學科提出新觀點是非常困難的,通常一年只能出1至2篇論文;但應用型學科研究者可以發3至4篇,而且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多,被引用的機會多,論文的影響因子更高。因科研業績點比不過同事,年度教學業績考核中他同樣不占優勢,長期來說還會影響到職稱評聘。
張秦要從困境中突圍,需要學校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公正的退出機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認為:“一方面,高校要引導教師在就近學科開展新專業的教學和研究,提供訪問學者等學習機會,給轉型中的教師留出‘緩沖地帶,提供心理輔導、情感疏通幫助應對變化;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全面的教師評價體系,拓寬教學、科研等賽道,使分流的教師有更多職業發展通道和機會。”
其他國家的經驗
高校專業的動態調整并非中國高校獨有,其他國家有什么經驗?
“學生入讀率是德國研究性大學專業調整的重要因素之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杜衛華曾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他介紹,2015年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對學生入讀率不高的專業進行撤并。學校從17個學部(學院)微縮成9個學部(學院),如文化學部漢學專業調整為文化社會和教育學學部的亞非研究專業。
那么德國如何新增專業?浙江科技學院中德應用型大學研究院院長、德語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徐理勤研究員介紹,德國各個聯邦州每隔10至15年制定高等教育發展規劃,明確整個聯邦州高校專業設置及布點。“在此期間,高校要新增專業,要向州政府提交申請,說明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經費投入方式。如果新增專業不需要州政府額外撥款,會比較容易獲得批準”。
在美國,為避免新增專業疊床架屋,高校要在申請新專業時說明該專業與其他州內公立高校已有專業或同類專業相似、差異之處,并提供相關證據。如果專業重復,政府則拿出調控手段——俄亥俄州政府就曾發布過通告,要砍掉該州兩所臨近公立大學重復設立的部分專業,這兩所大學的280多個專業中,重合專業有49個。
“但并非所有高校的專業調整都適合‘就業率‘入讀率等評價體系。對于綜合型、研究型高校來說,還需考慮基礎性、戰略性專業,要通過國家保障以保證其存續,避免真正需要的時候無人可用。”馬亮表示。
(央廣網 20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