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鳳平 林瑜媚
摘要:自殺意念是自殺行為的初始階段,對自殺意念影響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從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四個方面系統梳理了關于初中生自殺意念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并且從心理干預、團體輔導兩個方面闡述了有關干預對策,指出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深入探討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并進行歸類,綜合應用傳統干預方法和積極心理干預開展跨學科對話與合作,并驗證自殺意念干預方案效果的持續性。
關鍵詞:自殺意念;積極心理干預;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4-0004-06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全球15~29歲青少年死亡人數中有8.5%為自殺,其比例僅次于交通意外,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在我國,自殺是兒童青少年死亡的前三位原因,而且在因為各種原因死亡的青少年中,自殺占比高達19%,給自殺者家庭、社會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2]。初中生身心發展不平衡,情緒波動比較大,遇事容易走極端,從而出現自殺意念,并有可能導致自殺事件的發生。自殺意念是指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輕則短暫地認為生命沒有價值和有死亡的愿望,嚴重時會制訂詳細的自殺計劃[3]。自殺意念是自殺行為的初始階段,是自殺未遂和自殺死亡的重要前驅因素。對自殺意念的深入研究,即對自殺意念的識別和干預,有助于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
因此,近年來大量學者圍繞初中生自殺意念展開了研究,僅在知網上就可以檢索到42篇初中生自殺意念有關的論文。已有研究表明,高達28.3%的初中生于近一年內出現了自殺意念,亟須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高度重視,提出干預對策,開展有效干預[4]。本文通過對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和干預對策兩個方面進行綜述,以期減少初中生自殺意念,達到預防初中生自殺的目的。
一、初中生自殺意念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個體因素
1.性別
關于性別對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各研究的結論并不一致。部分研究認為,初中生自殺意念的檢出率在性別上無統計學意義[5-7]。大多數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殺意念在男女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且很多研究發現,女生自殺意念的檢出率顯著高于男生,這可能與女生情感細膩,比較敏感,容易感受到壓力和挫折有關[4,8-12]。不過,也有研究發現,男性自殺意念檢出率高于女性。
2.年級
關于年級對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各研究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有研究發現,初一和初二學生在自殺意念的檢出率上沒有顯著性差異[5]。不過,也有研究表明,初一學生的年自殺意念檢出率高于初二學生[13-14]。然而,另一些研究表明,初二年級學生自殺意念報告率最高[11-12]。還有研究認為,對不同年級的初中生,年級越高,越容易出現自殺意念,初三學生自殺意念檢出率高達30.83%,初二學生為26.06%,初一學生為16.88%。這可能與隨著年級的增加,初中生感受到的學習、升學壓力增加有關[8]。
3.人格特征
有研究發現,人格五維度可以預測初中生的自殺意念水平[15]。其中,外傾性、宜人性、謹慎性、開放性可以負向預測其自殺意念,而情緒性則可以正向預測初中生的自殺意念。也有研究者發現,有自殺意念者在神經質、精神質、掩飾性三個人格維度上的得分高于無自殺意念者,在內外向維度上的得分則低于無自殺意念者,自殺意念強度得分與神經質、精神質、掩飾性呈正相關,與內外向呈負相關[16]。進一步研究發現,個體人格特征中對自殺意念有直接影響的個體易感因素包括神經質、精神質。其中,神經質除了直接影響自殺意念外,還可以通過另外兩條途徑對自殺意念產生影響:(1)神經質→焦慮情緒→抑郁情緒→自殺意念;(2)神經質→社交孤立→社交孤獨→自殺意念。精神質除了直接影響自殺意念外,也有兩條途徑影響自殺意念:(1)精神質→社交孤立→社交孤獨→自殺意念;(2)精神質→情緒孤立→情緒孤獨→自殺意念。個性內外向特征對自殺意念沒有直接影響,但可以通過中介因素影響自殺意念,作用路徑為:(1)內外向→抑郁情緒→自殺意念;(2)內外向→社交孤立→社交孤獨→自殺意念。
4.應對方式
應對方式對自殺意念的預防和產生有重要影響。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有助于預防自殺意念的產生;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容易引起自殺意念的發生[17]。趨近型應對方式與自殺意念存在相互預測關系,趨近型應對方式能夠顯著負向預測自殺意念;回避型應對方式與自殺意念不存在相互預測關系。應對方式能夠在生活事件壓力與自殺意念間起緩沖作用,能夠減弱生活事件壓力對自殺意念的影響[18]。
5.情緒狀況
