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沈遘是北宋中期的文學家、政治家,出身于名門吳興沈氏家族,與王安石、梅堯臣等名士皆有往來,與沈括、沈遼并稱“三沈”。目前尚未有沈遘年譜的編撰,而編撰其年譜,對研究沈遘本身以及宋代文學總體風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沈遘;年譜;簡編
【中圖分類號】K82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7-0076-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7.024
沈遘,字文通,杭州錢塘人(今浙江杭州),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為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從子,其弟為北宋詩人沈遼,沈括、沈遘、沈遼并稱“三沈”。沈遘之父為沈扶,治平年間任河北提點刑獄、知明州、尚書主客員外郎、尚書金部員外郎,治平三年九月任蘇州知州,熙寧二年八月因不法而罷免。沈遘之母為翟氏。沈遘歷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入為翰林學士,文名滿天下,嘗與王安石、王安國、梅堯臣、楊畋、王疇、江休復、馮京等交游唱和。王安石作有《內翰沈公墓志銘》,《宋史》《東都事略》皆有傳。著有《西溪集》十卷。其生平事跡,尚未有系統整理,有些問題仍需考證或進行深入研究。今不揣淺陋,鉤沉史料,考其生平為年譜,以為深入研究之助。
沈遘,字文通,杭州錢塘人。
王安石《內翰沈公墓志銘》(以下簡稱《墓志銘》):“公姓沈氏,諱遘,字文通,世為杭州錢塘人?!盵1]961《宋史·沈遘傳》《東都事略》略同。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戊辰,一歲。
沈遘生。
沈遘生年有兩種記載。一為四十三歲,《墓志銘》:“卒年四十有三。”[1]962一為四十歲,沈括《夢溪筆談》:“后數年,而丁母喪,年三十九矣。明年秋……文通如其言馳還,遍別骨肉,是夜無疾而終?!盵2]144《東都事略》:“卒年四十?!盵3]637《本傳》亦云:“年四十?!惫饩w二十二年浙江書局重刻清人吳允嘉校正《沈氏三先生文集》卷六十二亦引上條沈括《夢溪筆談》,下有小字:“按此知文通卒時止年四十,與史傳合。存中以叔紀姪事益可信。荊公《墓志》以為四十三者,疑后人刻集之誤也。”其說得之。胡道靜先生進一步指出:“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九三《內翰沈公墓志銘》謂其卒年四十三,系坐下文‘三子衍‘三字,而清陸心源《三續疑年錄》卷三由此推早沈遘生年三年,誤以為生于一〇二五年。”[2]144故本文從四十歲之說。又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后簡稱《長編》)“治平二年秋七月”條下云:“逾月,加龍圖閣學士,逾年,遷翰林學士。尋以母喪去位,遽卒。”[4]4981注云:“遘遷翰林學士,在三年九月,卒在四年九月,今并書?!盵4]4981可知其卒年為治平四年(1067),倒推其生年為天圣六年(1028)。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二十二歲。
在參加科舉之前,以祖父之蔭為郊社齋郎。后該年三月科舉中進士,本應為第一,因已有蔭官之故改為第二。
《墓志銘》:“公初以祖蔭補郊社齋郎。舉進士于廷中為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為第一,故以為第二。除大理評事,通判江寧府。當是時,公年二十,人吏少公,公所謂卓越以足以動人?!盵1]961王安石云“二十”者,蓋取其成數?!稏|都事略》于其事后云:“其后遂以為故事?!盵3]637《本傳》略同。因此事,宋有官者科舉不得為第一遂成制度。
