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貨行業始于20世紀初,至今已有約100年歷史。近年來,百貨商場停業關門的消息頻現。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至少有42家百貨門店關停,其中有27家為運營超過10年的老百貨。百年業態變化中,百貨商場仍在等待“下一個春天”。
日前,位于廣州北京路商圈名盛廣場的天河城百貨宣布3月26日晚上10點起停止營業。據悉,這家傳統百貨已經營業了近15年。
天河城關停只是當下百貨業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百貨商場停業關門的消息頻頻出現。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至少有42家百貨門店發文關停,其中有27家為運營超過10年的老牌百貨商場。傳統百貨日漸凋敝、門可羅雀的現狀令人唏噓。
中國百貨行業始于20世紀初,至今已有約100年歷史。百年業態變化中,百貨商場仍在等待“下一個春天”。
老百貨真的“老”了
對于在城市長大的君硯來說,百貨商場總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帶。她回憶:“小時候,市里最大的商場在人民廣場,里面陳列擺放的衣服總是最好看、最時尚的,而且全市只有兩家肯德基,其中一家便開在商場里。”買新衣服、吃肯德基、去人民廣場玩,成為她幼時記憶里逢年過節必走的流程。
老百貨漸漸步入低谷,線上消費的興起無疑是重要的原因。10年間,線上平臺持續擠壓著傳統百貨的生存空間。從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到抖音直播等平臺,消費渠道和形式不斷地迭代,為消費者提供越來越完善、便捷的商品和服務,老百貨正在失去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縣域經濟發展合作服務中臺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袁帥認為,隨著購物中心、奧特萊斯、電商等零售渠道的發展,百貨公司單一渠道與經營方式的不確定性風險開始凸顯,“去百貨化”成為趨勢。
更豐富多元的體驗、社交成為消費需求
傳統百貨不景氣,刺激著購物中心的轉型升級。《2020-2021年度中國購物中心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購物中心的便捷性與目的性同等重要,社區、區域型購物中心以及目的性更強的奧特萊斯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選擇。
“太多商場大同小異了,負一二層快餐超市,一層珠寶美妝,二三四層服飾,最高層餐飲娛樂,走到哪兒都是差不多的商品消費。”君硯說,比起這種盒子式的購物中心,她更喜歡去有廣場、街巷的購物中心。
“天河城等以前常去的商場現在都不怎么去了,一是主要在網上購物,二是家附近的購物中心能夠滿足基本需求,臨時需要什么直接去買就行。”家住廣州的李楠,更青睞家附近步行10分鐘就能到的購物中心。
社區型購物中心又是“社區社交生活中心”,這些商場除了常規消費外,還突出生活化、社交性、體驗感的特點,強化服務性消費。市民婉娜認為,商場是一個“溜娃圣地”,把孩子帶去繪本館或室內游樂園,經常一呆兩個小時,“有的早教培訓會有老師幫忙看著,我正好可以在商場逛逛或者找一個店坐著休息”。親子體驗、休閑餐飲、生活服務……消費者已不滿足于購物中心提供的剛需,更豐富多元的體驗、社交成為他們去購物中心的主要動力。
在購物商場“商業+”模式的調改升級下,商場通過消費場景的擴增、購物環境的改善、潮流文化的融合,正煥發出新活力。現在逛街不只是為了購物,拍照打卡、休閑看展、品牌快閃、創意市集等體驗活動吸引了不少00后。
城市呼喚新商業載體
發展多層次、多類型的商業載體,不僅需要業態的創新升級,還需要回歸城市公共性,打造個性化的空間。開放式商業街區、公園型主題空間、文商旅融合景點等新樣態涌現,這些新的商業空間著力于城市公共空間的塑造,并建立起和在地文化的聯系。
例如,由成都老街區改造而來的遠洋太古里,將老街舊巷、古寺故宅精心保留,川西風格的青瓦檐廊融入現代的玻璃幕墻,以“快耍慢活”的核心延展開“快里”與“慢里”的業態分布,被視作商業性和城市性極佳調和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百貨商場的名字也重新出現在新的國家部委文件中。3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規范高效做好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項目申報推薦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在文件中提到要優化支持百貨商場、購物中心、農貿市場等城鄉商業網點項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區商業項目發行基礎設施。
進入后疫情時代,中國百貨零售業又步入一輪新的變革。據調查顯示,85.7%的受訪企業預計2023年銷售額有望實現增長。這些數據透露出,沉寂多時的線下消費將迎來持續復蘇。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