抑郁與自殺意念呈顯著正相關,自殺意念總分與抑郁情緒呈正相關,有自殺意念的初中生比無自殺意念的初中生更容易出現抑郁傾向,抑郁是產生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之一[16,19-21]。孤獨感對自殺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情緒孤獨感和社交孤獨感與自殺意念有關,而這種孤獨感又受到個體在現實生活中情緒和社交孤立的影響[16]。焦慮情緒對自殺意念的影響研究結論不太一致。多數研究認為,焦慮與自殺意念呈顯著正相關,有自殺意念組的初中生比無自殺意念組的初中生更容易出現焦慮傾向,學習焦慮傾向、對人焦慮傾向均是中學生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這可能是因為焦慮高的個體更傾向于出現自殺的想法。適當的焦慮可以促進提高個體的“喚醒”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過大的焦慮狀態可能給個體帶來心理傷害,導致焦慮癥的出現[20,22-23]。也有研究認為,焦慮情緒對自殺意念沒有明顯的直接作用,但可以通過抑郁情緒這一中介變量對自殺意念產生影響[16]。
(二)家庭因素
1.是否獨生子女
初中生自殺意念在是否獨生子女方面有無顯著性差異,各研究結論不盡一致。有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殺意念的檢出率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無顯著性差異[13,24]。部分研究認為,初中生自殺意念檢出率在是否獨生子女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部分研究表明,獨生子女的自殺意念檢出率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19,25]。也有研究發現,獨生子女的自殺意念報告率低于非獨生子女[11]。
2.居住地
初中生自殺意念檢出率在居住地上有無顯著性差異,各個研究結論不一致。部分研究認為,城市初中生與農村初中生在自殺意念檢出率上沒有顯著性差異[12,20,25-26]。也有部分研究表明,農村初中生的積極自殺意念明顯處于較高水平,城市初中生低于農村初中生,這可能是因為農村初中生大部分需要寄宿,長期感受不到家庭溫暖。另外,農村初中生家庭經濟條件相比城市學生差一些,家庭負擔相對較重,所在學校的心理健康知識相對缺乏[7,27-28] 。
3.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狀況會影響初中生自殺意念檢出率,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初中生,其自殺意念的檢出率顯著高于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12,20]。這可能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初中生往往容易自卑,背負的心理壓力較大,很容易產生自殺意念。
4.父母教養方式
不良父母教養方式是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有自殺意念的初中生較少體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溫暖和理解,但較多體驗到父母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等不良教養方式[29]。不良的父母教養方式可能導致初中生與父母形成較差的親子關系,而與父母關系差的初中生自殺意念的檢出率較高[20]。
(三)學校因素
1.學業壓力
初中生學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學業壓力與抑郁存在顯著正相關,抑郁與自殺意念存在顯著正相關,在初中生學業壓力與自殺意念的關系中,抑郁起完全中介作用[28]。不喜歡上學,家庭施加的學業壓力是初中生產生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8]。也有研究表明,學習成績較差的初中生自殺意念檢出率較高,這可能與他們體驗到較高的學業壓力有關,當初中生學習成績不理想時,容易出現自卑和無助,嚴重時出現自殺意念[20]。
2.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較差的初中生自殺意念檢出率較高,這是因為初中生處于青春期,人際交往能力對他們很重要,體現了其社會化心理功能,同伴關系好的學生會體驗到更多的愉悅感和歸屬感,同伴關系差的學生會體驗到更多的失落感、挫折感和孤獨感[20]。這種失落感、孤獨感能夠顯著預測自殺意念,高水平的孤獨感既可以直接導致自殺意念,也可以通過抑郁導致自殺意念[30]。
(四)社會因素
1.欺凌受害
欺凌受害是青少年自殺意念的重要危險因素,欺凌受害與自殺意念呈正相關,欺凌者與受欺凌者的自殺意念水平顯著高于未參與者,經常遭受欺凌的青少年不僅在之后一年內有較高水平的自殺意念,甚至在數年后仍然有較高水平的自殺意念[9,31-33]。欺凌受害有多種形式,如網絡受欺凌、受虐經歷等。有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網絡受欺凌與自殺意念呈正相關。受虐經歷對初中生自殺意念產生重要影響[11,34]。
2.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會影響初中生自殺意念。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自殺意念有負向主效應,朋友支持和家庭支持均與自殺意念呈負相關,初中生社會支持、心理韌性與自殺意念均呈負相關,社會支持與心理韌性呈正相關,社會支持完全通過個體的心理韌性來影響其自殺意念[35-37]。這可能是因為當個體身處困境時,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支持會給予其溫暖與勇氣,心理韌性得以增強,從而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壓力,從而減少自殺意念的產生。
3.網絡使用