四月,為大理評事,通判江寧府。《宋會要輯稿》選舉二:“皇祐元年四月初七日,以新及第進士第一人馮京為將作監丞,第二人沈達、第三人錢公輔為大理評,通判諸州?!盵8]5268-5269此沈達即為沈遘。沈遘與馮京成為好友當在此時,后更上書舉薦馮京。同月,作《陶叔獻墓志銘》:“皇祐元年春三月登進士第,四月乙酉病卒于京師,年三十六?!?①故系于此時。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庚寅,二十三歲。
因祀明堂,遷秘書省著作佐郎。于此年上《本治論》。
《墓志銘》:“祀明堂,恩遷秘書省著作佐郎?!盵1]961
皇祐二年,宋仁宗祀明堂,百官皆得升遷?!抖涛募肪砣豆蕬舨渴汤芍率伺砉袪睢罚骸盎实v祀明堂前一日,有傳赦語,百官皆得遷秩者?!盵5]26《余襄公靖神道碑》:“皇祐二年,祀明堂,覃恩遷衛尉卿。”[6]187
同年,上《本治論》?!侗緜鳌罚骸巴ㄅ薪瓕幐瑲w,奏《本治論》。仁宗曰:‘近獻文者率以詩賦,豈若此十篇之書為可用也。”[7]10651其言“歸”者,當是遷著作佐郎至京師時所上,故系于此年。惜此書不存,唯《本治論序》留存。從序中可知,沈遘有感于朝廷歷事彌久,法政漸生弊端,欲總結前代治亂之經驗教訓以供宋仁宗借鑒,共三十篇,“皆國家之大體,當今之先務,而一本以圣人之法,或質以前世之跡,或概以祖宗之制,謂可施而行,而無悖于理者”,可見沈遘之政治志向。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辛卯,二十四歲。
為著作佐郎,居京師。祖父沈周卒。
王安石《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沈公墓志銘》:“皇祐三年十一月庚申,太常少卿分司南京錢塘沈君卒……公諱周,字望之。”[1]1013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癸巳,二十六歲。
為太常丞、集賢殿校理、判登聞鼓院、吏部南曹權三司度支判官、判都理欠憑由司。
八月,任太常丞、集賢殿校理?!端螘嫺濉愤x舉三一:“(皇祐)五年八月七日,學士院秘書郎馮京賦三上,詩三下;著作佐郎沈遘賦、詩三上,詔并為太常丞。京直集賢院,遘充集賢校理。”[8]5858
按,據《墓志銘》:“歲滿,召歸太常丞、集賢校理、判登聞鼓院、吏部南曹權三司度支判官。又判都理文憑由司。于是校理八年矣。平居閉門,雖執政,非公事不輒見也。故雖執政,初亦莫知其為材?!盵1]961“都理文憑由司”當為“都理欠憑由司”,其為都理欠憑由司于史籍無征,待考,姑系于此年。宋三年一磨勘,“歲滿”當指三年之后,即皇祐五年、至和元年,與《墓志銘》相合??芍蝈艹翁X?、集賢殿校理之外,亦任判登聞鼓院、吏部南曹權三司度支判官、判都理欠憑由司。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乙未,二十八歲。
仍為集賢殿校理。
晏殊卒。沈遘作《晏元獻公挽歌辭二首》。
該年又作《宿州司戶參軍吳君墓志銘》:“皇祐五年七月某甲子,宿州司戶參軍吳君卒。后二年某月某甲子,葬于東海朐山之陰?!被实v五年后二年為至和二年,故系于此年。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丙申,二十九歲。
仍為集賢殿校理。
七月,考試國子監舉人?!端螘嫺濉愤x舉一九:“嘉祐元年七月十三日……集賢校理沈遘、秘閣校理李? 、史館檢討韓維考試國子監舉人?!盵8]5627
八月,王安石作《題景德寺試院壁》:“屋東瓜蔓已扶疏,小石藍花破萼初。從此到寒能幾日,風沙還見一年除”,自注云:“至和三年八月十日”。沈遘作《七言景德寺考試院壁和王介甫所題詩二首》其一云:“石藍開盡紅著地,瓜蔓半枯黃倒垂。坐看一夜芳意歇,風霜即是蚤寒時?!逼涠疲骸耙癸L吹雨冷通帷,鳴雁初聞一一悲。幸好歸時歸未得,愁來莫讀壁間詩?!睆脑娨饪芍驮娮饔谇锛荆孟涤诖四?。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丁酉,三十歲。
為集賢殿校理。
六月,應梁侯之請,作《丹州新學記》,云:“嘉祐二年六月庚午記。”
八月,應同年進士陳確之請作《方夫人墓志銘》:“嘉祐元年十二月某甲子寢疾卒。明年八月某甲子葬于金華縣先塋之次。確,余同年進士也?!?/p>
九月,作《七言送梅公儀知杭州》。《乾道臨安志》卷三“梅摯”條:“嘉祐二年九月戊寅,以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梅摯知杭州?!盵9]93-94
