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如何知道自己該何時開花、落葉和結果的?其實,植物也像人一樣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鐘。在生物鐘的調控下,植物會“睡覺”,醒來還能“伸懶腰”;植物知道自己的開花時間,還能控制香味和花蜜。
花開花落皆有時,四時盛景,年年歲歲,植物是如何知道自己該何時開花、落葉和結果的?答案就在于植物像人一樣也有生物鐘。
植物生物鐘有“智慧”
面對地球自轉與公轉導致的光、溫度、晝夜及季節變化,形成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其實,植物也像人一樣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鐘。
“生物鐘”又稱為“生物節律”,它是普遍存在于生物體內的自然規律。植物整個生命周期都受生物鐘調控。
植物生物鐘也是一種分子節拍器,它能調節多種生長過程,從黎明啟動光合作用到調節開花時間,生物鐘會因地理、緯度、氣候和季節而變化,且必須適應當地條件。
會“睡覺”,醒來還能“伸懶腰”
1880年,達爾文父子基于對69種植物睡眠的研究,提出晝夜節律的可遺傳性。很多植物的葉片白天展平、夜晚豎起來,達爾文推斷,葉片的睡眠可能是為了抵御夜間寒冷。
2018年,科學家使用分辨精度達毫米級的地面激光掃描儀進行觀測,結果顯示,白樺樹的樹冠在晝夜之間會上下移動。也就是說,樹不但真的會“睡覺”,醒來后還會“伸懶腰”。分析認為,植物這種“睡眠”運動有利于應對夜間的低溫。
向日葵就是典型的生物鐘調控植物。如果捆住向日葵,不讓花盤轉動,其生長量就大幅下降。如果把向日葵移到裝有固定頂燈的室內,向日葵仍然會來回擺動。這說明,植物體內存在著獨立的、能自我調節的生物節律控制系統。
有的愛太陽,有的沒那么愛
光周期是自然界最穩定的環境因子,地球上的生物可通過光周期感知季節變化,在最適宜的季節完成繁衍生息。
然而,研究者發現了一種具有普遍規律的有趣現象:三種長日照植物(百脈根、豌豆和擬南芥)在長日照下產生的種子比短日照下更大,而三種短日照植物(大豆、紅小豆和菜豆)則在短日照下會產生更大的種子。可見,不同植物有著不同的適合生長的光周期。那么,是什么機制在起作用,使有的植物愛太陽,有的卻沒那么愛呢?
研究者對長日照植物擬南芥研究發現,原來是CO基因的作用使植物對不同的光周期有著不同反應。而且,只有來自母本的CO基因才具有調控種子大小的功能,來自父本的基因對種子大小沒有影響。
有趣的“花鐘”:欲知何時,花開便知
自古道“花開花落皆有時”,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曾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組成“花鐘”,欲知何時,花開便知。
在我國,蛇麻花凌晨約3點首先開花,大約4點,牽牛花的大喇叭也跟著張開了。然后野薔薇花開(大約5點),龍葵花開放(大約6點)。接下來是美麗幽雅的郁金香(大約7點30分)和半枝蓮(約10點)、大爪草(約11點)盛開,午時花(約12點)迎著烈日怒放。正午過后,萬壽菊花開(約15點)、紫茉莉(約17點)添香,煙草花(約18點)綻開。夜晚降臨,月光花(約19點)吐蕊,待宵草(約20點)破蕾。
植物生物鐘除了可以控制開花時間,還可以控制香味、花蜜、樹根液汁的分泌、樹葉休眠等生物活性特征。
植物生物鐘是如何起到調控作用的?首先是對光和溫度信號的輸入;其次是中央震蕩器在起作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重要港口,能調控下游很多行為,使它們呈現晝夜節律性。
“冬日記憶”告訴它,春天來了該開花了
學習和記憶在植物身上的表現是什么?一個處于爭論中心的例子是春化。某些特定植物在春天開花前,必須在寒冷中暴露一陣,這個過程就叫春化。這個所謂的“冬日記憶”會幫助植物分辨春季與秋季。
在實驗植物——擬南芥里,有一個叫“FLC”的基因,可以產出一種讓它的小白花不開放的化學物質。然而,當這種植物暴露在漫長的冬天里時,其他基因的某些副產品使其能夠測量出已經冷了多久。隨著寒冷的持續,擬南芥會在越來越多的細胞中抑制FLC。當春天到來,白晝日益增長,經歷過寒冷,FLC含量已經大為降低的擬南芥就可以開花了。
不僅植物生長發育受生物鐘調控,而且生物鐘還是植物應對害蟲的防御武器。植物會“預測”害蟲活動時間,產生抵御性生物大分子來減少害蟲的“食欲”,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傷害。
(春之暖薦自《齊魯晚報》于梅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