問題性網絡使用又稱為“病理性網絡使用”“網絡成癮”,即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學習和工作等方面帶來不良影響的過度網絡使用[38]。問題性網絡使用顯著正向預測初中生的孤獨感和自殺意念,孤獨感在問題性網絡使用與初中生自殺意念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39]。這可能是因為沉迷網絡的青少年更容易通過網絡獲取自殺相關資訊,沉迷網絡也容易導致其去個性化,影響青少年正常的社交功能,降低了警覺和恐懼等情緒,容易產生沖動抑制的障礙,從而使得自殺等沖動行為發生[40]。沉迷網絡會加劇個體孤獨感的產生,而孤獨感能夠顯著正向預測自殺意念。另外,網絡成癮不僅直接正向預測中學生的學習倦怠,而且會通過生命意義感間接作用于學習倦怠,而學習倦怠與學業壓力相關顯著,學業壓力既能直接關聯青少年自殺意念,也可以通過正負性情緒間接關聯自殺意念[41-43]。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是指用戶在社交網站上只瀏覽動態信息匯總或者瀏覽他人狀態更新等這些缺少交流溝通的信息瀏覽行為[44]。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會顯著正向預測個體的孤獨感水平,而孤獨感水平會影響個體的自殺意念水平[30,45]。
二、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干預對策
(一)心理干預
1.系統性心理干預
常向東、袁大偉和徐燕等[46]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上海市松江區某初中609名學生發放問卷,發現初中生一年內自殺意念的檢出率為14.61%,然后將自殺意念總分不低于12分或中學生抑郁量表均分不低于3分的學生納入研究組,在自愿、合作的前提下,吸納48名初中生參加研究組的系統性心理干預。系統性心理干預包括“青少年自殺防范宣教”“開通自殺救助熱線電話”“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青少年心理咨詢義診”“親子溝通活動”“青少年益智游戲”等內容。經系統性心理干預后,研究組自殺意念檢出率為40.43%,顯著低于干預前,表明系統性心理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初中生自殺意念的發生率。
2.綜合性心理干預
劉金同[47]對1815名初中生進行調查,發現導致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個體易感因素主要包括:個性特征的內向性、神經質和精神質;自殺態度;消極情緒,尤其是抑郁、焦慮及孤獨感對自殺意念的產生具有明顯影響;睡眠問題。針對上述個體易感因素,他對全體初中生開展了為期20周的綜合性集體心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認識我們的心理活動”“認識我們的個性”“認識我們的情緒”“認識同伴交往的重要性”“認識我們的睡眠”“關于自殺的有關話題”“簡單易行的自我心理干預技術:分析自己的不良情緒”“簡單易行的自我心理干預技術:自我放松訓練”。干預后初中生自殺意念檢出率明顯下降,由18.18%減至9.86%,表明針對個體易感因素的集體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減少自殺意念。
(二)團體輔導
1.基于領悟社會支持的團體輔導
領悟社會支持是指個人感受到的來自家人、朋友和老師等的支持,它不僅直接影響個體的自殺意念水平,還會通過孤獨感影響個體的自殺意念水平。鄭軼男[27]基于領悟社會支持的基本定義設計了團體輔導方案,包括“接納自己”“感受來自同學的支持”“感受來自老師的支持”“感受來自父母的支持”“搭起溝通的橋梁”“我想對你說”等主題,選取兩個初中班級的學生,一個班級為實驗組,一個班級為對照組,采用前后測實驗設計,對實驗組進行團體輔導。研究表明,基于領悟社會支持的團體輔導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領悟社會支持水平并有效降低初中生的自殺意念。
2.基于降低孤獨感的團體輔導
高孤獨感的青少年在面對相對剝奪感時更容易產生抑郁,并且高孤獨感的青少年在面對抑郁時更容易產生自殺意念。王玉[48]從某初中的全體學生中選取了24名具有高孤獨感的學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2名,對實驗組進行基于降低孤獨感的團體輔導。該團體輔導包括“初次見面,請多關照”“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溝通交流,信任橋梁”“煩惱來了,我不害怕”“朋友你好,有你真好”“我的小家,它很溫馨”“煩惱再見,不再畏懼”“朋友再見,我很快樂”等八個單元。經過孤獨感團體輔導后,初中生的孤獨感水平降低,同時自殺意念也得到了改善。
3.基于情緒調節的團體輔導
網絡受欺凌是指通過文字、圖片、音頻等方式,運用網絡或電子設備等通信工具向對方發送信息,但內容有損他人的身心健康。初中生網絡受欺凌、自殺意念、抑郁兩兩呈正相關,網絡受欺凌對初中生自殺意念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抑郁在網絡受欺凌和自殺意念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5]。王麗[25]選取了網絡受欺凌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的90名初二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名,對實驗組進行基于情緒調節的團體輔導。該團體輔導包括“你我相聚”“情緒透視”“情緒ABC”“認知重建”“傳遞正能量”“情緒中的ABC”“一路有你”等七大主題。研究發現,基于情緒調節的團體輔導是降低網絡受欺凌學生抑郁和自殺意念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未來研究展望
(一)進一步深入研究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