十月,應裴士禹之請作《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銘》:“后三年,當嘉祐二年,其子士禹為西京留守推官,始謀以冬十月辛酉葬公于河南府之永安縣歸恩鄉,乃使人以公之世次閥閱始終之狀來請銘?!?/p>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戊戌,三十一歲。
仍為集賢殿校理。
二月,作《七言送沈景休至常州》。沈景休即沈康,《長編》嘉祐三年二月載:“丙辰詔新提點江南東路刑獄沈康知常州,知常州王安石提點江南東路刑獄?!盵4]4503王安石有《送沈康知常州》,歐陽修有《送沈學士知常州》。同月,吳育卒,作《吳正肅公挽歌辭》三首。
八月,考試國子監舉人。《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九:“三年八月十二日……集賢校理江休復、沈遘、邵亢,秘閣校理李? 考試國子監舉人?!盵8]5627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三十二歲。
仍為集賢殿校理。
年初,作《七言送辛有終知鄂》。蘇頌《職方郎中辛公墓志銘》:“嘉祐四年知鄂州,其年初,通茶禁,令民戶出租錢。鄂之邑歲當七萬三千緡,使者累請,得減三萬緡,仍自次年始除之。公言民病榷法之弊,復苦橫斂,上幸弛而寬之矣,然歲中災歉尤甚,望并蠲減以紓編戶之艱急。”[10]881可知辛有終知鄂州在嘉祐四年年初,此詩亦應作于其時。
八月,任正旦使,將使遼?!堕L編》卷一百九十:“嘉祐四年八月乙酉……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判理欠憑由司沈遘為契丹正旦使,供備副使高繼芳副之。遘,錢塘人也?!盵4]4587
同月,作《五言送陳舜俞壽州從事》?!堕L編》卷一百九十:“(嘉祐四年)八月乙亥,御崇政殿策試,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明州觀察推官陳舜俞、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旌德縣尉錢藻汪輔之。舜俞、藻所對策并入第四等。授舜俞著作佐郎、簽書忠正軍節度判官事,藻試校書郎、無為軍判官。”[4]4583-4584忠正軍即壽州。
十一月,啟程使遼。在使遼之行中,沈遘寫了一系列詩歌以紀所見所想,只是這些詩歌多是于北宋境內所寫,并無在遼境內所寫之詩歌。且查蘇頌《后使遼詩》:“熙寧十年八月,自國史院被命假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充大遼生辰國信使,十月三日進發。明年正月二十八日還闕?!盵10]168則來回路程共用時一百二十余天,則單程用時為六十余天。而沈遘出發時間為十一月二十二日,至少要趕在正月之前至遼都,計時間僅有四十余天,更需日夜兼程,加上地凍天寒,舟車勞頓,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沈遘其時似懷病痛(《五言城北別親友》有“憂我衰病余,跋涉萬里程?!保?,兼王命重擔加身,心中感慨萬千,僅出都便作有《十一月二十二日朝辭》 《五言出都》 《五言出都日大雪》《五言城北別親友》 《五言道中見新月寄內》 (“離別始十日,已若十歲長”)等詩。出都后,經陳橋驛、澶州、冀州、瀛洲、雄州等地入遼,一路上寫下了《五言陳橋驛》《五言信武殿》《七言烽火臺》《七言問老農》《七言答老農》《七言將至瀛洲從事張祥寄詩和答》《七言道中示使三首》《七言雄州遇唐子方奉使先還奉贈》等詩歌。
該年參加劉貢甫之燕集,王安石有《和劉貢甫燕集之作》,自注云:“馮京、韓維、吳充、沈遘同席。”[11]124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庚子,三十三歲。
使遼歸宋。為同修起居注、右正言、知制誥。
《墓志銘》:“居久之,乃始以同修起居注召試知制誥。及為制誥,遂以文學稱天下?!盵1]961
《東都事略》:“擢修起居注,改右正言,知制誥。”[3]637
