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景
對課堂教學而言,不同的組織形式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語文教學活動是貫徹現代教育理念的路徑,有著深厚的理論背景,其具體組織形式種類繁多,如游戲類、表演類、應用類和體驗類活動,且每種活動都有各自的運作模式。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小組”和“社團”兩種常用的語文教學活動組織形式作以簡要解析。
班級小組
班級小組,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編組,以組為單位組織學習活動,強調學生之間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通常適用于班級內部的、與課本內容直接相關的教學活動,處理的是與課文有關的學習任務。編組可以是臨時的,隨活動結束而解散,也可以相對固定,比如以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為期限,到期后再重新劃分,具體情況應依據實際教學內容和學情而定。
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將學習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配,小組各成員需通力合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其間,不同觀點和想法相互碰撞、相互啟發、相互博弈,使參與者能夠學會站在不同角度換位思考,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又能提高表達、溝通和協調能力,形成樂于分享的高尚品德與團隊合作意識,利于緩解因競爭過度導致的心理焦慮。小組之間還可以開展活動競賽,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強化學習動力。在活動中,競爭使合作成為充滿活力而緊張的合作,合作使競爭成為團隊協作精神下的良性競爭,實現了競爭與合作的均衡與協調。
需強調的是,編組時,各組需明確一位能夠帶領全組朝著任務目標不斷前進的組長。組長負責統籌協調小組活動,推動全組完成既定活動目標。組長應輪流更換,使參與者都有展示機會,確保每名學生都能獲得同步發展。
班級小組活動的實施,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進而達到使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教學目的。
文學社團
我國通行的語文教材往往包含多種文體,如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學習時需在不同文體間頻繁切換,使得學生的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碎片化特征,語言能力訓練具有間斷性。
文學社團則是克服上述問題的有效選擇。文學社團,即通過文學交流與合作,實現文學閱讀與創作目標的有效結合,專注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持久發展和能力目標的培養,使其成為常規教學活動的延續、擴展和有益補充。社團的管理者和組織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社團可以在班級內部成立,也可以在全校范圍內成立;社團的類型可以多種多樣,如辯論社團、演講社團、表演社團、歌唱社團、寫作社團、廣播社團等,也可以是簡單的讀書分享俱樂部。
活動之初,社團應制定活動計劃。為確保既定目標如期完成,社團應定期舉辦交流會,成員間互相交流經驗,匯報目標完成進度。學期末或學年末,負責人應組織成員上交活動成果。以寫作社團為例,教師或社團負責人可在學年初組織召開社團會議,請各成員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制定學年寫作計劃。組織者按小說、戲劇、散文、詩歌等文體劃分不同小組,小組成員以周或月為單位制定寫作進度表。教師或社團負責人可每個月或每兩個月召開一次碰頭會,小組成員可相互閱讀作品、提意見,然后上交作品,由指導教師給出修改意見。年終,所有小組成員都可以結集或“出版”個人作品集。辯論社團可以舉辦辯論賽或參加校外公開賽,廣播社團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文學評書、廣播劇等廣播類作品。總之,社團活動成果最終應以某種“可視化產品”的形式予以呈現。
當前,雖有不少教師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嘗試開展小組和社團活動,但囿于各種困境,整體上缺乏深度和持續性。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和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活動會更加豐富、新穎、有趣,活動式教學方式必將使語文教學更加高效。
責任編輯:李香玉