許多學者對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這些影響因素涉及初中生生活的諸多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不過,現有的研究結果還未形成統一的結論,對于某些影響因素的研究還存在一些矛盾的結論,需要進一步梳理研究結論不一致的成因,在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等方面下功夫。對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考慮使用,如近年來在心理病理領域大放異彩的網絡分析方法,以進一步深入研究考證[49]。除了上述提到的影響因素,有關文獻還顯示,體育鍛煉、睡眠質量、心理素質、情緒彈性、手機依賴等因素也會影響初中生自殺意念,所以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這些因素對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此外,影響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因素龐雜,如何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地梳理、歸類,并且探索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待未來進一步開展研究探索。
(二)傳統干預方法和積極心理干預相結合
傳統干預方法主張控制在危機情境下的消極情緒與感受,而積極心理干預主張培養個體的積極心理力量來對抗心理問題。研究表明,多種方法結合的干預效果優于單個干預方法的效果。因此,未來開展的研究可以將傳統干預方法和積極心理干預相結合,一方面控制消極情緒,減少消極情緒;另一方面培養積極心理力量,增強積極情感,促進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出現,有效預防初中生自殺行為的發生。
(三)開展跨學科對話與合作
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非常多,涉及心理學、社會學、法醫學、公共衛生學、人類學、文化學等諸多學科。因此,為了預防和減少初中生自殺意念,相關學科需要開展對話,拓展研究邊界,相互借鑒研究方法,博采眾長,整合研究視角,基于跨學科合作探索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探索同自殺意念相關的保護性因素,制定綜合性干預措施,進行干預并評估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將是未來初中生自殺意念干預的方向。
(四)驗證自殺意念干預方案效果的持續性
目前,有關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干預評估尚存不足,僅僅在干預結束后對干預措施的效果進行評估,缺乏對干預方案效果的持續性驗證,未來在這方面還需要更深入、系統地展開研究,例如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兩個月、六個月等)檢驗干預方案的效果。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Suicide key facts[EB/OL]. http://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uicide.2019-09-02.
[2]Michael R Phillips,Xianyun Li,Yanping Zhang.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99[J].The Lancet,2002(359):835-840 .
[3]Krug,Etienne.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Vol.1)[R].Genèv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4]陳珊珊,何陽,袁夢園.初中生抑郁癥狀在同伴欺凌與自殺意念間的中介作用[J]. 中國學校衛生,2022(10):1456-1461.
[5]劉金同,張文新,王旸,等. 初中生自殺意念與個性特征的關系[J]. 精神醫學雜志,2013,26(2):86-88.
[6]戚江丹,黃大煒,劉瀟,等. 初中生自殺意念的現狀及網絡社交自我效能感、孤獨感的作用[J]. 中國健康教育,2020,36(5):450-454.
[7]劉卓洋. 校園欺凌與初中生自殺意念的關系——反芻思維和自尊的鏈式中介作用[D]. 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1.
[8]朱琦,夏慶華,喻彥,等. 上海市長寧區初中生自殺意念流行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7,38(11):1637-1640.
[9]劉小群,盧大力,周麗華,等. 初中生欺負、受欺負行為與抑郁、自殺意念的關系[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1):85-87.
[10]王秋英,黃巧敏,遲新麗. 初中生自殺意念及影響因素的3年縱向研究[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2(2):124-128.
[11]韋敏,湯永隆,李士穎,等. 重慶市初中生受虐經歷與自殺意念和行為的關聯[J]. 中國學校衛生,2021(11):1679-1687.
[12]陳建梅,黎潤新. 家庭因素對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J]. 教育觀察,2016,5(8):68-70.
[13]常向東,石軍紅,黃璐,等. 初中生自殺意念與抑郁的相關性[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2):255-257.