正月,沈遘自遼都啟程歸宋,以行程四十天計,至宋都應在二月底。入宋境至都城,沈遘的心情是喜悅的,一路上寫下《使還雄州曹使君夜會戲贈三首》《發瓦橋十里而河梁敗還,坐客亭,復上馬,戲詠道旁垂柳二首》《過冀州聞介甫送虜使當相遇,繼得移文,以故事請避諸路,又以詩見寄》《至澶州遇吳長文謁告歸奉贈》。其中《過冀州聞介甫送虜使當相遇,繼得移文,以故事請避諸路,又以詩見寄》乃是歸途遇王安石所作。其時王安石正送遼使歸國,有《道逢文通北使歸》述其事。然二人并未見面,沈遘詩中亦云:“不容傾蓋論時事,空奇新詩寫客愁?!笔菫槠渥C。
九月,作《七言送密學施侍郎知杭州》。施侍郎當為施昌言?!肚琅R安志》卷三:“施昌言。嘉祐五年九月甲辰,以知鄧州樞密直學士給事中施昌言為尚書刑部侍郎知杭州?!盵9]94
是年,作《五言送韓玉汝知洋州》?!斗捷泟儆[》卷六十八“洋州”之“韓縝”條下:“忠憲之子。嘉祐五年為守,后相秦陵?!盵12]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辛丑,三十四歲。
為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又為進士初考官,后知越州。
《墓志銘》:“金部君坐免歸,求知越州?!盵1]961
三月,為進士初考官。趙抃《御試備官日記》:“三月六日陰寒,駕幸詳定所起居。點檢官:孫坦、鄭穆。進士初考官:沈遘、司馬光、裴煜、陸經。進士覆考官:祖無擇、鄭獬、李? 、王瓘。點檢官:孫洙、王廣淵。詳定官:楊畋、何郯、王安石。”[13]此年即為嘉祐六年。于時作《五言后殿考進士解嘲》。同月,作《應制依韻和御制后苑賞花釣魚》?!堕L編》:“(嘉祐六年三月)戊申,幸后苑賞花釣魚,遂宴太青樓。出御制詩一章,命從臣屬和以進?!盵4]4664
十二月,出知越州。
沈遘出知越州的原因是其父沈扶所舉薦之人違法受到牽連免官而為父求情。此事在沈遘《陳乞劄子》中有詳細記載:“伏念臣父某昨任通判滑州,保舉本州白馬縣令楊稷充京官,其人近以贓除名,臣父坐累于法,當追奪一官?!贝撕笊蝈苡纸舆B上書希望以所任之官定罪為父求情。沈扶免官之事,當在本年。沈遘《陳乞劄子》第三:“伏念臣昨于去年中以臣父某坐舉官事當追免,臣遂具奏,乞臣永不磨勘而赦臣父追官……臣近于二月中蒙恩授臣起居舍人……臣近蒙恩,特授臣尚書禮部郎中,臣亦已祗受。”《會稽搡英總集·越帥沈公生祠堂記》:“右正言知制誥沈遘嘉祐六年十二月到七年七月轉起居舍人移知揚州。”[14]《乾道臨安志》:“嘉祐七年八月甲申以起居舍人知制誥沈遘為尚書禮部郎中、知杭州?!盵9]94可知沈遘為起居舍人在嘉祐七年二月,為尚書禮部郎中在嘉祐七年八月,則沈扶免官是在嘉祐六年。沈遘為父上書一直持續到嘉祐七年。
十二月,作《越州謝上表》,中云:“臣某言云云,以親為請,得郡甚優。越去宮廷,介居江海,就職之始,撫心弗寧?!睍合涤诖四甏嗽?。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壬寅,三十五歲。
為右正言、知制誥、起居舍人、知越州,又知揚州,中途改知杭州,授尚書禮部郎中。
《墓志銘》:“又移知杭州,? 治奸蠹,所禁無不改。崇獎賢知,得其歡心?!盵1]961
二月,為起居舍人。見前沈遘《陳乞劄子》第三。
七月,移知揚州?!稌抻⒖偧ぴ綆浬蚬籼糜洝罚骸凹笆?,七年七月壬子優詔褒加,遷于江都。”江都即揚州?!都翁尽肪矶骸吧蝈堋<蔚v六年十二月以右正言知制誥知。七年七月轉起居舍人,依前知制誥,移揚州?!盵15]
八月,為尚書禮部郎中,改知杭州。因沈遘在越州有惠政,越州士民為之立生祠,沈紳八月作《越帥沈公生祠堂記》以述其事。沈遘改官間作《謝上表》:“曾未逾歲之久,固微可書之勤,內徙淮南,才及中道,就更浙右,是為故鄉?!眳窃始斡谖念}下注云:“自越移揚,至中道再移杭州,上表?!逼湔f是?!侗緜鳌罚骸搬愫贾?,為人疏雋博達,明于吏治,令行禁止?!盵7]10651《長編》所記略同。沈遘在杭州亦有惠政,如嘉祐七年始修忠清廟,又如修南井引西湖水入城以便居民汲取,人呼“沈公井”。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癸卯,三十六歲。
為右正言、知制誥、起居舍人、尚書禮部郎中、知杭州。
四月,宋仁宗去世。沈遘二十七日不飲酒食肉?!侗緜鳌罚骸凹蔚v遺詔至,為次于外,不飲酒食肉者二十七日?!盵7]10652作《大行皇帝挽歌辭》五首、《挽歌辭狀》《慰國哀表》。宋英宗即位,沈遘作《賀即位表》。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三十七歲。
為勾當三班院、兼提舉兵吏司封官告院、兼判集賢院。
