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蕊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要“推動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并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明確目標。思維導圖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所創造的一種可視化思維方法,能夠以更為直觀、形象的圖示,建立各概念間的聯系。它不僅是教師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的有力工具,同時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其深入理解與鞏固所學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基于上述認識,北京市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勁松分校進行了積極探索。
課前準備——研讀教材,分類導圖。假期中,教師們認真研讀教材,確立各單元主題,圍繞主題進行備課,分析并確立各單元導圖的類型。北京版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多以對話形式呈現,但側重點不同,大致可使用三類思維導圖。
一是傾向于交際用語的對話內容,選取平衡式思維導圖:例如表格形式,或左右對比形式等。這類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總結不同語境下的交際用語,便于其掌握各類問答語。學生能夠更容易貼近說話人角色,了解各類用語的實際表達情境。二是傾向于敘事性的對話內容,選取鏈式思維導圖:此類導圖常應用于涉及事情發展順序的英語對話中,教師可以借助“圖片環游”以及敘事連接詞,直觀形象地呈現整體思路,使學生快速理解課文內容,并能根據導圖呈現的順序復述課文。三是傾向于描述、介紹的對話內容,選取輻射式思維導圖:此類導圖一般將對話的主題居于中心位置,鏈接與其有關的知識,即通過各分支呈現相關的關鍵詞匯,使學生明確知識間的層次關系,并能據此有邏輯地描述主題。
課堂實施——“幫、扶、放”三步走,構建導圖。單元整體教學,要求每個課時之間的教學活動循序漸進,教學內容螺旋式上升。而教師可以利用導圖建立起不同課時間的聯系,采取“幫、扶、放”三步走策略,在此過程中,促使學生經由學習提升思維品質。
第一課時“幫”。教師點明本課話題,并提出問題鏈,學生通過一系列聽讀活動理解課文,將相關知識填入空白的思維導圖模型;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一起概括課文中論述該話題的子項目,梳理關鍵詞匯;根據思維導圖的內容,對課文中的話題進行描述。第二課時“扶”。學生明確本課話題后,教師啟發學生根據前一課時的學習,列舉出談論該話題的子項目;協助學生圍繞列舉的子項目學習課文,在討論中擴充、完善思維導圖。第三課時“放”。這一階段主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活動。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如何論述該主題內容,這時教師只需對重難點內容進行點撥,而后發動各小組自主進行成果匯報。
課后延伸——單元主題性作業,運用導圖。每個單元話題教學結束后,教師都會為學生設計一項主題性作業,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提升其綜合語用能力。作業圍繞本單元話題設置,形式包括:口頭作業,有創編對話、講故事等;筆頭作業,有手抄報、手賬、翻翻書等。此時,之前構建的導圖就成了學生完成作業的“好幫手”,因為它貫穿了整個單元學習始終,語言結構明確且邏輯清晰。學生在每個學習環節中扎實積累的語言知識,為這一階段單元主題性作業的完成做好了鋪墊。在完成主題性作業時,他們知道什么是相對準確的語言描述,什么是符合邏輯的語序。完成作業后,教師進行點評、總結,并展示高質量作業,表揚有進步的學生。挑選作業中的好詞、好句、好文作為范例,讓學生們謄寫下來進行語言積累。
將思維導圖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對提升教學質量產生了顯著的積極影響。我們仍在追求最大限度發揮思維導圖作用,提高小學英語單元主題教學,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