[14]張曉玲,沈麗琴,董勇,等. 中學生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2004,7(13):971-973.
[15]徐明津,楊新國. 大五人格對中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 教育測量與評價,2019(3):57-64.
[16]劉金同,張文新,王旸,等. 初中生自殺意念個體易感因素的路徑分析[J]. 精神醫學雜志,2013,26(2):111-114.
[17]黎潤新,陳建梅. 初中生應對方式與自殺意念的關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9):1402-1406.
[18]張婷. 初中生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作用[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
[19]孟斌,孫宏偉,秦浩,等. 六安市某鄉村留守初中生自殺意念現狀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6(6):822-825.
[20]常向東,袁大偉,金霞芳,等. 初中生自殺意念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0):1556-1559.
[21]劉榮凱,王文權,賈艷合,等. 天津市初中生自殺意念發生率及危險因素調查[J]. 醫學動物防制,2007(11):808-810.
[22]姚逸斌. 初中生學業壓力、學業壓力易感性與焦慮、抑郁及自殺意念的關系研究[D]. 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
[23]張敏,王禮桂,邢艷菲. 中學生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學校衛生,2007(5):429-430,432.
[24]周亮,肖水源,唐勇,等. 瀏陽市農村初中生自殺意念及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2):1108-1109.
[25]王麗. 網絡受欺凌對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及團體輔導干預[D]. 合肥:合肥師范學院,2022.
[26]張冬冬,劉金同,史高巖,等. 濟南市兩所初中學校學生自殺意念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12):957-959.
[27]鄭軼男. 初中生領悟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的關系: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2.
[28]姚逸斌. 初中生學業壓力、學業壓力易感性與焦慮、抑郁及自殺意念的關系研究[D]. 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
[29]張志群,郭蘭婷. 父母教養方式與中學生自殺意念的相關研究[J]. 中國學校衛生,2004(3):287-289.
[30]李歡歡,駱曉君,王湘. 大學生的孤獨感與自殺意念的關系:來自內隱與外顯測量的證據[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6):805-808.
[31]Holt M K,Vivolo-Kantor A M,Polanin J R,et al. Bullying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behaviors:a meta-analysis[J]. Pediatrics,2015,135(2):496-509.
[32]趙占鋒,張大均,張麗華. 畢節試驗區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質與自殺意念的關系[J]. 中國學校衛生,2021,42(1):83-91.
[33]Geoffroy M,Boivin M A R,Seneault L,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 during adolescence: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birth cohort[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16,55(2):99-105.
[34]于士偉,武春雷,王博,等. 中小學生網絡受欺凌與自殺意念: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1,25(2):227-230.
[35]Bonanno R A. Bulled to the brink: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atrisk for depression & suicidal ideation[D].Library and Achives Canada: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6.
[36]劉小群,陳貴,楊新華,等. 社會支持在初中生受欺負與自殺意念間的調節作用[J]. 中國學校衛生,2015(9):1410-1412.
[37]唐慧琳,王思怡,胡永恒. 初中生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的關系: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J]. 心理月刊,2022,17(2):33-35,79.
[38]Beard K W,Wolf E M.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1,4(3):377-383.
[39]史滋福,謝云天. 問題性網絡使用對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9,35(5):581-588.
[40]Liu H C,Liu S I,Tjung J J,et al. Self-harm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nternet exposure to suicidal thought i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7,116(3):153-160.
[41]王金睿,周姿言,吳慶春,等. 網絡成癮與青少年學習倦怠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22,10(5):271-278.
[42]廖紅. 中學生學習倦怠與學業壓力的關系[J]. 現代預防醫學,2013,40(14):2664-2667.
[43]彭小凡,蔡婷婷,桂騰婭,等. 青少年心理素質在學習壓力與自殺意念關系中的調節作用[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1,35(11):919-924.
[44]Verduyn P,Lee D S,Park J,et al. Passive facebook usage undermines affective well-being experimental and longitudi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5,144(2):480-488.
[45]張潔. 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對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孤獨感和樂觀的作用[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8.
[46]常向東,袁大偉,徐燕,等. 初中生自殺意念與抑郁的干預[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1):132-136.
[47]劉金同. 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個體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預效果的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48]王玉. 青少年相對剝奪感對自殺意念的影響機制及干預研究[D]. 合肥:合肥師范學院,2022.
[49]侯牧天,唐燊,薛亦菲,等. 中學生自傷、自殺意念的“雙高”與“雙低”模式:基于潛剖面分析方法[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22,10(2):82-93.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