七月,作《長壽縣太君魏氏墓志銘》:“治平元年五月甲子卒于杭州,七月甲申歸于張公之墓?!惫氏涤诖藭r。
九月,轉勾當三班院、兼提舉兵吏司封官告院、兼判集賢院?!赌怪俱憽罚骸坝⒆诩次唬龠€勾當三班院、兼提舉兵吏司封官告院、兼判集賢院,延見勞問甚悉?!盵1]961《乾道臨安志》卷三:“王琪。治平元年九月甲戌,以樞密直學士同判太常寺王琪知杭州。”[9]94可知沈遘轉官時間當在治平元年九月前后。故系于此時。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三十八歲。
為龍圖閣直學士、知審官院、權知開封府、翰林學士、知制誥、充群收使兼判吏部流內銓、判尚書禮部。
二月,作《七言和邵興宗還館》。邵興宗即邵亢。《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五十六:“(治平)二年二月甲申,度支判官、太常博士、集賢校理邵亢為直史館、潁王府翊善、同判司農寺,令于皇子兩位供職?!?[16]? 《邵安簡公亢墓志銘》:“治平二年,為潁王府翊善、直史館、同判司農寺?!?[6]349
五月,作《上殿薦王回、孫侔、常秩劄子》:“伏乞陛下特賜召命,寘之臺閣,以觀其能?!薄端挝蔫b》卷第一百五十《孫少述傳》:“英宗即位,知制誥沈遘、王陶薦侔及汝陰王回、常秩三人者,可備侍從,皆除試大理評事、忠武節度推官,且試以縣。侔得滁州來安,又不赴?!盵17]《長編》卷二百五:“(治平二年六月巳酉)試校書郎孫侔、試將作監主簿常秩、前亳州衛真縣主簿王回,皆為忠武軍節度使推官,侔知來安縣,秩知長社縣,回知南頓縣。侔等皆以文行知名,為知制誥沈遘、王陶等所薦。命下而回卒,侔、秩皆辭不赴。”[4]4970姑系于此時。
七月,知審官院、權知開封府?!赌怪俱憽罚骸熬右辉?,權發遣開封府事。”[1]961《長編》卷二百五:“秋七月……知制誥沈遘為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盵4]4980《墓志銘》云“居一月”,當為“居一年”之誤。從上述記載可知,沈遘先為權發遣開封府事,七月為權知開封府,八月為龍圖閣直學士。
八月,為龍圖閣直學士。見前。作《免龍圖閣學士狀》:“今月二十一日,準? 門告報,伏蒙圣恩特授臣依前尚書吏部郎中,免龍圖閣學士,令臣授敕、告者。聞命震恐,不知所容?!薄懊狻保度挝摹犯淖鳌俺洹?,注云:“原作‘免,據文意及下文《免翰林學士狀》用例改?!盵18]其說是。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丙午,三十九歲。
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群收使、兼權判吏部流內銓、判尚書禮部。
《墓志銘》:“會母夫人疾病,請東南一州視疾。英宗曰:‘學士豈可去朝廷也。明日,除翰林學士、知制誥、充群收使、兼判吏部流內銓、判尚書禮部。公雖去開封,然皆以為朝夕且大用矣而遭母夫人喪以去。英宗去聞去,尤悼惜,特遣使者追賜黃金。而以金部君知蘇州,公居喪致哀,寢食如禮,以某年某月得疾杭州之墓次。”[1]961-962
二月,沈遘請增置判官一員,作《開封府乞增屬官劄子》。《長編》卷二百七:“(二月)庚寅從知開封府沈遘之請增置判官一員,以祠部員外郎、秘閣校理孫坦為之?!盵4]5039
七月,作《乞罷府事劄子》。《乞罷府事劄子》其二云:“臣蒙恩待罪京府,今已踰歲?!钡谌骸俺冀鼑L具奏以臣到府逾年,職事無狀,乞從罷免,守一閑州?!鄙蝈転闄嘀_封府在治平二年七月,文中有“踰歲”“逾年”之語,姑系于此時。
九月,遷翰林學士、判流內銓?!睹夂擦謱W士狀》:“今月初四,準 門差人齎到敕、誥各一道,伏蒙圣恩,特授臣依前右諫議大夫、充翰林學士、知制誥者,聞命震驚,不知所措?!薄逗矊W三書·學士年表》:“沈遘。九月,以龍圖閣學士、右諫議大夫、權知開封府拜,尋丁母憂?!盵19]同月,沈遘之母翟氏卒,沈遘丁母憂,辭官歸鄉。
十二月,葬母于杭州。王安石《樂安郡君翟氏墓志銘》:“夫人既卒,詔以主客知蘇州。十二月某日,葬夫人杭州錢塘縣龍居山舅姑之兆?!盵1]1013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四十歲。
沈遘卒于蘇州。葬于杭州錢塘縣龍居山。
《墓志銘》:“某日至蘇州而以某日卒,年四十有三。” [1]962
《本傳》:“既葬廬墓下,服未竟而卒,年四十,世咨惜之?!盵7]10652
