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峰 王田震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中小學全面恢復了線下教學秩序。如何引導孩子盡快度過適應期,從“紊亂”步入正軌,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本刊編輯部邀請了相關學者,就此話題進行探討。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三年來,給學校的教學與管理以及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多重變化,也對學生心理造成較大沖擊。隨著疫情的平緩和防疫政策的調整,學生重返校園開始線下學習,不少學生產生了心理不能適應的問題,嚴重的甚至出現了心理障礙或危機。如筆者接觸的案例中,某地一名初三學生在假期返校后的第一天跳樓自殺。還有一些學生害怕進學校,覺得線上教學更“自由”,對在教室內面對面的教學感到恐懼,甚至出現呼吸急促、臉發白等不良癥狀。
疫情后面對教學方式的改變,學生出現的適應問題普遍存在,如何幫助學生盡快度過適應期、走上學習生活正軌呢?
聚焦現實,亟須解決學習適應問題
學習適應問題是轉入線下教學后的普遍現象。疫情復學后,教學活動從線上轉為線下,給學生的學習適應帶來諸多問題。
首先,長時間的線上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導致人際關系較為疏遠、情感聯系弱化,久而久之學生容易養成比較“宅”的生活習慣,而學生回歸課堂后,面臨著重構人際關系的任務,有著較強的人際壓力。
其次,線上教學環境比較“自由”,組織約束力較小,學生在家的自由空間較大;而線下教學需要學生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進行學習,還要遵守班級和學校的各種紀律約束,面臨著較大的環境壓力。
另外,線上教學時教師無法時刻監督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會對學習產生松懈,出現注意力渙散、學習態度不積極等“人在神不在”的情況,更有甚者會出現“機在人不在”的場面。而線下教學恢復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監督與管理的強度得到提升,在授課過程中會進行課堂提問,對于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進行點名批評,學生面臨著驟然增強的組織壓力。
學習適應影響教與學的質和量。學習適應會對學生的認知、情緒、生理和行為產生多重影響。在認知方面,適應不良會影響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加工,如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弱,記憶衰退,不能很好地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加工;在情緒方面,學生會產生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造成學習成績下滑和厭學情緒加劇等不良后果,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在行為方面,適應不良會使學生出現分心、沖動等行為;在生理功能方面,表現為學習時頭暈腦漲,出現睡眠障礙,或因不愿上學產生心悸、疼痛等軀體障礙。
洞見癥結,把握學習適應的實質
心理彈性是學習適應的核心成分。學習適應表現為認知適應、情緒適應和行為適應三方面。認知適應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改變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外界環境保持平衡的過程,皮亞杰認為這一過程是智慧發展的實質和原因;情緒適應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根據所處學習情景對情緒狀態進行調節,使情緒與環境相適應的過程;行為適應是學習適應的具體表現,反映了個體學習適應的過程和行為特點,行為適應能力弱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會受到不利影響。
心理彈性作為學習適應的核心成分,指個體從重大事件變化中恢復過來,靈活適應外界變化并保持自身良好狀態的能力。它包括認知彈性、情緒彈性和行為彈性三方面。認知彈性能幫助學生更加靈活地思考問題,避免思維定式。情緒彈性能夠讓學生迅速從開學的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中恢復常態,快速適應學校生活。行為彈性有利于學生改善居家學習時懶散的學習表現,適應課堂學習節奏。在過渡期內,這一問題更為凸顯。
學習適應的主要類型。學習適應包括對教學內容、教學風格、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等多個方面的適應。
首先,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的適應。場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空間需求,包圍在個體周圍的個體空間形成一個“氣泡”。在自己的空間里個體的思維更加流暢,心理場的發送和接收效果會更好。進入班級教學后,個體的空間“氣泡”被大大壓縮,對認知過程產生干擾。
其次,學習內容與方法的適應。當人們面對新事物的時候總是不愿意主動擴大“舒適圈”,學生學習同樣也不喜歡擴大 “舒適圈”。新學期意味著學生需要學習新內容,但新內容不易于消化吸收,需要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才能完全掌握,這將會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另外,學校教學與線上教學不同,教師會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學生需要逐步適應教學方式的改變。
最后,教學風格的適應。線下教學,每個教師的風格和教學進度不同,教學組織方式也會發生較大的改變,如課堂提問與點評、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學習、課堂練習等,導致部分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風格和組織方式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
對癥下藥,學習適應的學校對策
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提升學校的吸引力。學校應發揮組織領導功能,營造快樂學習氛圍。人際吸引的強化理論認為在個體心情好的時候出現的事物,通過條件反射將其與好心情聯系起來,從而使個體傾向于喜愛這一事物。學校要讓學生有過渡緩沖期,開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和學習適應的娛樂活動,運動能夠讓身體產生腓肽激素,使人感到快樂,從而建立學生與學校之間的聯結,讓學生不抵觸上學、愿意去學校。
教學方式與組織多樣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灌輸式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逐步由線上教學時教師主導的單一講授教學模式轉向學生自主合作的多樣化教學形式。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發現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方法,在教師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后,學生們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在小組中對問題進行假設、推測與討論,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找到問題的答案,這一過程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吸引力。另外教師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活動豐富多彩,提高課堂教學的內在吸引力,讓學生感到課堂教學的樂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真正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
增強班級凝聚力。友愛、團結、高凝聚力的班級氛圍能夠增強學生對班級的喜愛,使學生群體迸發出團結和諧、積極向上的力量,有效提升學生的適應速度。木桶效應認為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決于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木桶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高且沒有破損。因此,一個高凝聚力班級的建設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應組織促進班級凝聚力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個體與班級、與他人的關系,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班級大集體中的一員,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能力,加強學生間的相互溝通,不斷提升班級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班集體的人際吸引力。
減少學習壓力與焦慮。學習壓力大、任務重是學生不愿意進入課堂的首要原因,當學生面臨學業壓力時會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這需要教師及時引導。情緒ABC理論認為在同一情境下,不同人的理念、評價與解釋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情緒困擾主要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導致,不合理信念包括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的評價以及“糟糕至極”的信念。因此,學生要客觀看待學業壓力,杜絕“我必須考第一名”的絕對化要求,避免“學習不好的我一無是處”的評價,及時調整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減少焦慮情緒的出現。另外,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考慮學生的完成情況,盡量避免給學生帶來過重的學業負擔,讓學生的學習壓力保持在適當水平。當學生壓力較大時,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在傾訴中緩解壓力。對個別適應困難,癥狀比較嚴重的同學加強專業心理輔導。
責任編輯: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