《夢溪筆談》有頗為神異之記載:“吳僧文捷戒律精苦,能知宿命,然罕與人言……后數年,而丁母喪,年三十九矣。明年秋,捷忽使人與文通訣別,文通在姑蘇,急往錢塘見之。捷驚曰:‘公大期在此月,何用更來,宜即速還。屈指計之曰:‘急行尚可到家。文通如其言馳還,遍別骨肉,是夜無疾而終?!盵2]144可見沈遘丁憂時,因其父知蘇州,故亦家于蘇州,亦常于蘇州居住。
《西溪集》附黃庭堅《沈睿達墓志銘》云:“(沈遼之妻)先君十四年卒,享年三十四,將合葬于杭州錢塘縣龍居山?!盵20]可知沈遘亦應歸葬于杭州錢塘縣龍居山。
注釋:
①本文所引沈遘詩文皆引自光緒二十二年浙江書局刻本《沈氏三先生文集》之《西溪集》,后文引沈遘詩文及《西溪集》附錄者,亦皆不再標明出處。
參考文獻:
[1]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胡道靜.新校證夢溪筆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王稱著,孫言誠,崔國光點校.東都事略[M].濟南:齊魯書社,2000.
[4]李燾著,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5]程顥,程頤.二程文集[A]//叢書集成新編(第59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26.
[6]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50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點校.宋會要輯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9]周淙.乾道臨安志[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84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0]蘇頌著,王同策,管成學,顏中其等點校.蘇魏公集(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1]李德身.王安石詩文系年[M].西安:陜西教育出版社,1987:124.
[12]祝穆著,祝洙增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M].北京:中華書局,2003:1196.
[13]趙抃.御試備官日記[A]//叢書集成初編(第2983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2-3.
[14]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45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162.
[15]施宿.嘉泰會稽志[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86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48.
[16]楊仲良著,李之亮校點.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1000.
[17]呂祖謙.宋文鑒[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324.
[18]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47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289.
[19]傅璇琮,施純德.翰學三書(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93.
作者簡介:
葛亞杰,男,山東青島人,山東外貿職業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周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